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麻辣财经,让财经报道“有滋有味”

● 李丽辉 《 新闻战线 》(

    不是“按口”写报道,而是追着热点写新闻;把财经新闻做成百姓的“家常菜”,让人看得“有滋有味”;政治题材忠诚,经济题材坦诚,群众题材热诚。作为人民日报首批融媒体工作室,专做财经报道的麻辣财经,已发布新闻报道、评论、视频、H5等600余篇,1/3的稿件落地人民日报版面,很多稿件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日前,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麻辣财经作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品牌栏目,入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对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创新的肯定,也是对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的肯定。

    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是人民日报首批创立的融媒体工作室,到现在刚满3岁。成立以来,已发布新闻报道、评论、视频、H5作品等600多篇,其中1/3的稿件落地人民日报版面,真正实现了新媒体与报纸之间的融合。很多稿件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点击率达到百万+。多篇稿件在全网推送并向海外传播,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强影响力。

    可以说,麻辣财经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应运而生的。

    不是“按口”写报道,而是追着热点写新闻

    2019年1月25日,对于人民日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对于新闻界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学习方式是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地点则选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全媒体不是各类媒体简单的“相加”,而是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深度“相融”。从新闻一线“干活”的角度来看,“四全”并不是一个并列关系,前三“全”是方式和手段,最后一“全”——全效才是目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如何实现?策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重要一环。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旨在盘活资源、加快融合。2017年,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数量已超过40个,实现了与报纸的优势互补,探索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麻辣财经工作室的主创团队是“五朵金花”——5位来自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的女记者。“五朵金花”都有高级职称,担任采访室和编辑室主编、副主编。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团队,做出的报道更有料,形成的合力和优势更明显。

    “麻辣财经有什么样的运作机制?你们平时是怎样策划的?”很多媒体同行这样问。说实话,麻辣财经没开过多少像样的策划会,基本是通过“群聊”把题目搞定的。

    大家平时给大报写稿,主要是“单兵”作战,内容基本上是自己跑的口、编的版。但实际上,有些新闻热点的发生并不是按部委划分的,有时候涉及好几个部门,有时候很难说清哪个部门。

    麻辣财经的一大改变是,不“按口”写报道,而是追着热点写新闻。融媒体工作室就像新闻“轻骑兵”,具有快速、灵活、精准的特点。工作室成员大多是集思广益、协同作战。协同作战比一个人写稿更有优势:一是热点大家都盯着;二是能提供更多参考意见和建议,让作者的思路更开阔;三是最后大家一起定调把关,力求有锋芒、无纰漏。

    把财经新闻做成百姓的“家常菜”,让人“吃”得“有滋有味”

    麻辣财经的报道方向以财经新闻为主,财经领域的报道相对比较专业,但又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麻辣财经的最初定位,就是想把财经新闻做成百姓的“家常菜”,让大家“吃”得“有滋有味”、汲取营养。

    从报道内容上,麻辣财经的选题大致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政策解读。主要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重大方针政策的深度解读。目的是准确体现国家政策,把社会误读、曲解的部分纠正过来。

    2017年全国两会,麻辣财经工作室第一次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两会报道,肩负起新媒体与报纸版面融合的重任。当年两会期间,麻辣财经共采写了14篇报道,9篇实现了新媒体和报纸融合。《蓝天保卫战,严格问责尤为重要》等报道,与两会特刊版面配合推出,在同类报道中发得快、写得深,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点击量超过百万,成为两会报道的“爆款”。

    平时一些重大政策的出台,麻辣财经都在第一时间进行解读。2017年4月,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传出后,去雄安“炒房”引发热议,一时间成为人们的关注点。麻辣财经立刻赶写了一篇《雄安是千年大计,决不能让炒房者逞快!》,及时阐明立场和观点。文章发出后,得到中宣部肯定并在全网推送,发挥了引导舆论、以正视听的作用。

    类似这样的报道,还有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房子是用来住的,平地起惊雷!》、解读中央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住房70年产权到期,会免费续吗?》等,转发网站均超过百家,点击量超百万,社会影响广泛。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麻辣财经撰写了多篇报道,为中国经济鼓劲打气,反驳美方的不实观点。其中,《麻辣财经: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靠的是什么?》《缩小贸易逆差,美“关税大棒”无效》两篇被全网推送,舆论引导效果尤为显著。

    第二类是回应疑虑。针对社会上一些事件、观点,进行澄清和回应。

    去年,某财经公号发了一篇文章,提到“有个朋友和我说,他已经开始屯粮了,还包括狗粮,因为他家养了狗。”文章给出的结论是:“粮食在中国的第十五个丰收年,将要迎来各种大幅减产。”“尤其是河南,收购779.4万吨,同比减少965.6万吨。简直是扛起了歉收的大旗。”

    就此,麻辣财经及时发文《夏粮减产要“囤粮”?农民还怕“卖粮难”呢!》,犀利指出,财经公号的文章是将粮食“收购放缓”的数据,当成粮食减产歉收了,用事实和逻辑将这种错误论调“怼”了回去。麻辣财经还找出关于收购放缓的有关部门的回应,用权威解释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事实证明,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仍居历史高位,市场粮食供应充足,粮价也很稳定。

    第三类是针砭时弊。这部分报道是最能体现“麻辣味”的,也是我们对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出主意想办法最多的。比如,针对高利贷、裸条贷问题,麻辣财经写了很多篇报道,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有些还为部门改进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

    写问题性报道,麻辣财经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说问题不是展示黑暗面,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报道的重点不是渲染问题本身,而是放在如何完善制度、堵漏洞上;既要有真知灼见,又要有真情实意。

    当舆论发酵引起恐慌的时候,麻辣财经会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用权威报道说话;当一些自媒体用奇谈怪论捕风捉影的时候,麻辣财经会用数据和事实针锋相对予以回击;当市场乱象危害社会的时候,麻辣财经会抓住关键点,不留情面、直指要害。

    “怼”回去,这也是“麻辣”二字的精髓所在。关于“怼”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麻辣财经也有总结:找准死穴,集中火力强攻;以缜密的逻辑、准确的数据严守;站在客观的立场,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比如,对一些诋毁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实言论,麻辣财经敢于亮剑。今年5月,麻辣财经推出《芬太尼是啥,为何美国人吃掉了80%?》,通过客观分析,揭露真相,指出美国存在的社会弊端。这篇文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十家商业网站和主流媒体平台广泛转载。其中,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点击量超过80万。

    政治题材忠诚,经济题材坦诚,群众题材热诚

    麻辣财经是一个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团队,专做财经报道。我们的定位是:政治题材忠诚,经济题材坦诚,群众题材热诚。

    麻辣财经的报道,绝大多数不是单纯的消息,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评论,而是“分析性报道+观点”的模式,有些报道偏重于新闻分析,有些偏重于评论。但不管怎样,麻辣财经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直击新闻热点,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专家资源,实现一锤定音。

    如今,麻辣财经的报道团队,已经从“五朵金花”扩展到经社部全员参战,报道内容已经从文字向视频扩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全力出击和全员参战,换来的是全效传播。

    从去年年底开始,麻辣财经与人民网合作,推出了“麻辣财经”视频节目,麻辣财经负责选题和内容策划,“麻辣姐”作为主持人和嘉宾出镜,邀请知名专家就财经领域热点话题进行访谈。很多选题来自人民日报刊登的报道,制作成视频实现了“一鱼多吃”;一些视频内容通过二维码落地报纸版面,配合文字报道延伸宣传,很好地体现了深度融合理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麻辣财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视频与文字互动、报纸版面与新媒体互融的情况,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全力出击,麻辣财经报道全面开花。两会期间共发稿17篇,其中有8篇实现了与人民日报版面的融合。同时,与人民网联手推出“麻辣财经”视频访谈节目,其中,10期两会特别节目通过114余家党媒平台及商业媒体进行传播,总访问量达1.4亿次。

    在报道形式上,麻辣财经大胆创新,推出了“种粮微调查”“农民工就业微调查”等系列报道,内容更加接地气,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人民日报改版后,报纸内容更加生动与精深,与新媒体报道融合更加深入。比如,今年春节过后,经社部按照社领导要求,采写了《新春日子美 收获在身边》,其中的3个“镜头”,就来自麻辣财经的3篇报道。报道在人民日报刊发后,受到社领导的肯定。

    麻辣财经在做好“自选动作”的同时,积极主动提升站位,力争在重大报道中发挥更大作用。

    9月16日至21日,麻辣财经工作室连续推出6篇国庆70周年特稿,围绕“中国发展几十年,为何没出现过经济危机?”“中国的城市,为啥没有贫民窟?”等外界热议而又让公众感到不解的话题,用宏阔视野审视,用发展成就解读,用扎实论述剖析,用融媒语言讲述,反响良好。

    系列报道在全国党媒平台发布后,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均在显著位置转发,经济日报、澎湃、新浪、网易、搜狐等主流媒体和几十家商业平台转发,全国上百家地方政府网站转载,进一步扩大了正能量传播。人民日报社研究部《新闻传媒阅评》这样评价:这组报道犹如一股新风,把广受公众热议的话题与报道主旨巧妙结合,使报道的“麻辣味儿”持续保持,受众品时有滋有味,品后留有余香。报道为受众正确认识中国奇迹和中国道路提供了权威注解,激励人们建功立业新时代。

    有网友这样评价麻辣财经:“麻辣姐”“麻辣哥”们在报道中,提供了深刻分析和精彩观点,其专业水准广获认可,契合了媒体深入融合的时代大潮,彰显出“人民系”的“融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麻辣财经牵头人)

    责任编辑:陈利云

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用人物报道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
在接天线与接地气结合点上引领舆论
用心用情讲好扶贫故事
麻辣财经,让财经报道“有滋有味”
说说《民生观》的“一二三”
难忘50天
《幸福照相馆》 : 融合创意 温情互动
赋予史实性新闻更准确独特的时代视角
展时代宏大景深图 绘网络访谈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