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做好新时期对外报道工作

——中国新闻社对俄报道理念与实践探析

● 田 冰 《 新闻战线 》(

    摘要:中俄两国媒体依托大型国家活动和国际重大事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媒体合作层次高、领域广,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俄罗斯国内也有杂音干扰中俄关系健康平稳发展。我们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开展精准传播、合作传播,积极探索适应和提升两国媒体务实合作的新内容、新方法与新路径,开拓对俄传播新格局。

    关键词:中俄关系     对俄报道     中新社     媒体合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70年来,两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近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中俄两国媒体依托大型国家活动和国际重大事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媒体合作层次高、领域广,取得了良好效果。俄罗斯媒体涉华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基调更加积极正面,俄罗斯民众对华好感度也显著提升。

    不容忽视的是,俄罗斯国内也存在一些涉中俄关系的杂音。在俄当前经济形势遇到困难、西方持续制裁背景下,俄部分媒体认为俄“向东转”政策未能奏效,甚至将其经济下滑原因归咎于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俄能源需求减少等;另一方面,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改变了过去中俄关系中各自的角色和分量,俄部分官员和民众心态失衡,对我疑虑和担心有所上升,如质疑“一带一路”建设,甚至部分媒体有意炒作“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生态破坏论”等,干扰中俄关系健康平稳发展。

    对俄报道的重要性、紧迫性

    首先,中俄两国拥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互为最大邻国。中俄关系发展关乎两国人民福祉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是中俄两国开展务实合作的新开端。这种对接合作,需要争取最大的民意基础。

    其次,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于对俄报道提出新要求。中国媒体有关中俄各领域发展的报道、对国际重大事件的发声吸引着俄罗斯受众,他们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再者,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媒体报道路径提出新课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俄合作共赢故事,对媒体传统报道方式提出新挑战。中俄两国都是新媒体发展大国,具有用户群体日益扩大、产业需求不断上升、新媒体技术开发实力雄厚等相似的发展背景与基础。同时,两国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又各有特点,为两国媒体在数字时代深化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对俄报道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媒体是两国民众增进彼此了解的窗口,是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在实际对俄报道工作中,媒体应在“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几个层面上多下功夫。

    笔者认为,我驻俄媒体应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坦诚积极,报道对方国家真实情况,为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增信释疑,为中俄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平实平衡,向俄罗斯民众讲好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故事,讲好中俄友好的故事;客观理性,阐释中俄务实合作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争取理解、支持和配合;践行“四力”,讲好旅俄侨胞、在俄中资企业机构融入当地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故事,拉近与俄民众心理距离;为普通百姓出国旅游、工作、留学提供信息等。

    内容和渠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受众的竞争。目前,我对俄传播受众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泛化”,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分众化”和“精准化”定位策略。我们应精确分析俄罗斯受众群体,分析其所关注中国话题的动因,主动设置议程,放低身段叙事,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避免说大话、讲大道理,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报道入耳、入脑、入心。

    做好新时期对俄报道工作

    作为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通讯社,中国新闻社对俄报道主要基于以下做法:

    重大活动报道:突出重点,注重策划

    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媒体报道的重点对象。随着中俄关系的发展,双方高层会晤频繁,从元首到部委级别各层面的政府间互访密集开展;大型活动不断,国家级“主题年”竞相举办。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曾说:“中俄拥有5个政府间副总理级委员会,俄罗斯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么多的政府间委员会。”做好中俄领导人高访报道以及双方大型活动报道,是中央驻俄媒体的“刚性”任务,在采访工作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

    中新社借力高访,做好“高访”(高层专访),以元首、总理等互访机制为契机,提前数月精心策划报道方案、统筹各传播平台推进,取得良好外宣效果。

    以2013年3月习近平首访俄罗斯报道为例,这是他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新社提前部署,精心策划有热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方案,并从总社调派资深记者与驻俄罗斯分社记者组成前方报道组协同作战,专访多位俄政要人物、知名智库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和企业机构负责人等,采访对象涵盖俄政治、国际、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从访前、访中、访后三个阶段推进采访。同时,前后方无缝对接,依托后方采访传播力量,深度挖掘中俄各领域发展成就,深入宣介双方务实合作成果,积极报道俄各界对习主席访问的高度评价,以文字、图片、微视频等传播手段全力推出。

    在出访消息公布后,3月18日至21日,中新社前方报道组发出系列专访,其中《“人们都想接近他,都想和他交谈”——俄罗斯汉学家眼中的习近平》《俄学者驳“中国威胁论”:“你们在害怕什么?”》《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将随习近平到访正式启幕》等稿件被美国、加拿大、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境外华文媒体大量采用。

    3月22日至24日,前方报道组和随团记者全力配合,做好习主席访俄20余场正式活动报道。记者观察到,从当地时间22日下午3点多甫下飞机,到晚上10点40分当天活动行程结束,习主席访俄首日与普京总统共同出席活动时间持续7小时以上。次日,从早晨9点活动开始至晚上10点多会见俄罗斯汉学家、学生及媒体代表,当日行程满满。我使馆工作人员向记者动情地说,习主席几乎每场活动都有延时,但因行程安排紧密,能压缩的只有中间非常短暂的休息时间。使馆曾考虑压缩一些活动的时长,但是习主席一点都不打折扣,令人感动。在会见我驻俄使馆工作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习主席平和而幽默地说:“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至高境界和宽广胸襟,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情怀和赤子之心,彰显了心忧天下的坚定自信和责任担当。记者把这些动人的细节融入独家报道之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被多家媒体转载引用。

    访问结束后,报道组采写多篇综述、评论、专访,积极评价习主席此访的重要意义、成果以及各界反响。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后,记者采访现场聆听演讲的俄罗斯大学生,生动还原和展示了俄罗斯青年一代对中国领导人魅力的感受和印象。上述稿件被境外媒体客户大量采用,中新社海外中心还设计制作数十个对外供版、专版,网络中心精心制作文图专题报道,《中国新闻周刊》采制封面报道《习近平:外交第一步》,形成立体化传播效应。

    目前,中新社已形成比较成熟高效的高访报道机制,前方报道组与后方各传播平台无缝对接,各传播平台“一盘棋”,全面、立体呈现,实现有效传播。

    重大事件报道:我在现场,找准视角

    外宣媒体要树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的传播理念,成为具有一流采集能力和报道水平的新闻信息采集源;在议题设置、立场观点、报道视角等方面突出中国视角、体现世界眼光,增强报道在国际上的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反应能力、现场新闻采集能力、权威信息获取能力、热点分析能力和多媒体传播能力,拓宽拓深报道领域,加强独家报道、现场报道、深度报道、评论言论和高端访谈,努力提高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

    以2015年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报道为例。中新社前方报道组采访二战苏联老兵,特别是曾参加中国境内抗战的俄罗斯老兵以及俄政要、二战历史研究者、智库学者等,追忆法西斯暴行给中俄两国带来的沉痛创伤,中俄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惨重牺牲、作出的巨大贡献,两国军民的战火情谊、对和平的向往追求等;实地探访二战期间参加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华人烈士纪念碑、墓地,卫国战争纪念设施,二战著名战役战场遗迹等;现场报道莫斯科5月9日阅兵式等庆典活动。

    报道组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突出特色,强化主题,增强报道针对性和历史厚重感,突出中俄元首相互出席对方举办的庆祝纪念活动的深刻意义和重大影响,体现中俄为世界和平作出的卓绝贡献,共同捍卫二战成果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释放中俄两国不忘历史、反对战争、捍卫和平、合作共赢的政治信号和正能量,见证中俄两国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的共同发声、共同行动。上述系列报道见人见事、有血有肉,既有历史穿插,又有现实场景,更有未来展望,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中新社强调记者要树立“我在现场”的报道理念,在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案、波兰总统专机坠毁事件、总统大选、中俄联合军演等报道中,均派记者赶赴现场报道,真正发挥一线记者的作用。

    日常报道:点面结合,客观平实

    中新社国际部、驻俄分社加强策划,结合中俄关系的重要节点,通过专家系列访谈、在俄中资机构巡礼、“中国人在俄罗斯”、“俄罗斯人在中国”等,选取有特点、有代表性的人物,客观、平实诠释中国各领域发展成就、中俄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以及给两国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不断升级,俄经济新闻中涉华因素越来越多,如企业合作、能源贸易、论坛展会等,“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经济创新、财金政策,乃至旅游、生态、养老等新闻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关注。中新社抓住这一突破口,重大政策释放与日常报道相结合,官方活动与民间交流相结合,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由点及面,拓展对俄针对性报道,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此外,俄本土新闻也是驻俄媒体日常报道的基本任务。中新社除了关注俄时政、外交、经济、军事等报道外,还加大了对俄罗斯社会、文化、艺术、旅游、体育等新闻报道的比重,以促进两国民众的相互沟通了解。

    日常新闻报道不等于“寻常报道”,而是需要充分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小新闻揭示大主题。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外传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以网络直播、微视频、图解、动漫等可视化融媒体产品,加强PC端、移动端等多个平台端口展示,并通过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境外合作媒体平台等推送,提升传播效果。

    媒体合作:设置议题,创新传播

    近年来,中新社加强了与俄罗斯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从稿件互换、联合采访到合办活动、交流互访等,围绕两国相关重大战略布局、重大战略举措、重大战略项目合作等,多渠道拓展对俄报道渠道和空间。

    2012年开始,中新社与俄罗斯多家华文媒体开展合作。这些华文媒体利用在当地发行以及拥有俄文版的优势,在俄罗斯流行的VK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新社为其量身订制专题、专版、专栏和特色版面,如全国两会、中共十九大、高访、“一带一路”等报道,以新闻性和专题性的无缝链接、符合读者兴趣的内容与设计精美的版式融合,在俄华侨华人圈以及部分俄罗斯读者中拥有一定的口碑。

    2015年,中新社与“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签署合作协议,在稿件互换、联合采访、共同举办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议题设置,中新社新闻产品进入俄主流媒体渠道,切实强化了对俄宣传报道效果,提高了影响力。此外,中新社与塔斯社、《俄罗斯报》等媒体也正逐步推进合作项目。

    2017年开始,中新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周刊》与俄方伙伴合作开展本土化探索,把联合选题策划、采访制作、营销推广等环节前移到对象国家和地区,在俄罗斯及俄语地区出版发行《中国新闻周刊》俄文版。同时以此为依托,在俄开设网站和新媒体平台,通过网上网下拓展市场,吸引和影响俄罗斯年轻受众。通过本土化发展,更加精准地定位传播产品和传播对象,提供符合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中国声音在海外的“本土化”表达。

    结  语

    在中俄关系大踏步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两国人文及媒体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和途径,对于中俄媒体合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围绕中俄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俄各领域重大举措乃至两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等,从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层面创新,开展精准传播、合作传播,积极探索适应和提升中俄两国媒体务实合作的新内容、新方法与新路径,开拓对俄传播新格局。

    (作者系中国新闻社国际部主任)

    责任编辑:武艳珍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新闻是何种善
新闻与社会一起成长
做好新时期对外报道工作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制播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