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副刊+, 让静态的副刊 “动” 起来

● 吴 芸 《 新闻战线 》(

    摘要:本土特色、专栏打造、征文盘活、活动带动、融媒体推动,坚持“每一位读者都是作者”,让静态的副刊“动”起来,泉州晚报《清源》副刊做大了影响,做优了版面,形成了好品牌。

    关键词:副刊     大文艺平台     动态化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容易;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信息过量正在逐渐侵袭每个人的生活。对副刊而言,显然,这并不能算是好时代,但当新闻优势被弱化,新闻由新鲜品变成易碎品时,好的副刊,却可以变成耐用品和收藏品,成为一份报纸最有个性内涵、增值空间的所在。

    在当前语境下,让静态的副刊“动”起来,打造一个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加强互动策划、实现版面增值、雅俗共赏的大文艺平台,是副刊突破困境、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泉州晚报保持副刊在党报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增加版面配置,工作日每天一个版,周末一到两个版,囊括泉州地方文学、文艺、文史等方方面面,努力做到“每天有特色专栏,每周有出彩专版,每月有互动活动”,将静态的副刊动态做,全面提升副刊版面的内容增值、影响增值和效益增值。

    副刊+人文:扎根本土文化,打造情感栖息地

    副刊的发展离不开读者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分为五大层次,除了生理需求之外,均与精神和情感心理有关。报纸副刊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雅趣休闲、精神情感需求。

    扩版后的泉州晚报副刊冠以《清源》之名,强调地缘人文的本土性特征:一是因为清源山为泉州的母亲山,能够凸显泉州本土文化特色;二是“清源”有“正本清源”之意,表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艺追求;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晚报副刊曾名《清源》,以此向传统致敬。《清源》副刊的宗旨是让读者于喧嚣生活之中“寻找到一处情感的栖息之地”。

    根植本土、唤起乡愁,全民总动员书写泉州故事

    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泉州晚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载体,承担“清源”,根植本土,唤起泉州人民的乡愁,并一同书写泉州故事。

    在“刺桐红杯·寻找记得住的乡愁”征文活动中,发动海内外泉州人用文字和图片找寻对乡愁的记忆和感受,将“乡愁欲寄何处寄”的故土亲情、精神依恋诉诸文字,呈现于版面之上。

    在“古街深巷·刺桐故事”全国主题征文中,又让大家将笔触投向泉州古城区,呈现光阴于千年古城区中纵横驰骋和新旧交融、蓬勃生长的美好景象。活动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一篇篇美文佳作,正是站在历史的肩上,对泉州古城区的过去作细致的挖掘、对古城区的未来作深情的眺望。

    此外,“光明城·西街故事”“我和房子”“我的黄金海岸故事”等一系列征文活动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泉州城市建设一日千里的成就,写就最生动的泉州故事,成为泉州文化背囊里绚丽的篇章。

    除了通过老建筑、老故事唤起乡愁外,《清源》副刊还以情动人, “‘故’事”“你不曾离去”“长相忆”“当我想起你”“思润清明”等清明主题征文,已经成为报社品牌。此外,常设的《天伦》《再回首》《亲情故事》等专栏板块,也吸引读者积极参与,从亲身经历感悟的角度写出温暖人心的故事,抒发爱情、亲情、友情、思念之情和悲悯之情。

    开笔会、扩影响,请外来作家书写精彩泉州

    在挖掘本土文化基础上,《清源》副刊加强策划,通过开笔会的形式,请外来知名作家参与,通过他们的视角来书写精彩泉州。

    2018年,《清源》副刊与泉州古城办联合策划、举办“刺桐点灯红”泉州古城元宵笔会活动,包括张陵、朱向前、王祥夫、龙一、任林举、彭程、陆梅、汪洋等海内外知名作家齐聚泉州,参与元宵灯会,走进古泉州史迹,与市民一起体味民俗风情。这些笔会作品除了在《清源》副刊开辟专栏选登外,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21家全国主流报刊开花,有效地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美誉度,泉州古城区题材写作现象引发关注。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清源》副刊连续5年举办海内外征文大赛,黄亚洲、王剑冰、关仁山、江子、周晓枫、陶然、王永志等知名作家都曾参与采风,他们的作品也让读者看到可永久流传的街区生动文本。

    此外,《清源》副刊还与遵义晚报联办 “山与海的情怀”诗文大赛,做成了一次以海丝泉州为素材、以诗文为纽带的意义深远的山海文化交流活动。

    总之,不管是发动本土作家写乡愁,还是请外来大咖读泉州,都让《清源》副刊实现了内容增值,以优秀的原创能力成为地方党报副刊的一个亮点。

    副刊+互动:让读者成为作者

    现代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的“循环互动模式理论”认为,一条讯息需要通过“发布”和“接受”的双向影响,才能获得完整的传播过程。传统副刊往往以单一的“刊发”作为传播主力,较少考虑读者“接受”所引发的传播影响,容易成为文学理想者自我陶醉的“象牙塔”。 

    改版后的《清源》副刊打破将作者群体锁定于作家圈、文化圈的传统做法,坚持将“每位读者都是作者”作为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品牌专栏《三言堂》每期约请三位嘉宾,针对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撰写600字左右的精短杂文。创办6年来,共推出300多期,千余位作者参与其中。如今的《三言堂》高朋满座,已成为众多读者的大沙龙,知识分子、政府干部、商人、打工者等各行各业人士纷纷成为“座上宾”。因为话题选得准、贴得近,每期都会产生反响,市民们在《三言堂》看到了喜闻乐见的“豆腐块”,找到了乐于动笔的新题材。许多原来不关注副刊的市民,也开始在这里记录生活和感悟,关注潮流和新知。风情市井与文艺情怀同时升腾,无论深刻或浅显,这些微小的经历感受,都折射出时代故事的一角,让《三言堂》能够把握泉州脉搏、贴近民生冷暖、葆有恒定温度。

    在读书专版《新悦读》中,我们开展了“书香家庭 阅读泉州”征文暨评选活动,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书香泉州”最佳代言人。我们不定期邀约、聚集这些入选的“代言人”举办现场阅读分享会,并于新媒体上进行视频现场直播。这些书香家庭聚拢的阅读之光,温暖了这座海滨邹鲁之城的千家万户。

    我们在《清源》副刊校园文学版面《校园风》开辟《名师点评》专栏,与泉州市特色校园文学社团联办,集纳学子佳作、名师点评,将副刊校园文学版面与学校作文教学、文学社团结合,有文学创作的空间,有专业权威的指点,也有广阔人群的关注,互动催生文学梦想,使这个栏目创办3年多来一直朝气蓬勃,不断增值;我们在本土文艺版面《刺桐红》开设《刺桐翰墨》专栏,集中推介全国书法篆刻展历届入展泉州书法家的作品及权威专家鉴赏文章,吸引了诸多书法家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我们持续举办诗文朗诵会,从古城威远楼到惠安聚龙小镇再到南安五里桥,让热爱朗诵、表演、歌舞、器乐的市民也成为副刊拥趸……这些互动栏目、版面、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关注者,将《清源》的影响增值落到实处,实现了全城关注的欣喜面貌。

    副刊+品牌: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传播力决定生产力,谈版面增值不能离开内容,不能离开有效传播。《清源》副刊拥抱融媒体,配合主旋律宣传,打造品牌效应,将党报的内容优势和影响力转化为效益增值。

    针对地方重大文化热点,展开各阶层文化品鉴

    千百年来,清源山以甘甜的山泉活水和丰沛的文化乳汁,滋养着泉州这片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土地,山与城守望相助,共同见证了“东亚文化之都”的历史辉煌,也成为一代代“爱拼敢赢”的泉州游子寄托乡愁的深刻烙印。

    当《清源山》特种邮票历时10年终于获得成功申报、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进入倒计时,《清源》副刊抓住“千年历史文化名山将以邮票为载体成为泉州又一张通往世界的新名片”作为着力打造的宣传点,与有关部门发起“清源山·母亲山”散文大赛。征文活动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上千篇来稿从不同视角展示这座泉州母亲山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在新闻版面详尽追踪报道《清源山》之时,《清源》副刊特辟专栏选登入围佳作,持续半年对这一重大热点新闻进行长效关注,以征文带动文学、摄影、书画创作等,与泉州市承办亚洲艺术节相契合,进一步让这座泉州母亲山成为“文都”市民文化自觉自信的清流源泉、成为过往旅人体味“文都”深厚文化底蕴和开放人文特质的窗口。活动策划及时,部门企业联动,开展细致深入,凸显文化品位,彰显副刊优势,成为一次集中“双效益”的成功实践。

    配合重大主旋律宣传,副刊适时跟进,策划大型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配合中心工作宣传是党报副刊的重要职能。在新闻版面有重大主题宣传时,副刊配合策划大型活动,独辟蹊径、深入开掘,通过文化、文学的软视角来解读宏大主题,呈现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形成品牌效应。

    近年来,《清源》副刊先后举办了“我的价值观” “纪念建党95周年·我是党员” “‘五个泉州’在行动” “‘亲历·见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流金岁月·泉州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多个征文大赛。这一系列由泉州市委宣传部牵头,《清源》副刊发起、组织,广电网络集团等大型文化骨干企业主动冠名联办的主旋律征文活动,立意高远,思想性强。每一位作者都是宏大时代主题的亲历者、讲述者、见证者,他们用一段段生动丰富的亲历书写,表明所谓“主旋律”并不是抽象的“高大上”,而是人们可感知、可遵循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这些活动产生了普遍的价值共鸣,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取得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也进一步提升了地方党报的主流权威影响力。

    我们发挥报社融媒体优势,除了在副刊版面图文并茂持续开辟专栏,同时在报社旗下新媒体,包括官方微信、泉州网、手机客户端 “泉州通”等同步推送,并通过在线视频直播、网络直播间等融媒体打造,让这些作品、活动传播更广、更久、更热烈。

    另外,我们也尝试与广电网络集团合作,运用其“互联网+TV”新模式,让百万泉州广电网络用户在电视上也可以欣赏征文,并开辟参赛作品微信投票、互动平台,让更多读者参与品评讨论,投票数最高的一次征文活动,累计投票高达174.17万人次,形成强大宣传声势,引起广泛关注。这样的活动既“高大上”,又“接地气”,顺利实现《清源》副刊版面增值“双效益”。

    由此可见,做大了影响,做优了版面,就形成了好品牌。既能配合主旋律宣传,又能强势发声,做到现实关注和文艺特性相结合。合作部门和相关企业也因此纷至沓来,又进一步实现了效益增值。

    本土特色、专栏打造、征文盘活、活动带动、融媒体推动,坚持“每一位读者都是作者”,让静态的副刊“动”起来,是泉州晚报《清源》副刊创新出效益的推手,也是努力找准结合点,靠版面增值,实现双重效益的努力与尝试。当前也许是报纸副刊“最坏的时代”,但又何尝不是全新发展机遇。发挥报社多媒体合力,将静态的副刊与报社新闻、专刊版面以及社会各部门联动互动,做到小策划创意不断,大策划亮点频出,将每个活动做活、做深、做透、做足,做出最大的影响与效益,打造“增值”的大文艺平台,让副刊版面增值成为现实。

    (作者系泉州晚报专刊副刊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郭潇颖

唯记耳
少年智,则中国智
党报电子阅报栏的传播方式创新
增强 “四力” , 为党报评论赋能
副刊+, 让静态的副刊 “动”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