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淬炼指尖上的功夫

—— 一位传统媒体记者的融媒体转型突破

谌贻照 《 新闻战线 》(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党报记者如何向新媒体阵地转型?年过半百的广西日报记者,用自己的实践表明,只有克服本领恐慌,在基层一线不断淬炼文字写作、图片拍摄、视频剪辑制作、新媒体推送的“指尖功夫”,才能成为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出得了镜头、剪得了视频、发得了“两微”、做得了H5的全媒型记者。

    关键词: 融媒体记者      转型     手机拍摄     指尖功夫

    每一位奔走在一线的新闻人都应该掌握全媒体表达的基本技能,练好融媒体表达的基本功。这是融媒体时代对基层记者“笔力”的基本要求。

    我今年53岁,作为一名年过半百的省级党报的文字记者,我在驻站记者生涯中,一直注重学习新媒体技巧,在一双泥腿走基层的采访道路上,淬炼自己新媒体表达的指尖工夫,成为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出得了镜头、剪得了视频、发得了“两微”、做得了H5的全媒型记者。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柳州融水突围记》中的两段短视频,就是我在灾区现场用手机现场拍摄、现场出镜播报、现场编辑配文,在有信号时及时发出的。

    我靠一部手机和“指尖功夫”,实现从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的突破。今年,应中国记协邀请,我多次到北京与来自全国的新媒体同行们交流转型的实战经历。

    图文并茂采访,自信从容出镜

    作为一位长期在苗乡侗寨走基层的少数民族传统媒体文字记者,我要实现从纸媒向全媒体突破,必须过好语言关和图像关。因此,自信从容、清晰的口语表达和图文并茂的推送,是我这位少数民族记者在融媒体时代必修的“决胜武功”。

    我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山,是侗族人,母语是侗语,小学的课堂教学是侗语+本地土话。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从事新闻工作后,我坚持练习普通话,学习朗诵;每一篇稿件写好后都要用普通话边念边改,追求表达顺畅的“语感”;有针对性地学说普通话绕口令,慢慢克服自己方言母语对普通话表达的影响;在采访镜头前做到自信流畅从容表达。我在广西日报官方微博矩阵、朋友圈、公众号推送的手机短视频报道,都是自己出镜(出镜画面由在场的朋友用我的手机帮忙拍摄)、自己现场解说的。每次推送,都获得大量的点赞、转载和互动。

    图文并茂是对新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新闻现场,哪位记者说自己是文字记者,不会拍摄,这已经很可笑。很多实例表明,文字记者拿起相机,更能出彩,能给报道带来更多精彩甚至震撼。

    融媒体的表述更强调“有图有真相”的现场感。单纯的文字新闻由于受现场场景、角度和采访时限等诸多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记录和描述的缺失。这时,如果你拿起随身所带的相机和手机拍下精彩瞬间,与文字恰当配合,就可以做到精彩尽收。

    由于文字新闻缺乏直观性和还原性,加上记者表达个性的差异,使得许多本应该很精彩的报道变得干瘪无味。甚至,有些文字记者不到现场,成为新闻事实的第三、第四转述者,少数文字记者还因为采访不到位而出现报道失实。文字记者拿起相机,便可强化“第一现场”意识。

    在向融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手机是我的拍摄利器,在必要的时候都会亮出来。从纸质报道,到微信、微博、公众号和H5,图文并茂的报道已经成为我向新媒体跨越的实战常态,有时一则推送阅读量超过70万,每年在广西日报发表组图报道近30组、过百幅,成为发图量最大的文字记者,其中大部分图片都是手机拍摄的。

    用好视频和剪辑,练好“指尖功夫”

    一个人、一部手机,就是一个融媒体报道组。3年多来,我一直在采访一线淬炼自己“指尖上的功夫”,根据实战需要,自学视频拍摄、剪辑、发布的技巧,积累融媒体传播经验。能很熟练地使用手机的原生图片编辑功能,用多款手机视频软件剪辑和制作自己出镜、现场配文的短视频。每次都是现场制作完成,有网络信号就及时发送,从来不留“隔夜粮”。

    无数次现场实战证明,融媒体时代的一线记者,只需要用好手机,熟练掌握几款编辑软件,就可以实现现场制作、及时发送,抢占融媒体发布的制高点。我不仅及时发出有文有图有视频的报道,还义务为山里的群众拍摄制作了大量宣传乡村旅游和扶贫的短视频,收到很好的效果。2017~2018年,我两次参加新春走基层,为了全方位报道融水苗族自治县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我在新浪微博开设《新春苗山行》和《玩转大苗山》的专栏,及时推出苗山各族群众欢度春节的独特人文景观和快乐祥和场面,阅读量分别突破240万和260万,成为当地群众和关心大苗山发展的网友们竞相点击分享的热点。

    2017年8月12日,大苗山深处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山洪爆发,杆洞村被洪水围困,情况十分危急。得到信息后,我立刻带着两部手机、两块2万毫安的充电宝及相机,驱车8个小时赶到洪灾现场采访。在乡里电力、通信、交通全部中断,与外界“失联”长达数十个小时的时间里,在洪水肆虐的杆洞村这座“孤岛”,大雨滂沱中,相机根本不能使用,我用带有防水功能的手机,记录了杆洞乡党委政府组织群众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和当地村民在工作人员组织下紧急救援被困在河边旅社里的15名游客的画面。

    8月14日,为了及时向外界报道灾区实情、争取外援,早上7时30分,我将摄影包和其他器材放在老乡家里,只带手机和充电宝突围,在泥泞中艰难跋涉两个多小时,穿越40处塌方往外突围,当天中午到达大山另一边的滚贝侗族乡。在山乡客栈,我加紧整理制作短视频,在画面中配上简洁的文字,迅速发给正在焦急等待的广西日报新媒体部。以我用手机拍摄的两段视频为核心素材的《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

    唯有践行“四力”,方可守正创新

    基层记者要打造新闻精品,只能在一线掘金。基于这一认识,我一直坚持走基层。我所有的积淀和突破,都是靠一双走基层的泥腿实现的。

    我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近30年,足迹遍布柳州市辖区的山山水水和市县的千多家厂矿企业,先后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奖项短视频类一等奖,广西新闻奖一等奖5次、二等奖10次、三等奖3次。这些获奖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基层和车间一线的报道。每一个奖项的获得,我都是怀揣一颗朴素之心,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打交道,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一线新闻,从未带有任何功利目的。

    在走基层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广泛的朋友圈。朋友圈里有地方领导、部门负责人、企业界精英、车间工人,更多的是基层干部和苗山侗寨的少数民族同胞。我把自己建立的朋友圈视为向新媒体突破的信息资源和网络时代的“通讯员联络网”。我在朋友圈,用正能量得到他们的追捧和信任,我很多新媒体的图文和视频作品的“爆料”都是源自他们。

    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我一直怀揣“本领恐慌”,向新媒体的“小伙伴”们学习。柳州市委宣传部网信办每年多次组织该市几十家包括社会新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小编“微观柳州”。只要没有外采任务,我都主动参与,以党报记者的身份,带领他们一起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更重要的是,主动跟这些媒体的“新生代”学习融媒体采访和表达,学会使用新技术和新平台,提升自己运用新媒体的“指尖功夫”。如今,这些新媒体的小伙伴都成了我朋友圈里互动最活泼的“老师”和“粉丝”。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成功打造出自己“一个人、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全媒体采访和融媒体报道的“采访摄制组”。

    我用实战经历告诉同行,在媒体融合技术不断升级的新时代,只要在基层践行四力,时刻不忘初心、敢于自我革命,不断淬炼新媒体传播的新本领,我们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融媒体时代抛弃,才可以站在时代的前沿铸造融媒体精品。

    (作者系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杨芳秀

锻造实现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能力养成与创意验证
“内容高地+视觉精品”的完美迭代
淬炼指尖上的功夫
以改革促发展,做强主流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