《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精致阅读: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纸媒价值跃升

● 田科武 《 新闻战线 》(

    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有没有必要继续办好报纸?如何办好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报纸,让主流思想入脑入心?北京青年报社直面挑战,在调整内容定位、优化报相和版式设计、组织再造和激励措施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给出明确答案——精致阅读可以提升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纸媒价值。

    在纸媒的黄金时代,报纸改版是经常的事。上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启之际,很多报纸,特别是都市类报纸,都会大张旗鼓地宣称进行了或即将进行重大改版。这些改版,更多是出于征订营销、吸引用户占领市场的考虑,多是在报相和版式设计方面做文章,真正涉及内容结构深度调整、编采体制机制根本变革的“大手术”并不多见。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传统媒体逐渐把重心放到新媒体平台上,编采部门花在报纸上的功夫呈日益减少之势,改版也不再被媒体经常性提及。

    2018年是北京一些主流媒体真正开启媒体融合进程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北京青年报社发布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北京头条”,北京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新京报社也都上线了新闻客户端,北京地区媒体的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提了出来: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还需要办好报纸吗?如何才能办好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报纸,让主流思想入脑入心?

    在谋划2019年媒体发展思路的时候,北京青年报社编委会经过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一致认识:

    其一,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人们获取资讯越来越依赖移动终端,即便如此,报纸仍是一些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不把北京青年报办好,意味着一大批忠实读者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一些人不得不去寻找替代性的其他渠道,这对于一直跟随北青成长的读者是不公平的,对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如果失去了坚定支持的读者,意味着传统纸媒的平台价值将进一步降低,这对于尚处在转型过渡期的北青报来说,只能是雪上加霜。

    其二,办好纸媒北京青年报与打造好新媒体平台“北京头条”客户端并不矛盾,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关系。媒体融合改革后,北京青年报的所有内容生产都由新媒体平台的各个频道负责,报纸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发渠道。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能力上去了,可以为报版供应更多优质稿件;报版的质量上去了,纸媒的影响力保持住了,对于推广新媒体平台也大有裨益。

    继续把北京青年报办好,对于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对于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都是重要且必要的。在实现整体的内容生产向新媒体平台转移的同时,如何调整报纸内容定位,以更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如何通过组织、流程和机制再造,确保报纸的内容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谋划2019年报纸发展方向时,北京青年报提出一个响亮口号,即把北京青年报打造成“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精致阅读”。精致阅读,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内容质量要高,要能较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二是内容呈现要好,要和变革方向匹配,适应读者审美趣味的变化。围绕打造精致阅读的目标,北青报重点从4个方面着力:一是对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二是继续优化报纸的报相和版式;三是设立报版编辑中心,统筹报版内容编辑;四是制定绩效激励措施,确保内容生产质量。

    新机制运行一年多来,基本实现了编委会此前提出的目标,报纸在读者中的口碑继续保持高位,2020年度报纸征订数量和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从一个侧面证明努力得到了读者认可。

    调整内容定位,重点加强深度报道、言论建设和人文阅读

    关于深度报道。现如今,似乎一切都可以成为报道对象,这也正是各种各样新媒体平台上的现实图景。出现这种现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的目的,已从原来的了解新闻、获取知识和信息,演变成一种娱乐放松和打发时间的方式,新媒体平台的泛娱乐趋向愈演愈烈,而且丝毫没有减弱趋势。

    主流媒体不应追逐这种趋势,一方面因为报纸版面有限,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更为重要的是,读者选择一份报纸,通常更为看重的是,报纸作为一种权威的信息渠道,可以为其提供一个洞悉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报纸读者更关注的不是媒体报道数量,而是媒体能否帮助自己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将重要的信息呈现出来,以及能否准确、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让自己能够把握新闻背后的新闻。为此,主流媒体应舍弃“负责报道一切”的思路,放弃一些无足轻重的报道,重点关注那些对公众生活和选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和政策措施等。为此,媒体人需要调整关注重点和报道策略,把有限的精力和版面放到新闻分析和解读上。

    规划2019年版面时,编委会明确要求,每个新闻版上,至少要有一篇重头的长篇幅报道,一般情况下,还要有两条次重点的重头报道。这样的内容调整,在较好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还能为公众提供深入解读和分析,体现专业媒体价值。

    关于言论建设。言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思想制高点。好的言论,可以为人们认识新闻事件、观察各类社会现象提供理性视角和观点。言论版办得好不好,也是许多读者是否选择某份报纸的重要指标之一。

    新媒体条件下,办好言论版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众说纷纭是网络舆论的显著特征。不仅如此,很多网络言论常常是情绪性的、不理性的,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一些言论哗众取宠,或者故意混淆视听,还有少数言论公然为利益集团说话。主流媒体打造的精致报纸,要想继续赢得读者口碑,不仅应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深度信息,更应向社会提供观点,以理性、建设性的言论,帮助读者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洞察社会现象、明晰新闻事件背后的含义。

    规划2019和2020年度报版时,北青报继续将每日评论版放在二版,加强编辑力量,充实特约评论员队伍,推出了一批高质量评论,得到读者认可。近些年来,北青一直注重言论建设,并取得丰硕成果。比如,2018年,评论员樊大彧撰写的评论《不因唱衰而忧,不因看涨而乐》,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19年,评论员潘洪其撰写的评论《以法律利器狠刹“戏说英烈”歪风》,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关于人文阅读。缺乏人文阅读板块的报纸,其内容是不完整的,这不仅是因为人文阅读是报纸读者的重要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帮助读者提高人文素养,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职责。

    北青的人文阅读板块,主要是由副刊来承担的。北青副刊一直以来都倍受读者推崇和喜爱。在很多纸媒纷纷减版、大幅削减副刊的情况下,北青“天天副刊”仍然保持着每天4个对开大版的规模(周六日除外)。移动互联条件下,北青不仅没有缩减副刊版面,还在副刊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力求使北青副刊成为广大读者心中宝贵的精神家园。

    副刊重点在3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一是注重内容的整体定位,更加强调人文特色;二是注重时尚化,更加关注新生人群、新生社会现象和新的生活方式;三是注重年轻态,特别是在内容表达方面,更加关照年轻读者的需求和审美趣味,在文本及版面表达中融入更多时代元素,增强与年轻人的碰撞和共鸣。

    优化报相和版式,确保清新、疏朗、雅致

    北京青年报一向以注重美术设计著称。此前开创的“浓墨重彩、浓眉大眼”设计风格,以其所谓的“五步三秒效应”,有效抓住读者注意力,曾在推动北青走向零售市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许多都市报仿效。

    进入新世纪后,北青日益成为一张成熟的主流日报,特别是读者对象主要转向订阅市场后,北青的美术设计逐渐脱离“浓眉大眼”风格,转而追求更为简约、更加有利于轻松阅读和客观呈现的“眉清目秀”风格。

    2019年的报相和版式改革,坚持2006年、2012年改版所确定的方向,继续朝着“清秀、雅致、疏朗、美观”方向演进。与之前的两次改革相比,此次改革更为彻底、颠覆性更强。主要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将报头“北京青年报”几个汉字和英文报名BEIJING YOUTH DAILY由阴字改为阳字,并去掉沿袭了几十年的红色底网。改变报头设计,是一个大胆创意,也是最具颠覆性的改变,获得一致通过。这足以说明,让报纸变得清秀雅致、追求精致阅读,是报社上下的共同心愿。

    二是在头版和内页的各个版面中,去掉北青标志性的蓝色底网。红色和蓝色是北青的两种标志性颜色,除红色外,蓝色也一直在北青的版面设计中大规模使用。自2006年以来,蓝色元素在北青的版面设计中变得越来越淡。此次改革,北青放弃了沿用多年的蓝色底网,更好呼应了报头的简约化风格,整个版面变得更加干净。  

    三是去掉各版面边框。这一改变,是为了打破版面上的内容“割据”,使整个版面更像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给人以更好的视觉效果。

    调整优化之后,北青报版面变得更加干净、清新、疏朗、雅致,年轻化的报相和更具整体感的版式,使报纸的视觉效果得到较大提升。新版报纸一上市,就收获了读者和业内人士好评,为打造“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精致阅读”创造了有利条件。?

    设立报版编辑中心,统筹纸版编辑工作

    作为综合性日报,北青报编采部门此前一直实行“编采合一、岗位分离”机制,由各个版组负责相关口线和领域的内容生产和编辑工作,但在版组内部,编辑岗位和记者岗位是严格分离的。这样做,当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明显缺点。比如,报纸内容由各版组的编辑组确定,但各编辑组选择新闻的标准可能是不一样的;值班的编采负责人难以了解各个版组真实稿量情况,容易造成版组的稿件量和版面量不相匹配情况;更严重的问题是,各个版组的编辑风格不尽相同,导致不同版组编辑的版面呈现效果差别很大,以致报纸的整体感也较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报社在经过充分调研后,决定成立一个高效精干的报版编辑中心,由1位主编、3位副主编、8位编辑组成,负责除评论、都市新闻及副刊之外所有新闻版面的编辑制作,统筹各频道稿件,按照不同版面需求,从各频道生产的稿件中选择合适稿件,并在晚间完成相关版面组版工作。

    实践证明,这一设计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了不同版组稿件选择标准不统一、版组内版面数量和稿件量不匹配、各个版组的版面风格不统一、报纸缺乏整体感等问题。也正是因为有了报版编辑中心,编委会提出的打造精致阅读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当然,要打造精致阅读,仅在报相、版式及呈现上着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提升内容质量。为此,编委会赋予报版中心一定的统筹指挥权。报版中心可以通过每日的要闻通报会和编前会,对选题和报道方向进行统筹协调,从而保证各个频道按照报版要求,生产、调整相应内容,这是新机制运行一年多来报纸质量没有下降反而得到较大幅度提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出台激励措施,确保新媒体内容质量

    2018年底,北青报编辑部实现了整体向新媒体转型,自此,北青报不再是一家传统的报社,而是转型为一家专业的新媒体内容生产机构,其所有的内容都由新媒体平台各个频道生产,报纸上刊载的内容,也都来自新媒体内容生产部门。那么,如何保障各频道生产出报版所需要的内容产品?

    除赋予报版编辑中心对内容一定的统筹指挥权,编委会还出台了专门的绩效激励措施,激励各部门按照“版版中心”的需求生产内容。

    在设立独立的报版中心时,一些编委会成员担心,内容生产部门和报版编辑部门是分设的,各频道可能会将主要精力放在适合网络推送和传播的短平快的稿件生产上,从而导致长稿供应不足,影响报版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编委会规定:向对应版面供应稿件的频道,每天至少见报一条3000字左右的长稿、一篇1500字左右的次长稿。如果按质按量完成了长稿供应,供稿频道可以获得相应绩效。如果某个频道没有完成规定长稿,长稿绩效就会被扣减,从而影响编辑记者的收入水平。

    这一激励措施最终并没有付诸实施,原因在于:报社的内容生产整体向新媒体平台转移之后,各个频道都激发出了巨大生产热情,加上报版编辑中心的有效统筹,自试运行第一天开始,报版的长稿就没有出现过供应不足情况。这再一次证明:激励约束制度不是万能的,把内容生产团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最为积极稳妥的保障措施。

    (作者系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陈利云

追求直抵人心的新闻表达
做个 “好裁缝”
让 “硬核” 新闻变得喜闻乐见
精致阅读: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纸媒价值跃升
构建 “颜值” 与 “言值” 兼融的话语表达
如何赋予新闻厚重感
浅读深解 隽永驻心
全媒体时代,报纸如何吸引读者
让有 “味道” 的表达 “摆渡” 优质内容
功夫在诗外 隽永见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