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重点主题宣传策划的 “点” 与 “面”

● 杜先龙 陈 新 王莉敏 《 新闻战线 》(

    摘要:新闻报道“点”与“面”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同一个报道对象,不同的“点”与“面”的结合方式,不同的力度和尺寸具体掌握,效果也往往不同。在主题宣传策划“点” “面” 结合上,咸阳日报常见的报道形式有“先点后面式” “先面后点式” “点点组合式” “点面融合式”。

    关键词:新闻报道    主题宣传策划     “点”与“面”

    新闻报道面对的是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如汪洋大海。记者的观点在相当多的时候,是落在这汪洋大海中的“一片水域”或“一个岛屿”上,报道的笔触也是落在现实生活的某个“点”上。但“点”与“面”是分不开的,“点”离不开“面”,“点”反映了“面”,“点”可以说明“面”。

    在主题宣传策划“点”“面”结合上,咸宁日报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先点后面式”

    “先点后面式”,顾名思义,就是在主题宣传中,先报道一个或若干个 “点”,让读者了解和掌握具体的新闻事实,再通过通讯或评论的形式,从“面”上分析和总结普遍性的经验。

    “先点后面式”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报道形式。由“点”到“面”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的“点”必须具有代表性,阐述的“面”必须有广度、深度和高度。

    咸宁日报策划的“寻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系列报道”,可谓是“先点后面式”主题报道宣传策划的经典案例。

    2017年初,中国民协专家组来到咸宁,就创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中国古瑶文化研究中心、通城县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进行考察,咸宁“非遗”文化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咸宁正式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有4项,省级名录20项。人杰地灵的咸宁,孕育了文化的地域多样性,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宣扬。自2017年2月起,编辑部筛选出10个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逐一采访报道。

    《千年呜嘟毕生缘》中的毕寅生,被誉为“呜嘟之父”,每天都在嘉鱼县城呜嘟传习所为学生上课。在他的心中,传承更多的是一种快乐;

    《舞林奇人多壮志》中的通城拍打舞代表性传承人吴志奇,被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导师”。在他的心中,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激情; 

    《水洁冰清“煮”传奇》中的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镇水清,如今在诊疗一线引领着百年老字号不断前行。在他的心中,传承更多的是一种坚守; 

    《千锤百炼甘为琴》中的国家级非遗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甘伯炼,从18岁起开始学戏,年近九旬的他现在仍然琴不离手。在他的心中,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淡然; 

    还有《光华夺“木”雕匠心》《唱尽繁华守朴拙》等6篇稿件,分别讲述6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在丰饶的咸宁“非遗”文化中,10个传承人是10个闪光的“点”。

    10篇人物通讯结束后,编辑部安排编辑和作者一道,撰写了一篇综述《文化路上“拾遗”人——写在“寻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系列报道”收官之际》,从文化自信、文化强市的高度阐述10个传承人的价值。

    “综述”对系列报道总体评价:这是一次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朝圣之旅。10篇系列报道、10个代表传承人物,就像一颗颗珍珠,串成震撼人心的“文化项链”。

    “综述”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评价:他们是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不忘初心的文化使者,用执著和坚定举起了非遗的文化大旗,用真情和专注书写了非遗的辉煌篇章。

    “综述”对“非遗”传承事业进行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洒满光明之路。虽然传承之路艰辛,但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依然触摸到了一种创新突破的精神,依然聆听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声音。

    “寻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系列报道”在咸宁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开展“关注非遗,关爱非遗传承人”的活动。《新闻前哨》杂志以《增强文化自信的有益探索》为题,对系列报道进行解析。该系列报道还获评湖北省市州报好新闻二等奖。

    “先面后点式”

    “先面后点式”,是先将“面”上的情况介绍出来,让读者有一个概括性了解,再解剖一个或若干个“点”,让新闻事件更形象更具体,让新闻人物更生动更丰满,让新闻观点更深入更贴切。

    咸宁日报策划的“省级环保督察整改系列谈”,是“先面后点式”主题报道的评论案例。

    2018年4月,湖北省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咸宁,开展环保督察工作。编辑部在采写头条消息的同时,配发一篇评论员文章《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从“面”上论述环保督察工作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环境保护不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环保督察是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环保决策部署落地、建设生态强省的关键一招,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亮剑之举。

    文章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迎接省级环保督察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以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1000多字的评论员文章见报后,编辑部又推出4篇时评:《扛起政治责任——省级环保督察整改系列谈之一》《扛起发展责任——省级环保督察整改系列谈之二》《扛起民生责任——省级环保督察整改系列谈之三》《扛起社会责任——省级环保督察整改系列谈之四》。每篇500字左右,分别从四方面论述省级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政治责任。开展环保督察,是咸宁市当前面临的一次大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担当政治责任,进一步增强接受督察的政治自觉,全力配合省级环保督察整改,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环保答卷。

    ——发展责任。绿色是咸宁的本色和特色,生态是咸宁最大发展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这次省环保督察,既是对咸宁市落实生态环保责任、推进绿色发展的全面体检,又是我们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补齐短板的难得机遇。

    ——民生责任。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此次环保督察整改,须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对已经确定的整改任务,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边查边改,迅速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社会责任。每一位市民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不做不负责任的“吃瓜群众”,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发表不和谐之音,不散布见风就是雨、不分青红皂白的谣言,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督察整改环境,共同呵护天蓝水清的绿色家园。

    “1﹢4”评论相继见报,为省级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批突出环保问题得以查处。省级环保督导组负责人、市委主要领导分别在工作推进会、市委常委会上点到这组评论,并引用了有关论述。

    “点点组合式”

    “点点组合式”,是在一次主题报道中,用若干个同类的“点”的报道,共同反映一个“面”,从而使整个主题报道既有“点”的生动性,又有“面”的丰富性,其效果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咸宁日报每年都要策划一批“点点组合式”主题报道,去年推出的组合报道《40年!为什么官桥八组一直这样红?》便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第八村民小组,是一个自然条件一般的村湾。在组长周宝生的带领下,官桥八组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节拍,率先实行联产承包,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办集体企业,1993年成立田野集团。2017年,全组集体总资产达30亿元,创利税2.5亿元,被称为“神州第一组”。40年来,官桥八组多项殊荣加身: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称为“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引领共同致富的楷模,建设新农村的典范”。去年,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咸宁日报策划组合报道,聚焦官桥八组。

    《40年!为什么官桥八组一直这样红?》由4篇主稿组合而成:一尊铜像,见证产业兴旺——看官桥八组如何增强发展动能;一座森林公园,覆盖美丽乡村——看官桥八组如何打造生态品牌;一座纪念碑,提升文明高度——看官桥八组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一个思源广场,诠释共同富裕——看官桥八组如何共享改革成果。“四个一”是官桥八组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点”(新闻事件),通过对这些“点”的深入挖掘,官桥八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明建设、民生建设的路径十分清晰,“40年为什么一直这样红”的答案也跃然纸上。

    解析这组报道,“点”与“面”至少分两个层次组合。其一,“四个一”标志性新闻事件,共同见证了官桥八组40年改革发展史这个“面”;“每个一”又有若干个点,共同反映官桥八组一个重要领域的成就与经验,每个领域都是一个“面”。比如,一尊科学家的铜像,带出了官埠镇冰棒厂、嘉鱼农工商综合公司、博士后高科技工业园、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等各个时期的组办企业和实体,从而深刻反映出产业发展这个“面”。

    这个组合报道推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热烈关注,市、县、镇三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分别以微信点赞、报纸批示等形式予以充分肯定。在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这组报道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一等奖,还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

    “点面融合式”

    “点面融合式”,是指一篇文章中既有“点”的亮度,又有“面”的宽度,不用分篇就将“点”与“面”巧妙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这是“点”“面”结合最高的艺术形式,需要精心的策划和深入的采访,需要缜密的思辨能力和熟稔的文字功夫。

    咸宁日报今年4月初推出的通讯《一个山区县县域治理的破冰之旅》,就是“点面融合”的成功范例。

    咸宁市下辖的通城,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多年来教育投入不足,全县84所公办学校,存在债务的学校有45所,债务总额2.22亿元。投入不足和高负债,导致教育教学设施老化落后,还造成滥用临时工、教师脱岗、校园行政化等乱象丛生。2018年3月,新一届县委启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一年之后,改革红利释放,通城教育领域面貌一新。咸宁日报从分好最大民生蛋糕、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解析通城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

    《一个山区县县域治理的破冰之旅》分四个层次阐述了“为何改”“怎么改”“谁来改”“改后呢”。每个部分都有“点”有“面”,“点”“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回答“为何改”时,通讯“面”上的论述很有深度:“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支出在县级可用财力中分得最大的一块蛋糕。”“在通城,教育又是最难的民生。”“教育领域很难,也很乱。” “点”上的事例很有说服力:“有一所学校甚至欠债7300万元,其中两分左右的高息借款2350万元。”“一些教师不愿站讲台,一心想着当干部,一些学校管理人员占在编人员20%以上,少数学校达到40%以上。”

    在回答“怎么改”时,通讯先解剖一个“点”——新成立的县教育资金管理中心。该中心隶属县财政局管辖,对全县84所公办学校资金集中管理,先收支审核,再会计核算,最后直接到每个教师、采购供应商,各学校125名财务人员全部转岗。然后,从“面”上阐述,84所学校实行统一预算、统一调度,项目建设统一审批、统一招投标,办公用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最后,由一个“面”拓展到多个“面”——规范教育编制管理、学校债务政府兜底、后勤服务规范化、建立配套考评机制。

    在回答“谁来改”“改后呢”两个层面的问题时,同样有“点”有“面”,用“点”论证“面”,用“面”拓展“点”,从而使每个层次见人见事、见现场见思想,整个通讯既丰富又深刻,既有高度又有力度。

    《一个山区县县域治理的破冰之旅》在咸宁日报头版头条及客户端发出后,迅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网易、新浪、今日头条、百度等百余家媒体转发,还上了4月3日的学习强国平台。通城县委主要领导致电“感谢咸宁日报”,市委有关领导称“通城教育投入保障改革是全市改革的一个品牌”。

    (作者杜先龙系咸宁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陈新系咸宁日报高级编辑;王莉敏系咸宁日报新闻出版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郭潇颖

激活发现力:重大庆典直播内容挖掘与创意提炼
创新成就宣传, 全面展示新时代西藏美好画卷
重点主题宣传策划的 “点” 与 “面”
内容生产方式变革的三个维度提升
强党之志: 长春日报70年力量之源
联播类节目如何提质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