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思路拓展与主题提炼

● 庹继光 《 新闻战线 》(

    摘要: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拓宽思路,在全民健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维度展开报道,并关注赛场外的文化交流、志愿者服务等,大运会报道就可以生动、鲜活,富有特色。

    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大型运动会历来是新闻媒体追逐的焦点,但在大运会确定将“驾临”成都后,笔者与几位体育记者交流时,他们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激动,普遍认为这不是一次体育新闻报道的良机,反而与同期北京冬季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甚至与成都将举办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相比,大运会难寻“亮点”,报道难以出彩。

    对成都大运会的迷茫和困惑,很大程度上在于媒体已经习惯了竞技体育的报道范式和思路:明星参加、高水平对抗、骄人战绩,为媒体和记者“笔下生花”奠定了基础。如今,许多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选手往往远离大运会,明星、高对抗、好成绩等基础素材不复存在,媒体难免无所适从。其实,只要及时调整、拓宽思路,在全民健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展开报道,并关注赛场外的文化交流、志愿者服务等,大运会仍是值得期待的“新闻富矿”。

    大运报道助力全民健身

    在体育领域,我国很早就提出“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并行的策略,但两者之间的实际发展很不平衡,前者受到的重视显然高了许多。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倡导健康生活,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全民健身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①

    在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进程中,各类媒体大有可为,它们是推广全民健身文化的重要阵地,其作用包括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等。近年来,国内众多媒体高度关注、大量报道马拉松运动,宣传其知识和风险防控等,产生了积极正面的效果,推动马拉松运动迅速发展壮大,从专业群体走进寻常百姓、从小众到全民,为全民健身开拓了新的热点项目。②

    利用大运会等大型赛事报道以及媒体策划的活动报道,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已成为国内不少主流媒体的主动选择,在深圳大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制作了《走高校、看大运》系列报道,聚焦大学生群体,介绍国内大学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和亮点、特点等,直观地展示了“全民健身”计划在大学生群体中蓬勃开展的良好状况。在成都本地,也不乏媒体组织群众性体育竞赛的案例。从2014年起,成都日报社联合成都市体育局,连续举办了多届“党报读者杯”足球赛,如今该赛事已成为成都市公认的业余足球最佳杯赛,2018年“党报读者杯”系列赛事及活动扩展到五人制足球赛、体育舞蹈精英赛、乒乓球冠军挑战赛、少儿三棋擂台赛、棋城讲坛、网球挑战赛、“健康成都人”科学健身大赛等7项,吸引了超过5万人次的市民参与现场活动。成都日报则在报纸及新媒体平台上对相关赛事、活动等进行连续报道,其中,报纸上对于足球赛的报道篇幅和分量甚至超过了该报对中超足球联赛的报道,为在全社会唱响“全民健身”主旋律提供了舆论助力。

    当今的信息传播,互动性和参与性更强,体育报道领域更是如此。缺少众人瞩目的明星,媒体恰好可以从全民健身的视角观察大运会,就赛场内外平凡人的故事进行挖掘、传播,让公众感觉这些人离自己很近,很容易学习、模仿,从而推动当地形成民众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全面健身渐成潮流的良好氛围。

    聚焦“大学生体育榜样”

    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因为文化课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对于体育运动、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此,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让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活的“标配”,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不过,要在大学生中真正树立体育健身的自觉并非易事,需要培养起他们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爱,主动选择喜爱的体育运动,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将体育运动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媒体仍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可以依靠榜样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强化大学生体育健身的自觉性,为其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不竭动力。

    近年来,从大学生中培养、选拔出来的大运会参赛选手逐步增多,许多运动员的第一身份是大学生,然后才是体育运动员,他们的人生经历跟普通大学生较为接近。例如,获得2005年世界大运会男子100米短跑冠军的胡凯,是清华大学一手培养、在大学校园里成长起来的“飞人”,此前从未参加过任何专业运动队训练,当初他到清华参加选秀时只练过3个月短跑,测试时居然连起跑器都蹬飞了,但经过艰苦训练,最终在大运会上夺魁。其实,大运会赛场上类似的选手还有许多,只是因为他们的竞赛成绩不是特别突出,未能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大运会作为“促进世界青年团结、奋进、友好”的盛会,可以充分展现“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理想。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体育教育青年,并抓住青少年爱好模仿的特点,将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强化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功能的重要内容,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教育。大运会赛场上,媒体在关注精彩竞技、出色成绩之外,应深入发掘中外大学生运动员拼搏、奋斗、进取的励志故事,注重选取角度,展现运动员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情感、目标等。贴近大学生活进行报道,更易引起受众共鸣,拉近体育报道与受众的情感距离。③

    关注场外交流和文化影响

    大运会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承载了许多体育之外的内涵,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前,深圳就将大运会定位为“文化的盛会,友谊的盛会”。大运会期间,除体育竞技外,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和文艺汇演、展览展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运会的文化内涵,也为媒体报道大运会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报道更富立体感。成都在赢得2021年大运会举办权后,也计划将这次盛会变成大学生培养才干和提高能力的大学校和大课堂,设计系列大学生文化盛事,当地媒体可着重报道部分活动,相信同样能够形成亮点。

    大运会作为全球性综合赛事,参赛人员众多,需要动员大量的志愿者参与服务,深圳大运会就组织了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据称有“2万名赛会志愿者、25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成都拥有64所高校、91万在校大学生,预计许多大学生届时也会参与到大运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中。

    可以设想,这次大运会志愿服务,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对于成都市都会产生重要的文化影响:就大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对于成都市而言,大运会的志愿者服务实践,可以为日后类似大型志愿者服务提供经验,促使服务活动开展得更加完善、完美。当地媒体应把大运会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闪光点、动人故事等充分报道出来,留下最真实、最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为城市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

    当下,成都正在推动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大运会则是成都迄今确定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全球体育赛事,如何让世界大运会为成都带来更长远的影响?媒体如果能够对大运会期间的大学生文化交流、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展开详尽、深入的报道,将在相当程度上把这种文化影响“凝固”下来,形成成都长久的“文化遗产”。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利云

    注释:

    ①马剑:《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1日。

    ②王红:《 对马拉松运动“媒体奇观”现象的探析》,《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8期。

    ③王湛卿:《浅析大学生运动会的报道策略及影响——以第二十八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例》,《新闻战线》2017年第4期。

对外传播之 “借船出海” 策略研究
逻辑严密才有力量
“我与中国” 短视频大赛全球动员模式分析
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思路拓展与主题提炼
网络价值转变与信息传播
加强军种党委机关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