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与社会一起成长

● 刘明洋 《 新闻战线 》(

    摘要:要消除社会发展的观念阻力、达到思想的高度一致,新闻无疑应当扮演重要角色。所谓传递、塑造、影响、引领、担当,其实就是以新闻传播营造一种主流的观念场、舆论场,并以这种主流化的观念塑造,克服和避免新闻的偏向,推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流观念形成社会共识。 “新闻式交往”还带来了新的活动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方式的形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新闻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     社会     发展     变革

    5年多之前,离开工作了28年的大众报业集团,来到山东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我曾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走出媒体,进入高校,是工作岗位的变动,也是人生心境的调整。在寂静的校园里,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近30年新闻实践的经历、感受、体会和思考,与青年学子一起交流、探讨、分享,是特别愉快的事情。

    来学校的第一年,学院安排我作为从业界到学校新入职的老师,给新生们上一堂人生课。这堂课,我与同学们交流的题目是“我与新闻一起成长”,给同学们分享了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和感受,也跟同学们交流了“把新闻当做职业还是事业”的话题,鼓励同学们坚定新闻理想。

    近两年,每年新生入学之后,我都会给新闻学专业的新生上辅导课,主要目的也是让同学们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能够树立崇高的新闻理想。跟最初与同学们交流个人的新闻经历不同,我把题目定为“新闻与社会一起成长”,从新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与同学们交流新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从讲述个人的新闻经历,到交流新闻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新闻经历与当下的新闻实践已经有了距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社会视角认识新闻理想,同学们能有更直接的感知。

    新闻变革的社会化趋势

    社会,是新闻实践的基本场域。新闻与社会的关系,一直就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还是考察新闻功能与价值体现的重要维度。

    近些年,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变革,新闻的变革也在逐步深化。从新闻标准、新闻价值,到新闻技术、新闻流程、新闻形态、新闻呈现、新闻消费,再到新闻职业、新闻行业、新闻教育,新闻的变革已进入到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与新闻变革同时进行的,还有媒体变革、受众变革、舆论变革,共同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整体生态。

    在这种趋势之下,我们看到了新闻与社会关系的重塑。新闻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要素,对社会的影响、与社会的互动都已经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及其深度演进,使得新闻已不单纯承载信息的功能,在社会管理、社会运行、社会结构等诸多领域,新闻价值的呈现更加明显,也更加直接。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又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发生改变,新闻场域带有了更多非职业性、社会性的特征。以前我们把社会描述为信息社会,现在已进入到了新闻社会。

    在这种新闻社会化的趋势中,新闻对于社会的价值也更加彰显。就社会发展而言,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新时代;而越是变革的时代,越需要新闻的力量。所以,新闻的变革,变革的是新闻的方式,而强化的则是新闻的社会功能。

    新闻社会化趋势的五个特征

    新闻的社会化趋势,可以从传递、塑造、影响、引领、担当五个方面来看。

    传递:新闻是一种社会价值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为新闻附加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应当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尺度和标准来设置的。在新闻的价值框架中,社会价值应当处于首位;在新闻相关的伦理体系中,社会利益应当处于首位。新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呈现,新闻的尺度和标准,应该以社会价值或主流价值为准则,应当着眼于社会和文明的发展。

    塑造:新闻是一种社会观念

    新闻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记录历史”。在履行这一职能的同时,新闻还必须是站在社会发展前沿的一种观念力量。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思想和观念发展的进程。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变动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往往会成为社会前进的重要前提。要消除社会发展的观念阻力、达到思想的高度一致,新闻无疑应当扮演重要角色。塑造,其实就是以新闻的传播,营造一种主流的观念场、舆论场,同时,以这种主流化的观念塑造、克服和避免新闻的偏向,然后推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流观念形成为社会共识。

    影响:新闻是一种社会形态

    新闻是社会形态的反映。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新闻的形态与社会形态是对应的、匹配的。新闻的分类,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圈层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与社会形态相对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基于互联网形成的网络空间中,以新闻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为主要目的,以文化圈层、网络社群、各类社区为主要载体,已经演化成为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形态变迁、运行变动,新闻是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要从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两个维度,来观察和研究新形势下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还要从新的社会形态的角度考量新闻形态的变化。

    引领:新闻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

    在影响社会交往方式的诸多因素中,社会基本矛盾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模式、动力以及目标。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交往。交往是社会的基本符号,是社会特征的重要标签。无交往无社会,社会交往方式成为社会的重要构成。

    自有社会交往以来,新闻一直都是交往的重要媒介。新技术环境下,社交平台化已成为一种现实,新闻内容、传播都更加多元化,“新闻场”与“社交场”已经高度融合,“新闻式交往”已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生活常态。而且,新闻已不仅是人们交往的媒介,甚至成为交往的目的,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依赖品、必需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新闻式交往”还带来了人们新的活动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方式的形成。新闻背后是价值判断,折射“三观”。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对于社会具有引领性,也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发展。

    担当:新闻是一种社会责任

    社会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之中,社会责任体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行业不同、分工不同、职能不同,社会责任体系中会包括很多的行业责任体系或职业责任体系。

    新闻行业是社会中极其重要且独特的一个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一方面,新闻行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新闻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因此,新闻责任,既是一种职业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国家从2013年起推进新闻媒体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将媒体的职业责任放到社会框架之中进行衡量,与社会责任进行嫁接。对于媒体来说,需要把新闻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实现一体化,需要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的角度,定义自我的责任,定义新闻的价值。

    社会化思维:新闻创新的重要方位

    坚持社会导向

    所有新闻传播,都是在社会框架中实现和完成的。同样,新闻全部的意义和价值,也需要放到推进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量。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坚持新闻的社会导向,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些新闻现象,不要孤立地看待和分析,而要放到社会宏观的背景下进行定位;对于很多问题的新闻讨论,也需要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聚焦社会话题

    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周期性,这种阶段性和周期性会与新闻价值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相对应。处于不同的阶段和周期,社会会呈现出不同的热点话题,某些社会问题也会演化为热点话题。对于新闻来说,就需要精准发现这类社会话题,并通过有效的策划和实施,对社会话题进行有效引导。同时,还需要发挥新闻的职业特点,关注一些具有长久性、趋势性的话题,真正实现以新闻传播引导社会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是新闻社会化思维的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两点来体现:一是以社会责任为指向的新闻态度,这需要通过媒体的宗旨、定位以及新闻准则来制度化、规范化,也需要通过媒体的日常新闻实践进行落实,使新闻态度与社会、公众态度相吻合;二是以尊重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这可能会涉及媒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冲突,有效地避免冲突,始终以社会利益和社会效益为上,正是检验新闻的社会责任的重要尺度。

    注重社会呈现

    今天的新闻,已经进入到了“消费时代”。与消费社会的诸多特点相对应,新闻的消费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以往的受众已变成了现在的用户,以往的单向传播已变成了现在的双向互动,以往的新闻渠道依赖已变成了现在的自主选择渠道。不仅如此,从新闻需求的角度看,消费者对于新闻内容的关注更加分散化、个性化,阅读新闻的方式也更加随意、休闲和自我。适应这样的变化,新闻供给侧领域的改革创新就是必然选择。其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呈现而不是以往的组织呈现、机构呈现,是重要的方式。

    追求社会影响

    媒介传播基本的目标和方向在于一种关系的建构,即在媒介和社会之间建构一种关系。在建构过程中,新闻作为媒体机构的核心产品,正是建立有效关系的纽带。而新闻能否产生和形成社会影响力,正是能否建立起有效关系的关键。这需要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链条与社会链条进行互动,分析清楚新闻链条和社会链条各自是怎么构成的,其交叉点在何处,怎样交叉,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交叉是否不同,等等。

    同时,互联网时代“弱关系”的特征使得现代社会关系的转移性较强。因此,在有效的关系构建之后,还需要持续的维护,这样才能保障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武艳珍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新闻是何种善
新闻与社会一起成长
做好新时期对外报道工作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制播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