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为民的脚步永不停歇

● 俞佳友 《 新闻战线 》(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力量。26年来,作为一名坚守基层传播主阵地的“新闻战士”,我采写刊发了6700余篇新闻报道,这凝聚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也体现着新闻为民的不变初心。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初心和使命的地方。作为浙江日报派驻嘉兴地区的负责人,我从“三个地”的政治高度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以当好红船“护旗手”为己任,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

    保持奔跑姿势,做一名随时准备去现场的“新闻战士”

    祖上皆布衣,惟我出农门。父母按俞家辈分给我取名“佳友”,有几层含义:一是做人要好;二是做事要好;三是真心交朋友,做他人的知己。

    我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上饶五峰山脚下的一个山村。五峰山峰峦叠嶂,山色云影,远看像5个老人。相传古时有5名神仙因贪恋美景不愿离去,化作5座山峰。晚唐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部队也在此屯兵。作为浙赣会战的战场之一,1942年夏天,革命老区军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多次击退了日本鬼子的进攻,保住了家园,赢得了胜利。

    我和许多生活在革命老区的孩子一样,从小听着祖辈们可歌可泣、脍炙人口的战斗事迹,在红色土地上茁壮成长。

    12年寒窗没能让我如愿进入大学校园深造。1992年冬天,特种兵的身体素质,让我闯过一次次征兵复检关,光荣地成为海军北海舰队的一名水兵。冰天雪地里第一次实弹射击,让自幼学习革命传统、喜爱扛枪打仗的我灵感大发,连夜写出《打靶的日子》,登上了地方党报副刊头条。

    劈波斩浪,随威武的战舰驰骋在蔚蓝的大海;以岛为家,用热血铸就人民海军的忠诚……守卫祖国万里海疆的我觉得写作特别有意义。战友们睡觉时我挑灯夜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写就一篇篇反映军营火热生活的“豆腐块”,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等纸媒发表。部队首长知道后说,这个“新兵蛋子”能打枪还会写文章,了不起啊!推荐我到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班学习,担任部队通讯报台台长兼军事新闻报道员。《海天骄子——记中国水上飞行部队年轻飞行员》等重磅文章,获军地好评,影响深远。从此,与军事新闻结缘的我在激情与责任中,乐做一名“只要有新闻就去现场”“重大事件从不缺席”的“新闻战士”。 

    军旅生涯练就了我深入基层扎实采访的作风,而“水兵记者”的优势圆了我的新闻梦。1996年底,当兵4年退伍的我靠着厚厚一摞作品顺利进入广丰县委机关报,策划“百村行”大型采访活动,深入到革命老区乡村,为贫穷而又美丽的乡村发展摇旗呐喊。 

    当好一名有担当有追求的记者,需要沉到基层一线,亲历新闻现场,有时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21年前的“98抗洪”,20多天坚守抗洪一线采写报道的我,于凌晨2点到丰溪河的湖心岛参与抢险,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转移被困群众,一个大浪拍打过来,将我打下堤坝被洪水冲走,求生的本能让我在水中抓住拴在冲锋舟上的一根绳子,水性较好的我拼命游向冲锋舟,被军民七手八脚拽了上来。

    2008年杭州抗击风雪和汶川抗震救灾报道,我的第一选择是“到灾情最严重的一线去”。当时,我家住在杭州城西,凌晨5点出门一看大雪很厚不能开车,就徒步6个小时边采访边帮人推车,目睹了40多个新闻现场。5篇稿子写完已是第二天凌晨一点,站起时发现脚被冻麻了,但鲜活的报道却赢得了读者喝彩。 

    深入汶川大地震灾区一线采访时,每天几十次的余震和军民抗震万众一心的场景触动了我,除报道一个个来自抗震一线感人至深的故事外,我在捐了1200元特殊党费后,把带去的4230元捐给了乔庄中心小学的孩子和灾区百姓。当时广元到青川的公路塌方,我每天冒着余震的危险,穿行在峭壁间采访。因为太累,有天晚上躺到帐篷里就睡着了。凌晨3点多被冻醒,发现水已经漫到脖子,周围还爬满了毒虫蜈蚣。

    26年来,在革命老区参军入伍的我,从一名军事报道员到县报、都市报记者,成长为省委机关报记者;从海岛、农村到省城杭州,下派浙江青田、乐清、义乌等地,转辗至红色圣地——嘉兴,足迹踏遍浙江所有县市区的我知道,新闻人的根在基层,要保持奔跑的姿势,放飞激情、勇于担当,这是新闻人的本色。

    新闻为民,想办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头等大事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也就是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人生使命。

    我就是一名幸运儿。10年前,浙报集团公开选派浙江青田万阜乡农村工作指导员,我光荣入选。当我把下乡工作的消息告诉爱人时,她笑了,说:“你啊,总是和‘青’字有缘,青岛当兵,青川抗震,青田扶贫,浙江还有个乐清,你将来也要去吧……你既然定下来了,就好好干吧。但千万不要像抗洪、抗震、抗雪那样,没命地往前冲。”    

    当时,离省城杭州有千里之遥的万阜乡是个纯农业贫困乡,到青田县城有3小时车程的盘山公路,2400多户上万名村民分散在海拔500多米、72平方公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群山间,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人均收入只有2000余元。

    刚开始,乡亲们没给我这个省城来的记者面子。记得第一次到万阜乡柘垟村田间地头走访时,村民周秀明直截了当:“你一个拿笔的书生也懂‘拿锄头’的事?”看着我挽起裤脚,下田拿起秧苗熟练地插秧时,他竖起了大拇指。其实,到农民家走访并非易事,白天村民大多下田劳作,很难碰上,我就利用早晚和周末,挨家挨户和村民聊家常、说困难、话期盼,半年内遍访了在家的山乡农户。

    如何把城市的品牌意识带进大山,让乡亲们种植高山蔬菜致富?2009年春天,我把一批蔬菜的种苗挨家挨户送去,但是,没人肯种。村民朱香钗当面对我说:“你们记者写东西可以,种田肯定是外行了。我们曾种过茄子,挑到城里去,5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在农村,不懂农业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如何成为“农技通”?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后,我到省市县农业部门取经,去温州、丽水等地的农贸市场了解行情,每天拼命“啃”农业技术,学会了种植蔬菜、防病虫害等知识。

    “你最想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我能帮助你做点啥?”在进村入户和200多位村民拉家常聊天,通过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后,消除了老百姓的心理戒备,他们有啥心里话愿意向我倾诉了。与外出闯荡十几年的回乡农民刘宝兰夫妻交谈,得知他们在温州养蜜蜂亏损了十几万元,家庭生活困难,我便动员他们租了13亩地,种上了茄子、刀豆、黄瓜等高山蔬菜。2009年,刘宝兰种菜收入3万多元。2010年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多亩地种菜,并注册“刘基菜园”商标品牌,开办干菜加工厂,当年就偿还了全部债务,过上了好日子。

    待得住还要融得进。从喊我“俞记者”“指导员”,到改口叫我“会种田的俞师父”“记者兄弟”,两年半时间,我和万阜乡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私家车成了万阜乡乘坐率最高的“免费公交车”,结下了患难真情。如今,3000亩高山蔬菜成了万阜乡亲们最大的“钱袋子”,2000亩挂果杨梅已成为山区农民的“摇钱树”,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0146元。

    2009年冬天,万阜乡中心学校的现场让我眼圈泛红:大冷天的,好多孩子没有手套,没有袜子,一支铅笔要用一个学期,5年级男生夏利东的鞋子竟然没有底……20多年前,我和这群山里娃一样,穿不暖吃不好。我流着泪写成《冰冷教室里孩子的鞋没有底》的新闻报道,将山里孩子的贫苦告诉外界。爱心不断涌来: 1420位杭州交警和数千名协警捐赠1534件(套)棉袄、棉鞋和10万元现金,好友们分别汇来现金……短短一个月,捐赠的款物超过300万元。

    记者的根在基层,岗位在一线,只有牢记职责使命,才能写出动人的好新闻。在万阜乡的两年半时间里,我白天一边参与生产生活,一边采访,记满了9个笔记本;晚上在租住的农民房写作,发表了230余篇鲜活稿件。这些经历教会了我:为老百姓付出多少真心,就会回报你多少真情;“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只有和集体甚至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作为。 

    保持人民情怀,拜群众为师,做百姓亲人

    时常在想,当记者为了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像范长江、邹韬奋等前辈一样的好记者?我选择的方式是:拜群众为师,做百姓亲人,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

    2011年6月,我结束两年半的农村指导员工作后,浙报集团成立以我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并在浙江日报推出《佳友民情快车》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坚持在一线发现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在“贴近、帮忙、服务”中弘扬新闻为民的新风尚。

    专栏一推出,就收到了丽水市遂昌县门阵村的求助信:该村是遂昌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58岁的邮递员叶志清退休了,由于没人接班,700多名村民与外界联系的邮路中断了。

    接到来信后,我带着记者聂伟霞翻山越岭21公里、步行5个多小时抵达门阵村深入采访。多方协调后,叶志清重新上岗。我们采写的《深山邮路今又开通》独家报道,不仅改变了村民命运,还成为栏目荣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的代表作之一。该报道促使投资3600万元、全长25.75公里的门阵公路开建。2015年通车那天,村民们激动得哭了,并把海拔1060米的通村公路命名为“胜利之路”。

    新闻为民路,重走几多情。今年初夏时节,我带领三代新闻人开着“佳友民情快车”重访门阵村。“最好的相聚就是再次遇见。”再次来到门阵村,和66岁的叶志清握手相拥的那一刻,我们都心头一热、眼睛湿了。浙江日报打通版面推出《看三代新闻人开着“佳友民情快车”,重访浙西南革命老区遂昌门阵村——新闻为民,万水千山总是情》,成为“同走新闻路”大型融媒体采访收官之作。

    短短8年,门阵村已从相对贫困的落后村,变成乡村振兴的标杆村。其中,新闻的力量不可小觑。当年,我们协调、报道深山邮路时并未料到,这会成为门阵村发展的转折点。而今回首,我们更能体会到“新闻”两字的分量、“记者”肩头的担当。

    8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的《佳友民情快车》,刊发700多期鲜活报道,发动社会力量捐助款物9000余万元,为3万多个体求助“雪中送炭”。还建起了1000多间爱心洗衣房,为山区数万名空巢老人解决了洗衣难题;让2000多名留守儿童母亲找到工作;使宁波3万多环卫工人喝上了热开水;为偏远山区2万多名孩子送去每年1600元的营养餐、过冬棉皮鞋等;建起120多个爱心淋浴房,使3万多名山里娃能在大冷天洗上热水澡;联合爱心企业捐资1250万元建百所老年之家,让30多万老人老有所乐……那是一个个改变与被改变的故事,诠释着浙报人保持人民情怀、切实增强“四力”,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 

    职业生涯里,能有“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长”这个标签,我是幸运的。在担任首任站长的6年里,受助对象常对我说:“是你们浙报记者改变了我的命运。”而我,也想对他们说:“感谢!改变,总是相互的。”在长期深入基层为民服务中,广大党员干部的担当奉献精神,受访对象的善良坚强,社会各界的无私相助,让我的内心温热而丰盈,勇敢地前行在新闻为民的道路上。

    “新闻为民路”是新闻人理想之路、推动社会进步之路、为民创造幸福之路。今年7月4日,“佳友民情快车”再次联合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2019年度“浙江省大学生助学计划”,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解决“从家门到校门”困难。自2002年来,已累计筹集并发放助学金1.0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31282人次,为寒门学子顺利成长为有用之才扶一把、送一程。

    当一名好记者是我的最高理想,帮助他人是我的最大快乐。26年来,走基层的职业生涯,使我与更多的普通干部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看到报道对象,特别是困难群众开始摆脱困境,就感到很快乐。

    弘扬红船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1921年8月初,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什么”,为我们扛起新时代历史重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锚定了前进坐标。当天下午,浙江新闻客户端嘉兴频道第一时间开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闻专题,大力弘扬“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现已采写刊发新闻报道数百篇。

    6月17日上午,我带领浙报集团嘉兴分社全体党员来到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南湖,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宣誓墙前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过“政治生日”;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12字总要求开展主题教育,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力量,创造属于新闻工作者的新征程。  

    红船精神代代传,不忘初心再出发。去年底,我从追溯“信仰之源”的陈望道家乡义乌,来到浙报集团嘉兴分社工作后,按照浙报集团要求全面对标“红船分社”的标准,担当起弘扬红船精神的“护旗手”,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从今年3月开始,分社作为2019年度红船微党课大赛唯一官方指定合作媒体,历时3个多月对嘉兴各地各单位举行的微党课预赛、复赛、决赛,进行“报、网、端、微、视”等“五端齐发”的多平台、全天候、全媒体播报,产生数十条20万+、30万+的融媒体产品,仅通过浙江新闻客户端参与红船微型党课大赛的用户就超过了1200万人次。

    今年5月开始,我随同浙江日报理论评论部编辑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组,深入到嘉兴大地,追寻一大党纲的嘉兴印记,感受初心的澎湃伟力。在历时一个月的基层一线采访中得知:嘉兴成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跟嘉兴的优秀女儿王会悟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采访后,6月10日浙江日报观点版刊发《初心不改——追寻一大党纲的嘉兴印记》独家报道,同步推出了“一位女性:初心和首创精神的诠释者”“一艘红船:初心和奋斗精神的承载者”“一个活动:初心和奉献精神的传承者”等融媒体产品。

    红色是嘉兴的底色,“首创、奋斗、奉献”成为共产党人共同守望的红船初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更需要弘扬红船精神。总书记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26年来,我采写刊发的6700余篇报道的背后,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的援助之手,体现着浙江人的大爱情怀,搭成了一座感知群众冷暖的桥,一座百姓满怀希望的桥。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力量。作为一名26年坚守基层传播主阵地的“新闻战士”,要从“三个地”(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政治高度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弘扬红船精神,以当好红船“护旗手”为己任,践行新闻为民的不变初心,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

    (作者系浙江省记协副主席,浙报集团嘉兴分社社长,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

永不凋谢的天山红花
“新民姓民”寄初心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在行走中诠释初心
把理想和信念根植于新闻实践
心中永远住着骄傲的少年
我们的路
以新湖湘精神,勇挑传媒使命
党报守夜人
新闻为民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