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媒体在记录变化的同时,本身也成为变局中的一部分。重新梳理其几停几复的历史节点,梳理从走笔疾书到融媒体、智媒体的变迁, 《长春日报》这个小切口,也能反映出传媒业发展的大主题。无论如何转型,向公众提供新闻仍然是媒体的基础功能,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继续在内容上做加法,才能让融合发展的路走得更稳、更好。
关键词:长春日报 历史发展 媒体融合
从1945年11月15日创刊,《长春日报》至今已走过74年,一直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作为历史的记录者,《长春日报》在记录变化的同时,也成为变局中的一部分。74年,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这些人发生了什么……老记者们一笔一画写下了历史的底稿。知道来路,才会走得更远。重新梳理《长春日报》几停几复的历史节点,梳理走笔疾书到融媒体、智媒体的变迁,世事如棋、白云苍狗,许多变化超出我们的想象,但《长春日报》这个小切口,也能反映出传媒业发展的“大主题”。
一
改革历来太多艰难。
《长春日报》创刊伊始名为《长春新报》,不定期出版,前四期为四开二版,从第五期开始改为四开四版。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长春新报》随市委由公开转入地下,又从地下转为公开,历经三次停刊和两次复刊。1948年10月23日第三次复刊,报纸为对开两版,日发行万余份。1949年5月13日,《长春新报》改用时任市委书记朱光题写的报头,5月15日,编辑部改为午夜办公,当日报纸早6时发行。9月1日,《长春新报》改为四开版小报。
1954年4月1日,《长春新报》改为《长春日报》;8月31日,《长春日报》合并到《吉林日报》。1956年2月1日,中共吉林省委决定《长春日报》复刊;3月16日正式复刊。报纸为四开四版,周六刊,周一无报。1957年10月1日,《长春日报》经省委批准改为对开四版大报,报头由时任吉林省副省长关俊彦题写。1958年4月3日,《长春日报》改用郭沫若题写的报头。1961年,受国民经济影响,报纸由对开四版改为四开四版日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春市办的报纸较少,《长春日报》是唯一公开发行的党的机关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日报》大胆改革,开拓前进。1983年8月1日,报纸由原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大报。1987年《长春日报》版面改革为宣传城市为主,城乡兼顾,开设多个专栏,内容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引人入胜。1988年,长春日报社在经过广泛的调查论证之后,决定离开自己发行的老东家——邮局,成立发行站,至此开始了自办发行的道路。这是报社生产环节中一次重要的“革命行动”,报纸成为产品,而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销售自己的产品了。曾经的“邮发合一”政策结束了,报纸发行量开始大幅上升。
这一年,全国开始出现“晚报”热潮。1989年,《长春日报》的子报《长春晚报》作为这座城市的第一张晚报面世了,它以报道与市民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实用性极强的各类新闻和信息作为党报的补充,承载着与党报不同的功能,与市民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也被称为“市民报”。晚报不仅提供新闻报道,还努力解决市民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改变市民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读者更强烈地意识到,党报不仅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深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长春晚报》甫一出街,记者编辑便第一时间冲上街头,去看零售报摊的销量;市民一拿到报纸,往往边走边看。而这时,关于信息与新闻的多渠道传播,为以后的传媒变革埋下了伏笔。
正如著名新闻人赵超构所言:作为一张地方性报纸,晚报既不是摩天飞翔的雄鹰,也不是搏战风雨的海燕,更不是展翅万里的鲲鹏。它只是穿梭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栖息于寻常百姓之家,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为国家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
从这时起,“报纸办给谁看”“可读性”成为长春日报社新闻从业者思考的问题。记者们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分析、梳理,力图寻找答案,于是,便有了关于“只生一个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思考型报道。而广告,也在这时逐步成为支撑报社发展的主战场。
二
1997年,长春日报社启用了新技术——激光照排技术,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曾经的“铅与火”编辑彻底淡出新闻人的视野,迎来了“光与电”的编排新征程。但那时,还没有谁能想到,计算机将要改变传统报业的发展,网络将作为新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报业产生强烈的冲击。无论是《长春日报》还是《长春晚报》,在便捷的工具中,还迎来了扩版高峰。因为这时报社开始朝着商业化方向迈进,在报纸上做广告是要预约、排队的,大家心中有了“报业经济”的概念。
在报社上下热血沸腾时,有几组数据少有人关注,一是1998年6月4日,我国网民第一次突破100万;二是2003年春节期间,全国短信业务量突破70亿条,创税1500万元,平均每个用户发送短信30余条;三是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1.23亿,宽带网民达7700万。当我们意识到传统媒体的阵地正在一点点失去时,“报业寒冬”真的来了,报纸广告迅速下滑,以网络为主力,以其他广告形式为侧翼的新媒体广告方阵仿佛突然间降临,大量广告份额被分割,报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春日报的新媒体建设始于2009年,真正的媒体融合工作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创建及维护的网站有3个,微信公众号4个,手机客户端2个,官方微博2个。
2017年5月,采编出版操作系统完成再一次升级改造,全媒体中心大屏投入使用,标志着长春日报中央厨房指挥平台搭建完成,初步实现了记者的远程图文传输,报纸版面的远程掌上送审定样。同时,我们开始在手机端尝试进行视频直播并取得良好效果。2017年春节前,一条以长春美丽夜景为主要内容的微信文章《回家吧,长春盛装以待,只等你来欣赏》迅速传遍全球,阅读量超过30万;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还在进行中,我们推出的“一图读懂”式报告解读就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十九大召开前,我们请粉丝投稿说说自己的“这五年”,市民的微信留言多到看不完……接着,报社又推出手机端视频直播式报道,题材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品质越来越好、手段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强,五个“越来越”,成就长春新媒体第一品牌。
如今,报纸、网站、两微两端、视频直播云等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编辑齐上阵,前方后方密切配合,实现了“立体式、多元化、全角度”集团作战。前所未有的传播模式变革,让报道阅读量飙升,覆盖总用户超百万。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长春日报社已经从一张报纸转变为一个立体传播大平台,稳步建立并不断壮大纸、网、端、微等立体传播矩阵,全天候、大规模生产文图、音视频、大数据等融媒体产品。2018年,报社继续完善新媒体运行机制,在做大做强自有拳头产品的同时,入驻“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让传播途径更广。仅近3年,长春日报社便获得“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十大城市党报”“中国融合发展创新单位”“中国城市党报媒体融合十强”“融合发展创新单位奖”“现场云2017年度十大优秀报道一等奖”“2017~2018年度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直播作品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在2019年第三届中国报业融合创新大会上,长春日报社获得四大融媒体奖项,并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目前,长春日报社在册职工1097人(其中,在岗768人,退休329人);编辑出版《长春日报》《长春晚报》《影视图书周报》《长春商报》四张报纸;主办长春新闻网、长春日报社官网两个网站,“长春+”“看长春”两个手机客户端,“掌上长春”“长春政事儿”两个微信公众号及腾讯、新浪两个官方微博;启动长春日报党媒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长春云”项目建设,这是“数字长春”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三
2016年8月,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当时,报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职工工资连续十多年低于国家规定发放标准、信访压力大、融合发展程度比较低。在社长孙成军的带领下,3年来,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报社实施“强报立社”“人才兴社”“改革活社”“创新强社”方略,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三个转变:由信访维权频发转变为稳定规范秩序、由长期短工资缺险金转变为及时调整工资强保障、由纸媒独大转变为多媒体融合发展。从2016年12月起,以国家和省、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政策标准为依据,一次性调整了职工工资,实现了报社工资水平与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并轨,调整后的报社事业编人员人均月收入增长61.4%,全社人均月收入(含聘用人员和退休人员)增长56%,因工资产生的信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不仅如此,还解决了64名专业技术人员晋级晋档问题,使2013年以前遗留的正高职称已评未聘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缓解了职称评聘的矛盾。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孙成军社长对媒体融合发展没有半点松懈。在“一部智能手机搞定一切”的移动终端时代,如何创新思路同步进入新时代,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作为党报,无论如何转型,向公众提供新闻仍然是基础功能,必须坚持内容生产的政治方向、正确导向不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在这个“主心骨”上,继续在内容上做加法,才能让融合发展的路走得稳、走得好。
我们首先在理念上完成了转型,建立用户中心意识以及连接、开放的思维方式。以用户为中心,实时互联、高效协同,从重建入口到重构关系,流失订户正在被新媒体粉丝所替代。用户与新媒体互动,参与制造、分享、传播的过程。但报纸的公信力仍不可或缺,是媒体的核心资源,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生产,从选题到出版都有成熟的工作机制。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今天,专业传播者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是内容生产领域的稀缺资源。新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新闻+服务”,而服务则包含着信息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三大方面。“新闻+平台”,为用户提供新闻、购物、投资、社交等新的互联网平台,重塑用户、内容与渠道的关系。
与此同时,着眼于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坚持事企分开,推进分类改革;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完善人事管理、分配管理等制度设计,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在做好党的“喉舌”的同时,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坚定“四个自信”,夯实“四力”,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精神,提高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长春日报社新闻研究室)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