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党报守夜人

● 肖潘潘 《 新闻战线 》(

    在人民日报夜班,每位编辑都有很多故事,有的连续30多年上夜班,是报社上夜班最多的人;有的才气逼人、倚马可待,临危受命一小时拿出引领舆论场的精彩评论;有的铁肩担当、妙手著文,写出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舆论监督报道;有的洞察改革痛点,推出改变国家政策、促进法律完善的策划报道……他们就像“扫地僧”,低调却身负学问,是党中央机关报的坚实基石。

    责任如山

    不是所有出发

    都是这样

    夜晚8点开始

    集体整装

    稿件追逐灯光

    大样追逐墨香

    今天追逐明天

    新闻在路上

    ——《8点开始》节选

    这是多年前,部门面向职工征集“总编室之歌”时,我写的一首小诗。

    很多报纸的夜班都从晚8点开始。这时,一般人刚吃完晚饭,电视里的精彩剧集正拉开序幕,孩子则被家长催着洗澡……家庭的温馨在这个时间格外浓郁;如果把视线投向外面,商场、超市里依然热闹,电影院里成双入对,大排档里灯火通明……对很多人来说,晚8点正是夜生活的兴奋期。

    而党报的夜班人,要告别家人、屏蔽喧嚣,穿过城市的灯光和热闹,在夜色中从四面八方赶到岗位,安静下来、冷静下来、端坐下来,安排第二天的版面,当好党报把关人、新闻守夜人。

    在人民日报,夜班是个很有特点的岗位。

    须静。身在夜班,先要收心,放下家里的牵挂,忘掉窗外的热闹,只有静心、静气、静神,才能发现人所未见之差错。

    从快。这里的节奏,要用奔跑来形容。将一份报纸的流程,压缩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两点之间,能不快吗?截稿、定稿,编辑、校对,三遍流程,不作休息,一气呵成。

    求精。红笔纠错,黑笔签样,红与黑之间,务求精益求精。报纸日益成为一种精致阅读体验,守住这份精致,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岿然屹立。

    曾以为,主编是份自在工作:指挥编辑寻找选题,调度记者采访稿件,经营版面、选择稿件、沟通读者、激扬文字,权力似乎很大。

    其实,权力也是责任,岗位就是担当。等自己做了主编,才体会到那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精神压力——

    定版之前,能否做到万无一失、毫无差错?一块版面六七千字,各方面要协调,各地方要均衡,责任必须扛起来;

    突发事件当前,没有稿子,不能开天窗,责任躲不过去;

    热点事件来了,能否发现不同于人的角度,做出高人一筹的深度,责任绕不过去;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追踪新闻不能断,刷新网页不能停。围绕当前热点,微信群里不断讨论,事件细节、选题方向,决定一个一个下,节奏之快,不容喘息。

    不知不觉间,扛着这样的责任,上着这样的夜班,已有14个年头。14年里,我身处编辑后台,前后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全力以赴,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抗震救灾的紧急行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以及连续十几年全国两会报道的重大时刻。

    严实如一

    节假日,人民日报不停刊、不歇班。今年春节期间,夜班一如既往很忙。

    我从小年开始值夜班,一直到大年初四,其间组织各地记者策划推出了3组3万多字的大型连续报道。尤其是“春节返乡看新风”系列报道《守望传承看家风》《人心凝聚看乡风》《暖意融融看社风》《鱼水情深看政风》《清清爽爽看党风》,统一版式设计、统一版面位置、统一标题形式,受到各方好评,其中开篇报道《守望传承看家风》之《本分实在传家久》更成为朋友圈爆款文章,人民日报客户端浏览量达到60万。

    在很多人休息休假的时候,深夜联系调度、推敲文字、设计版面、把关核对……这是一名要闻夜班编辑的工作常态。

    大家都说,“人民日报的要闻夜班,不一般”。不一般在哪?在对象和内容,也在责任和要求。人民日报要闻的报道对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内容是国内外大事要事。面对这样的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意味着:不出错,是“生命线”;找到错,是“及格线”;多出彩,是“水平线”。

    从2005年开始,我已上了近2000个夜班,其中遇到的差错难以计数,不少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有一次,在某个稿件中,一处表述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多个环节走过去了,没人发现问题。版面结束前,再次读到这句时,我和同事突然心里“咯噔”了一下,冒出一丝疑问:这个说法似乎习以为常,但出处在哪?对吗?我和同事一番查找,果然,原文并不准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当天,报社领导也肯定了我们的这一修改。

    评论部主任陈家兴曾在《报人夜班那点事》一文中写道:“编辑就是补漏者,有经验的夜班编辑可谓补天手。那火眼金睛扫一眼报纸版面,便能于万字蝌蚪文中,挑出隐藏很深的‘李鬼’来。你问他怎么就有这等功夫?他只说就感觉那地方比较扎眼。”

    在夜班团队,能否看出哪个地方“扎眼”,不仅考验个人经验,也考验集体碰撞。一位我敬重的老报人曾说:“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让你‘咯噔’一下的地方,把那个不对的感觉说出来,让大家议一议。”遵循这一条经验,我们曾找出很多差错。

    还有一次,某篇稿件引用一首诗,诗中提到的地名跟当地村名一样。稿件引述专家研究称,此诗写的就是这个地方。一开始,大家觉得这来源于当地专家的研究,应该没有问题,也曾查过,这首诗的确存在。但在最后压版前,有位同事多问了一句:“这首诗不会有问题吧?”诗本身的确没问题,但既然有人提出来了,大家一合计,那就把诗的内容逐词逐句核查一遍吧。果然,这下发现了疑点,原来,诗中提到的地名,在另一个地方也存在,而且,根据诗中上下文及那个地方的情况来推断,极有可能写的是另一个地方,而非稿件中所提到的村子。谨慎起见,我们最后删掉了这首诗。

    年份数字随手查,文件地名须警惕;人名职务要核对,陌生说法不大意;重要引文查出处,标题正文要统一;安全出版守程序,感觉不对议一议……在工作中,我把核校的要点编成了打油诗,既贴切合适,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行动如风

    对人民日报的夜班编辑来说,夜晚并不是全部,白天更有重任。策采编发四个环节,策划、编稿、校对,都在编辑身上。其中,新闻策划是编辑的重要能力。

    2019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备受关注。1月1日、2日,人民日报连续推出“新年贺词里的中国力度”“新年贺词里的中国温度”两组策划,首次从富有新意的力度、温度两个角度,对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发表的新年贺词进行背景梳理、深入解读,引发热议。这组“开门红”的新闻报道,就是我和同事策划并操作的。

    如今,反击谣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很多人不知道,最早开展辟谣报道的媒体专栏就包括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

    2011年1月,人民日报在要闻四版开设深度调查性报道栏目《求证》,以“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为己任,针对虚假报道和网络谣言,深入调查采访,澄清不实传闻。栏目至今已刊登报道300多期,其中我参与组织策划的“探析PX之惑”“阻击芦山地震谣言”“神秘的阿斯顿·马丁供应链”等多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一段时间,PX(对二甲苯)让人闻声色变,引起社会恐慌。我和同事计划依托《求证》栏目组织“探析PX之惑”的系列报道,就大众对PX发展的认识误区答疑,探讨走出困境的途径。同年,宁波发生群体性事件,起因正是对PX发展的不理解和恐慌。风波乍起,受部门领导指派,我从夜班直接赶往一线,了解诉求、获取情况。

    到宁波第二天,当我们正在镇海采访时,突然听到附近一声巨响,不一会儿消防车就赶了过来。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我们一行坚持在警戒线外完成了采访。后来才得知,这次爆炸离我们也就不到1000米,相当危险。

    有人说:“你没必要跑过去。”我也曾后怕,但既然接受了任务,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更何况,作为一名常年坐办公室的夜班编辑,要多接触基层群众、多锻炼“脚力”,才能让报道真正接地气。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多方面了解了情况。当时,从厦门到大连、漳州,从昆明到茂名、宁波,每次发生PX事件,无一不是部门被动、官员头痛、政府公信力受损。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公共舆论对PX项目的反对焦点,已从早年的“PX毒性”,直指PX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监督管理。但各级媒体对PX项目的报道,还多集中在PX毒性解析,或在单个PX事件的问题里打转。看问题要看大局,找到问题就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引导,帮助人们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结合国家PX产业的规划和对我国PX产业的分析研究,我们以PX产业发展为切口策划系列报道。具体操作上,调动人民日报驻地记者采访国内专家和PX风波所在地,并请驻外记者联动实地采访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PX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同时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力争为PX项目“一闹就停”找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此后,《PX产业,我们可以不发展吗》《日本PX工厂如何保障安全》《韩国PX积极扩容增产》《PX如何走出困境》一系列报道连续推出,深入挖掘群众的PX焦虑根源,反思安全监管漏洞,探析困局破解之道,一时间引起热烈反响,“人民日报连续关注PX”成为连续多天的首页头条新闻。报道见报后,四川、河南等多地政府将报道集结成册,供干部群众学习研究。后来,这组报道因调查扎实细致、立场客观理性,还获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让我欣慰的还有业内专家的肯定。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老师说,他也曾实地去宁波等地了解PX风波来龙去脉、群众诉求,最后发现相关情况跟人民日报的报道一致,人民日报的报道是实事求是的。专家的肯定,让在现场的我顿觉冒一番风险、吃一点苦头是值得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身为一名普通的编辑,在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超出自己能力的荣誉和成绩。还有更多的编辑同事,他们隐身幕后、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其实,在人民日报夜班,每位编辑身上都有很多故事,有的连续30多年上夜班,是报社上夜班最多的人;有的才气逼人、倚马可待,夜班临危受命一小时写出引领舆论场的精彩评论;有的铁肩担当、妙手著文,写出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舆论监督报道;有的洞察改革痛点,推出改变国家政策、促进法律完善的策划报道……他们就像“扫地僧”一样,低调却身负学问,是党中央机关报的坚实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人民日报夜班平台,对包括我在内的党报人语重心长地说:“人民日报是党的阵地。”“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同时勉励大家要“不忘初衷、坚定信念,把报纸办得更好,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把报纸办得更好”,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在一次诗朗诵中,我的同事曾这样说道:

    我在版面上奔跑。

    越过报宋的正文,

    越过大黑的标题,

    越过毛体的报头。

    我的脚印翻飞,

    惊溅出字里行间的繁星。

    我把自己跑到无穷无尽……

    我是那个一直奔跑追梦的人!

    是的,守夜人就是“在版面上奔跑”。我相信,坚守初心、奔跑追梦的守夜人、党报人,一定会不负使命,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作者系人民日报总编室要闻四版副主编、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

永不凋谢的天山红花
“新民姓民”寄初心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在行走中诠释初心
把理想和信念根植于新闻实践
心中永远住着骄傲的少年
我们的路
以新湖湘精神,勇挑传媒使命
党报守夜人
新闻为民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