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技术赋能: 跨越文图到音影

方 埜 《 新闻战线 》(

    从第一张都市报出发,到倾力构建一流智媒体,封面新闻的积极转型过程中,技术是根本驱动力,也是深度融合转型赋能的关键所在。为迎接5G时代的传媒大变局,封面新闻正全力推进全面视频化,在内容生产、传播、运营的全链条上,由文图向音影跨越,从“技术+” “AI+” “渠道+” “资源+”四个维度,创造视频传播新场景,引领智媒传播新趋势,打造视频内容新精品,营造视听场景新体验。

    当前,媒体融合转型走向深入,封面新闻作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打造、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一直致力于“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建设。其中,技术是重要驱动。封面新闻不断用技术驱动产品创新、内容创新、营销创新等,努力构建一流智媒体。

    技术+,创造视频传播新场景

    今年5月4日,封面新闻5.0全新迭代,实现全面视频化,这是一步大跨越。上线3年来,封面新闻一直以文图为信息呈现的主要方式。面对5G时代,我们又向前跨了一步,由文图向音影跨越。5年以前,我们还是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为主体、以文图传播为主的传统媒体。现在,我们是以封面新闻为主体,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的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

    无视频,不传播

    从一纸风行,到目前无视频不传播,媒体深度融合正在持续迈向深水区。从UI设计到生产机制,封面新闻全面实现了视频化。栏目设计上,APP首页顶部的万象、推荐、青蕉、地理定位四大频道,都以视频化形式呈现;视觉呈现上,新版本可选双瀑布流展现的形式,为读者展现更多精彩信息内容。封面新闻的精品热点、原创内容,则以单页大卡片进行呈现,重点突出。更重要的是,5.0版本实现了业内最新的沉浸式观感与年轻态交互:横屏竖屏兼容,拇指上下滑动切换视频更容易;放大的交互按钮让点击、点赞、转发、评论、分享更轻松、更贴合用户习惯。为保障无视频不传播,封面新闻要求所有内容必须实现视频化生产。

    新技术创造传播新形态

    技术带来的一大好处是新闻信息有了更多呈现形式。今年,封面新闻全面打造MR产品,通过3D建模+实景拍摄,让抽象的报道更加直观,传播力、感染力更强。这也是报纸时代的媒体不可能做到的。在前不久发生的木里森林火灾报道中,封面新闻通过3D建模报道,实现了对现场的还原,让人们对火灾发生的原因、过程等,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视频解释了火灾现场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大的伤亡,为什么消防人员必须要奔赴前线,为什么网上的某些指责不科学。视频让人们对火灾造成的惨烈牺牲有了更多理解,起到了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在今年全国两会以及去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融合报道中,封面新闻都在主题报道中加入了视频新技术元素,形象、直观,传播力更强。

    AI+,引领智媒传播新趋势

    封面新闻大力推进智媒体建设,重点就是用AI技术重构内容生产全流程。我们自主研发了封巢系统、小封机器人等,在人机写作、机器写稿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和进展。面对视频化转型,目前正在加强AI+视频的产品开发。

    “小封”写作,机器写稿位列全国前茅

    封面新闻打造智媒体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机器写作,自主研发的“小封”机器人于2017年正式上线。目前每天写稿量超过200篇,写稿领域涉及体育、财经、灾害、生活、娱乐、科技等。在地震报道中,8秒成稿1300字;在世界杯报道中,发稿多达640余篇。前不久,《互联网周刊》与eNet研究院发布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排行,封面新闻的“小封”机器人位列全国第九,排在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机器写作产品的前面。

    虚拟主播,播报智能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封面新闻《动话两会》栏目开展了虚拟主播报新闻的探索。通过虚拟成像技术,将记者的表情实时转换为动画影像,并与三维、二维特效动画相结合,生成以封面新闻记者为蓝本的虚拟主持人,实现了虚拟主持人与代表、委员的直接对话,创新展示了四川代表委员的优秀提案议案。封面新闻将继续提升AI虚拟成像技术,致力于让真正意义上的AI主播成为常态化产品。

    AI编辑,剪辑与审核智能化

    封面新闻正在跟华为成都研究院合作,研发AI视频审核技术和AI剪辑技术。这是封面新闻技术团队与华为技术团队共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海量视频的生产与传播,完全依靠人工来剪辑与审核,是一项非常耗费人力、财力的事情。但通过AI审核与剪辑,就可以实现效率倍增,通过图像识别、标签提取等,视频剪辑、审核的智能化将进一步应用到新闻采编实践中。

    渠道+,打造视频内容新精品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开放合作的时代、共享经济的时代,一切资源都可以打通,实现各个平台的资源对接,提升生产力与生产效率。封面新闻从创办以来就一直坚持开放合作思路,打通传播渠道与生产渠道,让更多视频资源为我所用。

    打通传播渠道,合作定制精品内容

    封面新闻与许多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了系列精品视频栏目。其中,与腾讯合作打造的《视野》、与今日头条合作打造的《封芒》、与UC合作打造的《炯炯视频》、与新浪合作打造的《锐视频》,走的都是精品路线。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一周年之际,封面新闻聚焦总书记视察过的凉山地区,打造了“凉山科比”等系列短视频。去年,四川省外宣办在“5·12”地震十周年报道中,向封面新闻订制“十年·成长”系列短视频,成为传播爆款。专业化精品视频生产,是专业媒体的优势,这一点必须持续不断加强,温暖的、有力量的、向上的内容,仍然是主流媒体精品视频生产的重要方向。

    打通生产渠道,拓宽视频来源

    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视频化转型还必须打通用户端、大力拓宽内容生产源,否则无法满足用户的海量信息需求。今年以来,封面新闻大力推进“青蕉拍客”计划。在5.0版迭代的同时,封面青蕉社区完成全面升级:建设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打通各类用户数据,实现年轻态社交,重塑用户间沟通纽带。同时,简化发布系统,让UGC用户上传发布更智能化。在新版本中,拍客只需点击发布浮纽,运用相机拍摄功能就可以完成拍摄、编辑和视频上传。为帮助拍客成为新晋网红,青蕉社区出台一整套科学的激励与标杆培养计划,实行高稿酬激励,高达万元的也不在少数。封面新闻的一些爆款视频就来自于UGC、PGC。在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报道中,我们的视频就来自海外用户,成为当天的关注焦点之一。

    资源+,营造视听场景新体验

    引入社会资源、打通各个平台之间的合作通道、广泛进行共享,是发展壮大的必然路径。封面新闻在各类资源的合作上不遗余力,力图通过多样化资源的引入与嫁接,构建泛内容生态平台,营造视听新体验。

    引入机构生产的内容资源

    封面新闻积极与第三方合作,与诸多知名技术企业、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微软、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关注AI+媒体的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致力于人工智能与传媒技术相融合的创新研究,探索AI+媒体的未来,建立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及媒体技术研究与合作平台,促进媒体行业的整体转型。同时,封面新闻开放合作,引入机构生产的内容,包括跟科大讯飞合作进行机器合成语音播报、引入喜马拉雅的音频内容、与天猫精灵合作打造《正儿八经》音频栏目等,既扩大了内容源,又提升了全网影响力。

    开展智媒体视频实验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视频形态存在更多未知。为加强视频产品创新,封面新闻联合中国移动5G研究院,成立了5G智媒体视频实验室,共同探索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形态在媒体领域的创新应用。实验室在云视频直播、VR应用、高清微纪录片制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在高清视频制作等方面共同研发,积极探索创新未来视频产品的新形态。

    当前的媒体转型,是技术带来的颠覆,我们一定要尽快适应新的传播格局、传播生态,熟练掌握最新传播技术。未来无限可能,一切尽在创造。

    (作者系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陈利云

审时度势、 善谋善为, 助力媒体融合走上 “快车道”
端网速度 纸媒深度 全媒呈现
技术赋能: 跨越文图到音影
服务能力、 互动逻辑与内容创新
努力打造广具影响力的创意型传媒
打造新型智能传媒,构建全新影响力
借船出海尝胜果,东山再起会有时
“四BAO” 连发, 建设一流新型城市主流融媒体
侧移注意力, 引燃爆发力, 守护竞争力, 收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