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增强 “四力” , 为党报评论赋能

——以福建日报的评论实践为例

● 包 骞 《 新闻战线 》(

    摘要:进入融媒体时代,福建日报以增强“四力”为抓手,以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高质量评论,积极占领舆论高地,发时代先声,为党报评论赋能,打造党报评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福建日报     党报评论     “四力”

    近年来,融合已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使评论的后花园百花齐放,但多种声音交织,难免泥沙俱下。以传播主流价值为己任的党报评论,在众声喧哗中发挥黄钟大吕、定海神针的作用,明是非、平纷争、定基调,引领舆论导向,显得必要且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面对新的舆论格局,增强“四力”,推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评论作品,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每个党报评论员的职责和使命。

    增强脚力,让评论更接地气

    脚力到位,笔力方能雄健。信息化时代,党报评论要想出新出彩,坐在办公室搜肠刮肚、对着电脑粘贴复制是写不出有生命力、说服力的评论的。只有深入基层、沉入一线,“脚踩田埂、心在天安门城楼上”,评论员才能找到评论厚植的土壤,让评论有思想、有温度。

    2003年3月,福建日报设立评论专版《每周评论》,每周一期。2011年10月,《每周评论》扩展为每周三期的《评说》。让评论更接地气,是评说版一贯的风格。2012年,该版开设《今周访谈》栏目,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评论员纷纷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百姓和专家展开对话,通过多角度解读、多层次分析,在新闻事实中挖掘思想内涵,并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触动读者更为深广的思考。

    栏目开设以来,评论员的足迹遍布八闽大地,评论话题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医疗、法治、生态等诸多领域,采访地达400多个。比如《一个山区小县的道德实践》《村村建公园:安溪湖头的有益尝试》《高端餐饮业该端出什么样的“好菜”》《从福清实践看美丽乡村建设》等,标题都很接地气,文章一经刊发,便在社会上引发极大反响,读者纷纷致电致信,称“党报替我们说出了心里话”。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八闽大地上悄然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2018年3月,福建日报在评说版推出《乡村振兴大家谈》专栏,评论员纷纷奔赴乡村一线,采撷各地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鲜活样本,感知乡村振兴发展大潮中的思维激荡。在现场,评论员发回一组又一组报道——福安调动农业生产要素,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安溪试水村企共建,通过发展茶庄园经济,走出一条茶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正是基于评论员的“铁脚板”,才跑出了好评论。乡村振兴引发评论思想奔流,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好评论一定要到现场,“好评论永远在路上”。

    增强眼力,让评论更有高度

    不断增强党报评论员的眼力,既需要评论员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火眼金睛识别、旗帜鲜明亮剑、理直气壮发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也要把握舆论热点和受众需求,从生活和实践中开掘新意。

    纷繁舆论场众声喧哗,此时,党报评论更要敢发声、会发声、及时发声,积极引领舆论、唱响主流声音。2016年4月底,“魏则西按百度推广信息就医不治身亡”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事件发生后,多种非理性声音相互交织,片面攻击民营医院和莆田人。对此,福建日报迅速发声,推出评论《魏则西事件下的污名化狂欢要不得》,在福建日报微信公众号、“新福建”客户端首发,并于第二天在福建日报要闻版显要位置刊发,有力驱散了杂音,发挥了党报评论以正视听、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    

    善于观察,见微知著,能从海量信息中提取独到见解,才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评论。之后,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顺利实施。福建日报迅速在要闻一版刊文《两岸关系好 台湾同胞才会好》,从金门供水的历史背景、过程、两岸和平统一的特殊意义等方面进行逐级论证,寓意深刻,影响深远,展示了党报评论的新闻敏感性与独特眼光。

    清华附小的一位六年级小学生运用大数据对苏轼进行论证,有人惊呼其为“逆天小学生”。按照往常的写作套路,很多人会从应试教育存在的不足、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地域性差异等方面进行批判。但事实上,却鲜有人从自身角度寻找差距,比如,如何尊重孩子的天性,适时开展“启发式教育”?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有效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提升独立创作的能力?评论从这一点打开论证的“口子”,时评《期待启发性教育飞得更久些》刊发后,获得良好反响,给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增强脑力,让评论更有深度

    党报评论要占领制高点,需要评论员不断“补脑”,既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始终同党中央同心同向,也要多动脑、勤思考,用深邃的思想吸引人,用高质量的内容感染人、影响人。

    党报评论承担着举旗定向的任务,必须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筑牢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闵仲平、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主要聚焦中央和福建省委中心工作,既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是省委宣传、推进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福建日报及时发声,发表闵仲平文章《奋进——为喜迎党的十九大而作》,之后又相继推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新思想引领复兴之路》《新要求焕发党建新气象》《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伟绩》等6篇文章,为十九大顺利召开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福建日报再发闵仲平文章《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前进》,行文恢弘大气、论述灵动,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如今,闵仲平文章已形成一定声势和品牌效应,得到省委领导肯定。

    1995年9月,福建日报推出《屏山时评》专栏,主攻厚重宏论。多年来始终坚定党报立场,突出时效,全面深度发声,有关省里重大决策或新近发生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都在该栏目刊登。

    2019年,围绕福建推动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这一重大事件,专栏相继推出系列时评,将目光聚集在完善机制、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内容扎实、风格活泼,赢得广泛好评。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如房价上涨、教育公平、节能降耗、反腐倡廉等,专栏报道注意从平民视角看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逻辑论证,展现了思想深度,体现了责任担当。

    2018年1月,泉州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德尔惠负债6.36亿元后陷入困境的消息引起业界关注。而同为运动品牌企业的安踏总市值突破1000亿港币,成为国内运动品牌名副其实的龙头。都是从中小企业起家,两家企业命运和结局却迥然不同,原因在哪?《屏山时评》栏目刊发文章《论德尔惠的倒下和安踏的崛起》,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积极转型才能永葆生命力,并进一步得出结论:企业自身的“强筋壮骨”才能决定企业未来能走多远。这一启发式的论证,体现了党报评论的深度和厚度,也给地方决策提供了参考。

    增强笔力,让评论更有力度

    现实生活中,一些评论文章言之无物、堆砌辞藻,或是鹦鹉学舌、云遮雾罩,讲的道理读者不爱听、听不进去,这就是笔力不足。党报评论员唯有不断锤炼笔力,练好自身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发出“好声音”,唱响“主旋律”。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卢新宁曾说过,评论是一种艰难的说服,评论的目的就是在对话中寻求并逐步达成共识。如何对话?在于文风的优化。增强笔力,就必须改进文风,创新传播体系和方式,让读者想看、愿意看,最大化实现传播效果。

    以往,人们提到党报评论,总觉得那就是领导讲话稿的翻版,高大上、僵硬旧。不断增强笔力,要求评论员必须在坚守价值底线的同时,丢掉陈腐的“八股味”,用清新、质朴、接地气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以“对话体”与读者展开思维交流。这就要求在文字表达上要多些“烟火气”,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热词中汲取营养,从名言警句、百姓话语中获得养分,这样的评论才能为读者所接受,并入脑入心。

    增强笔力,还需加强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近年来,福建日报不断加快媒体融合步伐,“新福建”客户端、东南网、福建日报官方微信和微博上均给评论留下“专门阵地”。2016年7月新上线的“新福建”客户端专门开辟评论频道,既及时转发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权威央媒的重大时政评论,又第一时间刊用福建日报记者原创评论,并于第二天在纸媒予以刊发,实现了纸媒与网端的同频共振。

    福建日报微博开设的《屏山微评》栏目,以最新发生的热点事件为素材进行短评和微评,强调速度与锐度。比如《该从走红的厦大校长背影中读懂些什么》《让群众“卑躬屈膝”别只等曝光改进》《明星吸烟,真不是小事》《“国耻追星”不是无知是无耻!》等,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说出了百姓的心里话。其中《该从走红的厦大校长背影中读懂些什么》一文,刊发后获得160万阅读量,多家新媒体平台广为转发,传播效果良好。

    发时代先声,党报评论责无旁贷。党报评论员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练好内功,开阔视野,增强本领,让党报评论牢牢占据舆论高地,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不断传播好中国声音,不负时代的期望。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社)

    责任编辑:陈利云

唯记耳
少年智,则中国智
党报电子阅报栏的传播方式创新
增强 “四力” , 为党报评论赋能
副刊+, 让静态的副刊 “动”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