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记者的初心

● 唐湘岳 《 新闻战线 》(

    记者的初心是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伪存真,还原真实;是与时俱进,学会与掌握融媒体报道的各种本领。记者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开始那一天,没有结束那一刻。

    光明日报推出《红船初心》版。我很喜欢这个版,近两年在该版报道了好几个典型人物——《你从田野来,本色从未改——追记黄士元》《初心照青山,白鹭来相伴——追记刘永照》《第一书记的乡村百家饭》《一位90岁老党员的家国情》。在采写这些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时,我也常常在想:记者的初心是什么呢?

    父亲的宝贝相机

    1958年11月,我出生了。父亲唐大柏是《湘阴报》记者,由于工作需要,他由文字记者改行摄影记者。下班后父亲总在琢磨摄影艺术,时不时为我拍个照。他将一个大大的照相机让我斜背着,戴上一顶太阳帽,风尘仆仆的样子,照片取名《小记者》。一个梦想在我心中悄悄萌芽——当记者。

    父亲调入湖南日报社当摄影记者,我来长沙读书。1966~1976年是特殊时期,学生学习任务不重,父亲给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写日记,不完成不能睡觉。开始抵触,后来习惯,再后来爱上了写作。从小学到高中,一共写了3000篇,有通讯、评论、诗歌。还分了各种小栏目,比如《学哲学》《改造世界观》《小评论》。现在想想,这10年,对于我走上记者道路,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6年高中毕业,我下放岳阳农村当知青。白天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写作。友善的知青同伴,勤劳憨厚的农民成了我的描写对象。

    1977年恢复高考,我顺利考上湘潭大学中文系。

    寒暑假多了个趣事,陪父亲采访。

    照相机是父亲的宝贝,他说这是饭碗,更是武器,要爱惜。

    为反映长沙街景,父亲在无保护的情况下,独自攀登高高的烟囱去拍摄;为表现九曲浏阳河,他把自己绑在树上,等待最佳光线、最佳画面,一等几个小时。

    我问:“你怕吗?”

    “不怕,爸爸是记者。”

    记者不害怕,记者浑身是胆。这是我对记者最初的认识。

    为什么不怕?过了若干年,我当了记者,才慢慢悟出道理:不怕,是因为我们身后有党和人民,心中有信仰。

    毕业分配填4个志愿,我填的是:记者,记者,记者,记者。

    1982年我进湖南日报当记者,1987年调入光明日报社驻湖南省记者站。

    父亲退休,公家的相机上交了,他自己添置相机,继续摄影生涯。

    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水,我准备上前线,父亲一定要跟我去。

    “是掉头,还是前进?”在赶往最危险的岳阳麻塘大堤途中,老百姓在后撤,抗洪战士在坚守阵地,我们连一件救生衣都没有,只有父亲的照相机和我的笔。

    “前进!”父亲说。

    于是,我的新闻特写《麻塘夜战》诞生在波涛汹涌的洪水中。

    “去,还是不去?”2008年,特大冰灾袭击南方,大年初二,我打算去最艰苦的冰灾中心郴州市采访。问父亲是否愿意与我同行。

    “去呀!”

    我们再次成了合作伙伴。75岁的父亲是年龄最大的“战地记者”。

    《永恒的雕像》《战地歌声》等一批稿件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每次创作重大典型,在发稿前,我总要给父亲看一下,让他作为第一读者,替我把把关。我刚去湖南日报驻零陵记者站,有很多稿件石沉大海。父亲写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水平到了,见报自然就容易了。”

    我出生是难产,父亲在医院守候我妈一天一夜。

    报社通知父亲有采访任务,他毫不犹豫就下乡采访去了。

    等他完成任务回家,我已出生好几天。

    妈妈没有抱怨父亲,她知道父亲是记者,记者不是常人。

    30年后,我也成家。妻子习惯了我的风格,任务一来随时就走,无论风雨。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亲今年86岁,每天还在电脑前忙碌10来个小时,他要把数万张以前用胶卷拍摄的老照片一一扫描在电脑中,还要写下背景故事。

    父亲说:“这些照片和文字都是中国的历史。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的记录是宝贵的。”记者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开始那一天,没有结束那一刻,只要他还活着!

    九嶷山舜帝庙的小板凳

    去很多地方,见很多人,听很多故事——这就是记者。

    1983年,我去宁远县采访乐天宇教授。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就是写给诗友乐天宇的。

    乐天宇,湖南宁远人,中国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南泥湾”的发现者、开垦倡议人。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1980年回乡自费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

    走进学院,我震撼了。这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舜帝庙。乐天宇教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都住在庙里,学习照明靠煤油灯,坐在小板凳上听课。乐天宇教授的卧室在2楼,楼梯又窄又陡,踩起来咯吱咯吱响。

    采访在小板凳上进行。

    “您是革命老前辈,80高龄了,为何不在北京享福,拿自己的钱来这里办学吃苦?”

    “国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国家财力有限,我探索民办大学的路子,吃点苦是值得的。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是我的心愿,也是我为人民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我的报道发表一年后,1984年7月15日,乐天宇教授因病去世,魂归九嶷。

    舜帝大庙,小板凳上与教授的对话永远回响在我耳旁。

    忘不了的,还有狮子口大山的小石屋。

    2010年7月,听说宜章县长策乡有个老人独居狮子口大山29年了。

    是守护森林,还是逃避社会?是先进典型,还是孤僻怪人呢?

    翻过4座大山,趟过3条小溪。一幢由石块垒成的房屋出现,这就是狮子口护林瞭望哨。那位穿军装的人就是刘真茂。

    夜晚,星星布满天空,屋子里黑漆漆的。

    “您一个人,为什么摆这么多床?”

    “狮子口虽偏僻,可常有人上山探险游玩,要是天黑走不出这山,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在这里吃住,交多少钱一天?”

    “交什么钱?来的都是客人,都是亲人。”

    义务哨所,免费客栈。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下馅饼。”难道刘真茂不知道商品交换规律? 

    没电,没电视,没互联网,没QQ,没邮件,不知道股票,不熟悉电脑。只靠一个收音机了解世界的刘真茂,怎能坚持这么久?

    八一建军节,他升起一面红旗,行注目礼。离开部队30多年,还保持军人的作风。 

    我为刘真茂担心。他曾摔下山崖,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曾被木签扎透手掌,半个月才痊愈,曾经又冷又饿倒在无人走过的路上,差点死去。自然界带来的危险,都挺过来了,最大的威胁来自人。马被枪杀,牛羊被偷走,鸡被毒死。政府支援他的太阳能发电机,刚安好就被砸坏。

    刘真茂找出从马身上取下的弹头给我看。

    我问:“刘部长,您怕不怕?”

    “怕!但我不能怕!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里是我的阵地,死了,就埋在山上。”

    我写刘真茂第一稿的题目是《一个人的战斗》,后改为《新时代的活雷锋》。电影《英雄儿女》里面的志愿军王成,面对硝烟炮火,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对着报话机大喊:“不要管我,向我开炮。为了祖国,向我开炮!” 王成和刘真茂,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都是军人,他们都是人在阵地在,为了祖国,“向我开炮”的英雄!

    2012年2月23日,我写刘真茂的长篇通讯1万1千字,在光明日报头版整版刊登,如今,狮子口大山已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刘真茂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对于刘真茂这种生态文明的先行者,无论用多少版面都是应该的。

    在延安,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去世了,毛泽东在悼念仪式上,响亮说出“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1993年我采写《举报人的命运》促进了全国的扫黄打非;1994年,我采写《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系列报道,成功救出被绑架了144天的小人质李振;2013年,我采写《一位独臂教师的坚守,一所堂屋小学的重生》,湘西自治州170多所倒塌的校舍和危房得以重建。

    记者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人物宣扬出来,鼓舞更多的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我采写了被禁锢在病床20多年的人民艺术家夏雨田为人民奉献曲艺作品的感人故事;我采写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提示司机“不要闯红灯”的为民书记郑培民;我用一年时间跟踪采访、收集证据,采写了第一个站出来举报医疗腐败、对抗潜规则的为民医生——胡卫民;我用3年6个月追踪采访,写出了信奉“老百姓是天”的退休老干部袁贤光。

    还有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胡昭程,农民最喜爱的教授石雪晖,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上的乡村教师李黎明,以德报怨、用纤细小手抓住坠落病人的最美护士何遥,35年克服千难万险、前赴后继研究杂交油菜的农民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这一个个为人民服务的典型,组成一道最美的人墙、最美的风景。这人墙足以抵挡洪水、暴雪、烈火等自然灾难;这风景足以让中华民族昂首挺胸,让世界瞩目。

    这些站在道德高峰的模范,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提醒着我:记者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真实的故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更应该是新闻实践中的基本操守。

    在新闻实践中维护新闻真实性,首先要求记者在面对看似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时,多去现场多存疑问。

    在一张小报上,我看到一篇离奇报道,说有个人什么有毒的东西都能吃、晚间会健步如飞在森林里奔跑、冬天赤身裸体不怕冷……我去实地采访,结果是个精神病患者。这件事告诉我,不能道听途说。

    我在湖南日报当编辑时,收到一个自称文艺女青年的来信,强烈要求报社刊登诗歌作品,并表示由于身患癌症,作品发表后,不要寄送稿费,因为可能收不到了。我很感动,跟部门负责人请求发表该稿件,同时提出带着发表的稿件去采访这位读者。

    部门负责人说,别着急,采访后再发表效果会更好。我找到信上所写的村庄,村上人说有这个人,在田里做事呢!走过去一看,全是男的。喊了一下名字,有人答应。结果是一位男读者一心想发表文章,想以这样的方式打动编辑。

    同去的县委宣传干事批评他,说他害得记者从几百公里的地方跑过来,要好好检讨。我却说了声谢谢,因为这次采访让我明白:越是离奇的新闻,越要对真实性存疑。

    我告诉他,一个作者,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思想。不诚实的人怎么能写出好稿子?

    我采写桂东县教育局局长胡昭程时,弥留之际的他已不能说话,我只能采访熟悉局长的人。

    座谈时,有个故事。大年三十晚上,作为教育局局长的胡昭程,翻山越岭去慰问一个教师。教师家里很贫困,穷到自己的孩子都上不起学了。胡昭程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给了这位老师。后来,老师的孩子考上高中,入伍当兵。故事中的细节动人:翻过5个山头,跌倒好几次,到了教师家里,胡昭程变成了一个雪人了。我提出走一趟胡昭程走过的路。召集座谈的人说没必要走这一趟,那位教师已经去世。

    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胡昭程先进事迹报告会。赴京前,我作为报告人之一,试听主报告人的报告。他讲完胡昭程翻山越岭慰问教师的感人故事后,说:“当胡昭程去世的消息传来,这位教师嚎啕大哭:‘这么好的人怎么就离开我们了呢?!’”我马上让停下来,事实不对!因为这位老师已先于胡昭程一年过世了,我电话采访当事人当兵的儿子核实过细节,过世的人怎么可能说出这句话呢?

    按照以往一些先进人物的模式化报道,先进人物去世以后,就会有身边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他怎么就走了呢?”模式化是十分有害的。

    记者的功夫不要用在合理想象上,而要花在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中。

    在新闻事实上玩所谓技巧,只会弄巧成拙,因为读者、观众、受众都是聪明人。一旦判断出这个是假的,就会认为典型也是假的。

    我有自己的原则:不到现场不写稿,不见本人不写稿。

    记者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伪存真,还原真实!

    新闻歌曲的魅力

    《足球宝贝》《我想对你说》《等你回来》《小蜜蜂的歌》《飞翔》《琵琶歌》……这些不是我新闻稿件的标题,而是我在采写新闻时衍生出来的融媒体产品——原创歌曲音乐MV。

    2012年始,我发现自己应该与时俱进,向互联网进军。

    起因是与一个大学生的对话。

    问:喜欢读报纸吗?

    答:现在大学生很少读报纸,一般是看手机。

    问:那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样的主流报纸呢?

    答:也不常读。不过认识了您,读了贵报的稿子,还是很有收获的。

    对话引我思索——写得再好,别人没读有啥意义呢?如何吸引年轻人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年轻人喜欢看视频,喜欢听歌,那就从这开始吧。

    那一年,我在报道人物典型的时候,开始与电视台和艺术家合作,尝试为通讯报道配电视短片和原创音乐。比如“最美护士”何遥系列报道、“最坚强大学生”胡志鹏系列报道。

    2014年,在报社领导支持下,我在光明日报和光明网上开设了《唐湘岳走基层》专栏。我在每篇独家新闻的稿件后面都配上一个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原创歌曲,如《小蜜蜂的歌》《足球宝贝》等。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作品都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党媒进入了新时代,主力军要上主战场。

    2018年6月3日见报的长篇人物报道《心若向阳 无畏绽放》,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文章——视频——H5——沙画——动画片,各种融媒体产品都有。

    随着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官方微信、微博的全方位推送,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公众号转载,每天透析还坚持科研的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邹勇松的故事广为传播,感动了无数的国人,仅向邹勇松学习接力的H5,一个月内传递给了72万人。

    全方位融媒体报道,成为了自己近几年探索的重点。

    搞融媒体报道,要有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快餐式搞法是不行的。像对湖南益阳市一中数学教师胡进文、桃源一中、常德市曲艺艺术家黄士元等的报道,都是经过几个月的采访和准备才推出。

    在大学业余时间主攻的诗歌终于派上了用场。我为这些歌曲作词,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美的享受。

    在写作黄士元的长篇通讯时,大标题一直没想好,我对自己说,先把歌词写出来再说。

    “你曾对我说:花从泥土来,蜜从花蕊来,好戏从平凡的生活里来。我想对你说:你从田野来,本色从未改。常德丝弦花鼓戏,老百姓为你喝彩。你曾对我说:水从石缝来,歌从劳动来,力量从坚定的信仰中来。我想对你说:你从田野来,初心从未改。人生虽有谢幕时,艺术的花,永远开不败。”

    含泪写出歌词,通讯的大标题自然就出来了——《你从田野来,本色从未改》,把歌词发给曲作家朋友罗继南,他在电话中说:“写得真好,我今天不睡觉也要把曲子写出来。”

    整版长篇通讯以及视频《黄士元的最后时光》、歌曲《我想对你说》,2019年4月2 日在光明日报、光明网、光明日报手机客户端同步推出,其他媒体跟进报道。美丽的歌声在云中飞扬。

    我采访桃源一中,不仅在光明日报一版头条推出通讯《为孩子的起飞蓄能》,还同步推出电视专题片《会飞的学校》、音乐MV《飞翔》、微电影《食堂也是课堂》。

    没想到,桃源一中食堂的小视频播放量达到4亿次,“别人家的食堂”成了网络热词。前不久,湖南省教育厅作出了《开展向桃源县一中学习的决定》。

    近几年,我为文字报道配套的融媒体作品,已达70多个,其中新闻歌曲9首。

    最近,我光荣退休了。离开新闻采写第一线,可我明白,记者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开始那一天,没有结束那一刻。

    作为湘潭大学特聘教授,在培养新闻人才的道路上,得边学边教。我相信,只要初心不忘,就会精彩不断!

    (作者系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光明日报原湖南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现为湘潭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杨芳秀

永不凋谢的天山红花
“新民姓民”寄初心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在行走中诠释初心
把理想和信念根植于新闻实践
心中永远住着骄傲的少年
我们的路
以新湖湘精神,勇挑传媒使命
党报守夜人
新闻为民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