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既有追寻 心必随之

● 江作苏 《 新闻战线 》(

    “既有追寻,苦必随之”是客观现象;但是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既然追寻新闻事业,那就要认苦为乐,初心常存。

    作为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为青年人传道、授业、解惑是一种责任。课堂也是情怀修炼的讲堂。许多学生很欢迎知识性的内容,但他们对老新闻人的职业追求,希望了解得更多、体会得更真切。

    有位学生对我在某年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记得很清楚,认为有“记在小本子上”的价值。那段话是这样讲的:

    “新闻不是福音,也不是牧歌,它是直面人生的严肃答卷,也是记者自我品格的多维折射。有人说太阳底下既有新鲜事,又没有新鲜事。这话又对又不对,因为在你的一生中,只要你的记者情怀还在,发现新鲜事就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职业本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记者这个职业的价值边界似乎有些模糊不清了,人手一部手机,大家都在发信息,原来掌握了新闻事件发布端口的新闻人,似乎被边缘化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年轻人很容易产生困惑:我们的岗位价值在哪里?我们的职业情怀怎么建立?

    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分工是走向社会进步的阶梯,记者的存在是客观社会的内在要求。不管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不论学科与职业再怎么细分,从这个职业产生的那天起,记者不仅作为社会的眼睛有存在的必要,更因其代表着这个职业内涵的良知与责任,不断释放着价值。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记者拥有的多种职业技能,也是区分于其它职业的价值所在。

    回顾历史,中国新闻人是伴随着国难聚合壮大的,是在面对严肃的人生课题交答卷的过程中成长的。他们的初心和情怀是什么?

    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一批青年记者在战时的重庆,希望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对他们的工作价值发表意见。面对国共两党不同背景的记者,周恩来言简意赅地回答:“为公益而传讯。”当时最大的公益是什么?是民族的救亡,是全民抗战的动员,是铸就挽狂澜于既倒的铁血之心!在这样的情怀之下,当别人避祸之时,记者才敢上前。当采访写作需要以生命背书时,才能义无反顾秉笔直书。在战场转移中,新华日报的二十多名新闻人遭敌机轰炸,为国捐躯……

    对于这些历史,青年学生通过阅读并不难了解到。在这个段子满天飞的时代,举几个例子不难。青年人想要的“酷”,往往是从段子中弄明白你想说的点,搞清楚你持论的哲理何在。

    人生哲理在青年时代最能够触发心灵感应,只讲一家的哲理容易产生孤证之嫌。我们在课堂上以中国文化史为铺排,条分缕析作为文化人的新闻工作者个案,让知识证实道理,让事实启发哲理思考,让学子自己去感悟人生哲理。

    大家都知道执教北大多年的哲学家熊十力先生,他以“新唯识论”名满天下,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年轻时也是一个积极向报馆投稿的“准新闻人”。熊先生在理性观察社会后有一句哲理名言:“既有追寻,苦必随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追求幸福就必然有痛苦相伴,寻求成功就免不了失败相随,人生之事概莫能外。

    这不是宿命论,而是揭示了人生的本来过程。我们在与青年学生讨论这段话时,同学们从积极角度予以了延伸:“既有追寻,苦必随之”是客观现象;但是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既然追寻新闻事业,那就要认苦为乐,初心常存。

    所以,有同学建议将熊先生的话稍加改造,生产出自己的哲性感悟,那就是:“既有追寻,心必随之!”

    心必随之。这四个字的丰富内涵,是需要用职业行为去构筑的,它的持久力在于职业信念,在于以身相许的承诺,在于以此为乐的认同感。愿它似寓万千莲花于一偈之中的感悟,如影随形,相伴新闻人终生。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武艳珍

永不凋谢的天山红花
“新民姓民”寄初心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在行走中诠释初心
把理想和信念根植于新闻实践
心中永远住着骄傲的少年
我们的路
以新湖湘精神,勇挑传媒使命
党报守夜人
新闻为民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