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创新“拍客+”,做大微视频

——澎湃新闻怎样做视频新闻

● 储静伟 《 新闻战线 》(

    摘要:开设15个视频栏目,周发稿超过300条,全网周浏览逾10亿次。澎湃新闻发力视频报道,坚持做“硬”视频新闻,坚持“拍客+原创” ,以微视频拓宽市场,以深度重磅视频报道铸造影响力,收获颇丰。

    从初试锋芒,到渐趋成熟,一家以文字报道为主体的新媒体,记者拿起DV、相机、手机,从各路TV大咖手底下抢饭吃,在质疑中勇敢前行。走过3个年头,澎湃新闻的视频实践说明: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的传播方式,不惧新不畏难,直面挑战,成功其实并不遥远。

    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澎湃视频的发展成果:2017年1月上线,视频发稿数量每周约100条;周均播放量(仅秒拍)3800万次;至2018年底,每周发稿已经超过300条;至2019年10月份,澎湃视频周发稿平均360条,其中原创330多条,每周播发视频报道的全网流量已逾10亿次。

    5G时代已经来临。对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和融媒体来说,资讯短视频、新闻直播的春天似乎才刚开始。

    做怎样的视频新闻: “硬核”是硬道理

    澎湃视频上线之初,定位就非常清晰。澎湃新闻CEO、总编辑刘永钢说:“无论哪个具体栏目,视频产品都是围绕新闻来做,始终聚焦‘时政与思想’的定位来打造和拓展。”

    2016年,各大视频平台都做直播,快手、斗鱼、抖音、火山、西瓜视频等,无一例外。这些平台,几乎不设门槛地容纳个人用户开设直播、拍视频,为平台招揽了各类内容生产者,带来了数量庞大的用户和粉丝。海量的视频内容和直播,极大地丰富了平台内容,开阔了网友的视野。但是,负面影响随之显现,因为门槛低,大量低俗、“无营养”的内容充斥平台,各种搞笑内容和段子,暴力、色情等涉嫌违法违规的内容也时有出现。

    作为一个聚焦“时政与思想”的严肃媒体,澎湃新闻给自己视频频道的定位,仍然是主打新闻,而且是专业人员做专业的新闻视频。

    刘永钢说,澎湃新闻的视频只是增加了新闻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通过一个专门的频道来集纳,并不是要做一个大而全的视频平台。这是澎湃新闻打造视频频道的初心。

    澎湃视频新闻的架构,视觉中心是生产制作主体,1个视频聚合、2个原创部门及1个配合部门都放在视觉中心。与此同时,视频生产任务还分配到时事、财经、文化、思想等其他中心,每个中心都有2~3个视频栏目,并从各自的定位出发,生产各自的原创视频内容。这样做,既打破了视频内容的边界,也有效利用了各中心原本的采编力量。

    视频频道的栏目,最初设置了《上直播》《七环》《温度计》《一级视场》《纪录湃》《world湃》等13个栏目,经过调整,现在增加到15个。定位越来越清晰,比如聚合类栏目《@所有人》《world湃》,前者面向国内,后者面向国外,以聚合类资讯为主;《一级视场》聚焦财经类原创视频;《追光灯》聚焦文化娱乐类视频原创和资讯;《运动装》专做运动和体育赛事类的内容;《温度计》《纪录湃》主要做深度原创……

    澎湃视频究竟怎样生产和输出内容?一句话,澎湃视频遵从澎湃新闻的传统,一直只做硬新闻,主打原创。即便是聚合类新闻,多数都需要记者连线采访、核实、考证。从栏目来看,即便定位文化娱乐的《追光灯》,也从来不做娱乐花边、八卦类新闻。

    聚合类新闻怎样核实和求证?这在澎湃视频3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一段发展和完善的经历。先从澎湃视频拍客系统的发展历程谈起。

    创新“拍客”+:从《七环》看拍客系统改造

    澎湃视频的聚合类新闻,国内部分主要落实在《@所有人》和《七环》两个栏目。澎湃视频的拍客系统主要为这两个栏目服务。

    《七环》和《@所有人》,如今是澎湃视频频道的“流”和“量”的担当,“流”就是流量、阅读量,“量”是指发稿量。拿《七环》来说,现在每天发稿量在40篇上下,其中每天能上澎湃新闻热新闻排行榜的报道,浏览量常常在几十万以上。

    然而,在澎湃视频刚上线的2017年,《七环》和《@所有人》发稿量一直不高。两个栏目加起来,每天发稿量也不足20篇。究其原因,在于澎湃视频的拍客系统与审核机制没有有效运行起来。

    澎湃与商业视频平台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最大区别是,商业平台采用海量UGC内容,澎湃视频则坚持原创,坚持PGC。对于UGC,澎湃视频并不拒绝,但采用严格的审核制。这种审核机制一开始执行得不够灵活。比如拍客传过来一条视频新闻,编辑会要求拍客提供与新闻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现象等可靠证据。一些拍客并没有良好的新闻素养,提供的片子是多天以前的,早已失去新闻时效;有人不能明确说出具体的新闻发生地点;更多的是新闻不完整或者不具备完整的自证链条……很长一段时间,拍客作品有效利用率不高。

    针对这种状况,澎湃视频采取“拍客+原创”的方案。对于拍客传过来的视频素材,编辑首先做出判断,如果各类要素齐全且可简单求证的稿件,编辑做相应处理后直接发稿;如果要素不全或者可信度有待推敲,则安排记者跟拍客对接,从拍客手里接过相应联系方式,再做二次采访。

    根据“拍客+原创”方案,两个栏目所属部门的人员结构需要随之调整,原本以编辑为主的部门,增加了更有采访能力的记者。同时,该部门的人员也从不到10位编辑扩充到20多人。

    如此调整之后,部门的能动性大大加强,以前比较依赖拍客作品的《七环》栏目,现在格局有了很大改变。一方面,拍客供应素材的有效利用率大为提高;另一方面,记者还可以主动监控、寻找动态新闻线索,跟踪热点新闻事件,快速采访、快速整理素材,然后交给编辑剪辑。有了这样的程序与运行机制,此类原创微视频的出稿时间有效缩短,有时候甚至不比文字稿慢。《七环》栏目原创微视频的数量随之迅速增加。

    《七环》改组成功,不仅为澎湃新闻增加了客观的视频数量,也带来了一波新的“粉丝”。这成为一个好的示例:快节奏的微视频为不少网友喜爱。

    怎样做微视频新闻:时效有时更重要

    视频业界对短视频、微视频并没有一个广为认可的界定,比如短视频的时长,有理论文章认为3分钟以内,有认为5分钟以内,也有认为10分钟以内。微视频有时被等同于短视频,但更多人认为,这是比短视频更精干短小的视频,通常将其时长界定在3分钟以内,几十秒到一二分钟比较常见。

    新闻业界对微视频,在时长上认可前述界定,内容却各有分野,新闻微视频与商业平台自我娱乐式的微视频完全是两码事,当然也不同于一些专业人士的微纪录片。

    澎湃视频的微视频主要分布在《七环》《@所有人》《world湃》以及后来培育出的《在场》栏目,其他视频栏目也时有发布。从新闻内容看,微视频主要是社会突发新闻和热点事件的跟踪新闻。这些类别的新闻报道需要讲时效、抢时间,微视频恰好发挥了其特长。

    从表现形式看,为满足热点新闻和突发新闻的时效性,新闻微视频通常不太讲究画面,有时甚至还牺牲掉视频新闻的声音。我们常常看到,新闻类的微视频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有的具备相对完备的画面和声音;有的片子有空镜,没有采访录音,依靠字幕表达关键信息内容;同样,当新闻素材只有采访录音、没有画面的时候,编辑会用相关媒体同题文字报道的网页截图做空镜,配合声音来呈现……

    面对热点事件和突发新闻,澎湃的微视频新闻用灵活的表现方式取得了快速传播新闻的效果,在新闻时效大战中也不落下风,赢得了受众。

    有人会问,既然文字新闻也能快速地传播热点事件进展和突发社会新闻,微视频还有必要掺和进来吗?澎湃微视频新闻一年多的实践表明,读者需要且欢迎这种表达方式。许多时候,读者希望借助视频见证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看到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恰恰是视频新闻胜于文字报道之所在。

    在一些重要热点事件中,澎湃新闻的微视频起到了“轻骑兵”作用,记者抵达现场后,前后方配合,快速发稿;或者利用当地的拍客资源,迅速传回第一手素材,快速出稿。有时,在记者抵达前,后方记者还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快速采访,完成第一波发稿。

    2019年10月10日,江苏无锡312国道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致3人死亡2人受伤。澎湃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事故发生后的前3天,澎湃视频采用前后方联合(包括联合拍客)的方式,《七环》《纪录湃》等栏目迅速推出20多篇报道,还原现场,采访事件经历者、目击者、交通管理部门与警方以及大桥设计方等,全面还原事件经过,追踪事故处理进展。如果加上时事中心《直击现场》《绿政公署》的文字稿,3天总发稿量超过60篇。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澎湃新闻记者次日赶到核心震区,同样采取前后方配合的方式,仅仅18日一天,多个栏目发稿约30篇。

    显然,澎湃新闻微视频的快捷操作模式,与“拍客模式”相得益彰,讲究快、准、稳,以“快”促“量”,释放了聚合视频编辑部门的生产力。聚合微视频也为澎湃新闻带来了巨大流量和粉丝。

    微视频新闻的效应:开拓新市场

    聚合新闻的微视频,“快捷”和“高产”是两个最大特点。反观这些微视频,方向主要集中在突发新闻和热点新闻。如果就内容来说,绝大部分是社会新闻。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微视频形式呈现的社会新闻,内容一般不太深刻,或许“一地鸡毛”。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不少新颖、奇特或时效性强的微视频确实能抓眼球,也能吸引一波年轻的网友群体。

    相比于文字报道,新闻微视频的“声”“色”效果更直观。尤其是当前,传播媒介基本都是手机客户端,4G信号提供了相对稳定、快捷的浏览条件,网友对微视频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从受众分析来看,这种接受度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增量受众”,一是“存量受众”。对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或融媒体,“存量受众”是指原本传统媒体带来的受众,或者同一类型的受众。澎湃新闻的“存量受众”,一是东方早报的读者及其影响力范围内的读者;二是澎湃新闻创立初期,以其“时政与思想”定位及强烈的新锐报道冲击带来的一波读者。概括起来,这是一大批主要基于城市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读者。

    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或融媒体,由于其载体为手机客户端,读者范围较原本的传统读者有很大扩容。这些远超出原本读者范围的网友,就是“增量受众”。由于传统主流媒体主要在省会及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原来的读者基本来自这些城市,而很大一部分增量是来自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基层的读者。更多年轻读者乐于通过微视频了解新闻。“存量受众”也在逐渐接受微视频新闻,不过,接受的速度远没有增量受众迅速。

    这一点,其实早被一些商业平台所证实。如基于三四线等下沉市场起家的“趣头条”“快手”,其直播和短视频、微视频等多数都是比较浅显的奇葩故事、搞笑段子、奇异或有趣事件等。下沉市场的读者愿意消费这种类型的视频产品,它们轻松、不沉重,更容易让人放松。微视频新闻恰如新闻里的快消商品,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以上特性,读者能轻松阅读一个有趣的、搞笑的或者奇异的社会新闻,或者能快速了解一个比较重大的突发新闻。

    基于这种特性,澎湃的微视频新闻对吸引下沉市场的读者比较得力,其内容定位与新增受众群体更容易合拍,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澎湃的微视频会继续充当媒介,吸引更多的网友成为澎湃新闻的受众群体,但为澎湃带来美誉度和影响力的,仍然是重磅、深度的报道。

    如何彰显影响力:仍需深度重磅视频报道

    相比聚合栏目的微视频,澎湃视频的《温度计》《纪录湃》《一级视场》等栏目更多聚焦于深度采访的短视频和系列报道。

    前文说过,与其他直播、视频的商业平台不同,澎湃新闻的视频聚焦新闻,新闻才是澎湃视频的核心竞争力。“澎湃视频根植于十几年来的新闻生产以及我们对新闻的理解、判断。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做新闻视频,延续做硬新闻的定位,去做更硬的新闻视频。”澎湃新闻分管视觉中心的副总编孙鉴如是说。

    这个责任同样落在《温度计》《纪录湃》等栏目上,记者更立体地去呈现新闻事件、更彻底地去捕捉新闻人物,这和其他平台必然有很明显的区别。

    2019年4月,《温度计》栏目刊发《九位老人的空心村:年轻人还能唤得回吗》系列报道,针对“空心村”衍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老人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农村社会风气的变迁,传统世俗文化传承中断等,做了一系列深度短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该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达到6700多万次。

    2019年9月,《纪录湃》推出“中国志愿者”系列短视频,关注在非洲反盗猎、在柬埔寨排雷、在黎巴嫩援助难民、在伊朗灾后防疫的民间志愿者。让更多读者了解到,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后,国民的自信心、国际主义精神大为提升,不少民间志愿者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救援和志愿活动,彰显了中国人的全球视野、国际责任意识和参与全球事务的精神。

    在2019年“新春走基层”全景式大型特别报道中,澎湃新闻从1月20日起推出“Z112列车上的中国”全程48小时直播,从海南海口到黑龙江哈尔滨,穿越四季,跨越南北,通过1场全程视频直播、100条短视频、1首原创歌曲、1篇数据分析报道、2个H5产品以及文字特稿、评论、采访手记等,全景式记录了一张张中国面孔回家团圆的真实而动人的场景。持续两天的直播,收获的是超1000万的全渠道播放量。

    毫无疑问,这些系列、深度、全景式视频报道,耗费人力、精力、资金、时间,成本巨大,但带来的社会传播、舆论引导等正面效应也是显著的,实实在在地铸造着澎湃新闻的品牌和影响力。

    近期与未来:紧跟5G时代的新技术

    5年来,澎湃新闻从“新闻与思想的原创平台”,一步步迈向“全媒体生态的引领者”,下一步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媒体内容供应商和传播平台”。实现这一宏伟发展目标,同样离不开澎湃视频的大力助推。

    中国的信息网络正由4G时代进入5G时代。5G时代,视频内容会更互动、更沉浸、更清晰,从“看视频”变成“玩视频”和“体验视频”,也能让更多普通大众参与到过去相对复杂的视频创作中。同时,在AI的加持下,视频内容还能根据现实场景及时切换。

    艾瑞分析认为,未来1~2年内,短视频平台将开放大量的商业化机会,资本的大量流入将鼓励内容创作者生产更多更高质量的短视频,为短视频平台运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使该行业能够充满活力,保持快速增长。

    网络技术的进步,也给视频平台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澎湃视频如何抓住机遇至关重要。正如总编辑刘永钢所说,作为传媒媒体转型的新媒体,澎湃新闻要引领媒体技术变革不太现实,“但我们要紧跟技术,利用好最优最先进的技术,不落后于这个时代。” 

    (作者系澎湃新闻时事中心主编) 

    责任编辑:建  文

技术助力盛典直播的创新实践
2019年媒体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综述
创新“拍客+”,做大微视频
聚合与突围: 5G时代传统广播的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