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以 “四力” 纠 “四风” ,搞好舆论监督报道

——以浙江日报“基层作风调查”系列报道为例

● 袁 艳 吕 玥 《 新闻战线 》(

    摘要:做好舆论监督报道,不仅要有“踏破铁鞋”深入基层摸实情的“脚力” ,还要有找准问题、有的放矢的“眼力” ,更要有深入剖析的“脑力”、准确表达的“笔力” 。浙江日报开展的“作风建设基层调查” ,磨练了采编团队“四力” ,也为切实纠正“四风”提供了舆论助力。

    关键词:“四力”   “四风”    监督报道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将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而在两年前,浙江日报就开展了“作风建设基层调查”,关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舆论监督报道都安排在重要版面、重点栏目刊发,引起省委领导、基层干部群众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两组系列报道分别获评2017年和2018年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为切实纠正“四风”提供了舆论助力,也体现了“四力”在提升报道权威性、影响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找准问题、确定选题,需要超强“眼力”

    舆论监督的选题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时又要把脉社情民意,选择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共同关注的议题。能不能把舆论监督的议题选准,引发共鸣,考验的是采编人员的“眼力”,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发现力,要善于说“别人想说而未说的话”。在中央和省委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的大背景下,浙江日报敏锐把握报道时机,提前策划,在全国媒体中较早谋划了针对基层反映的作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调查性舆论监督报道。

    《通宵做台账,到底为哪般?》《调研“套路化”,效果打折扣》《会议为什么越开越多》……2017年的这组报道反映了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类考核、检查、会议等工作的真实状况。首篇《通宵做台账,到底为哪般?》经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仅8小时,热度值就迅速升至近34万。浙江省委书记批示:这一报道反映的是年终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说明有的考核不科学,不能从实际出发。当前正值年终岁末,各种工作总结和考核最集中之时,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能举一反三,体谅基层,坚持从效果出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使考核更科学、更真实、更有效。浙江省委办公厅也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对照“十种情况”和报道反映的问题,认真查找本地区本部门突出问题,有的放矢进行整改。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全省纠“四风”的深入开展。

    2018年9月底,中纪委明确了重点整治的4个方面12类突出问题。浙江日报马上行动,数次主动上门与省纪委共同谋划,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中联合派出8路督导调研组,深入各地开展明察暗访。

    收集素材、摸实情况,需要增强“脚力”

    “脚力”被列在“四力”首位,“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界一直以来的共识。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更要提高采编人员的调查研究水平,这其中不仅要有“踏破铁鞋”深入基层摸清实情的钻劲韧劲,也要有让采访对象吐露实情真情的水平和冲破重重困难摸到一手材料的能力。

    舆论监督报道历来是采访的难点。浙江日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乡村、社区进行基层作风调查,大家一致认为,看起来“强硬”的舆论监督报道,如能用“柔性”的方式走进被采访者心里,会让采访更顺畅、报道更“劲道”。但真正落实到采访报道上,还是有不少难题。

    难,主要就难在谁愿意开口说,并能说到“点儿”上。采访对象基本都是最基层的干部,我们需要了解的恰恰是上级安排的工作,这让他们多少有些“难说”:一方面他们想说,因为确实疲于应付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任务,对日常工作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有些人又不想说,认为被监督就是“自黑”,特别是在党报上呈现,很容易影响上级对自己的评价。

    我们对婉拒者表示理解,与那些愿意接受采访者推心置腹,逐渐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每位记者都联系了至少5位以上采访对象,大多数是曾经采访或者接触过的,相互之间有足够的信任度,在了解一些细节时也更为便利。

    有一次,我们采访杭州某街道办事处一位工作人员,虽之前接触并不多,但无隔阂的沟通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不仅详尽介绍了自己的压力,还叫隔壁科室的同事来介绍工作,并搬来大量台账,让我们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一手材料,为后续扎实客观进行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通宵做台账,到底为哪般?》一文中,某工作人员做了初步统计,12月1日至14日,他共收到22条来自各个部门条线关于考核考评的文件通知;某乡镇工作人员一天之内竟收到来自县里同一部门不同科室提交材料的电话通知5个;某街道办事处城管科的13名干部,除本职工作外,要完成近10项台账的整理制作,8成以上需要做成纸质台账,少的要装一两个文件盒,多的要装10个以上文件盒。以一本台账300余页计,每本价格至少在100元以上。

    在《调研“套路化” 效果打折扣》一文中,丽水一位乡镇干部反映,2017年以来,上级领导干部来镇调研10多次,有时候只待20分钟就赶去下一个乡镇了;宁波某地一位乡镇干部透露,有一位上级领导只停留了约10分钟就离开了,可乡镇却为此准备了大半天。

    在《会议为什么越开越多》一文中,开篇便提到这样一个例子,记者约访一位副区长,见面的时间一拖再拖,因为他实在是分身乏术:一年里除去节假日,在250多个工作日里,至少要开100多场会。

    这些直观的数据、典型的实例,反映在稿件里可能百字不到,但都是经过多次采访并分析大量一手素材后得来的,自然能引发众多基层干部的强烈共鸣。有一位乡镇干部称浙江日报的这组报道“敢说”,真的是说出了基层干部压在心里头的话。

    分析问题、写实报道,需要增强“脑力”“笔力”

    党报舆论监督报道,重在建设性,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剖析出背后的原因,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每篇报道的主题如何定,稿件怎么写,考验记者的“脑力”,对手头素材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准确表达调查到的情况,并精准分析深层次原因,需要扎实的“笔力”。

    比如,记者在基层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各类政务APP“汹涌而来”,基层干部每天疲于在各种APP上“打卡”。“我们常用的政务APP有14个,这还不包括政务微信公众号。上班时要不停盯着手机,牵涉了很多精力。”舟山一名基层干部的感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记者交流群里讨论后发现,这并不是个例。于是各路记者纷纷对此进行采访,并共享素材。分析发现,“留痕”任务繁重、APP内容重复且服务性不强、工作群里“干得好不如晒得好”等一系列不良倾向,实质上已演化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政务APP太多,基层干部很苦恼》见报并在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后,点击量迅速突破33万,多家中央媒体关注并转载。

    主创团队还尝试配发评论,以剖析现象背后的根源,呈现无法在报道中体现的一些内容和记者思考,强化了监督实效。比如,《会议为什么越开越多》配发的记者手记《抓落实才是关键》中提到,记者看到过一位乡镇干部的工作日程表,一个星期“省、市级层面的会议就有7个,其中两个会和他的主业根本不搭边,显然是去‘陪会’。对基层干部而言,这样的会议让他们苦不堪言,又无法推脱。”记者亮出观点:要破解文山会海的局面,关键在于要以上率下改会风;在《通宵做台账 到底为哪般》配发的评论《别让形式主义伤了基层的心》中,记者发问:在政府部门的考核中,什么才是要去追求的“绩”?干部工作产生的“效”又是什么?

    去年系列报道在浙江日报重点栏目《一线调查》连续刊发,新媒体广泛转载,单篇报道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的点击量平均超20万。今年浙江就对政务APP(公众号)进行了规范,要求不得把安装政务APP、关注微信公众号等作为考核内容,日常工作中,一律不得要求基层通过QQ、微信、专用APP等载体即时打卡晒成绩。各地也迅速对照报道中反映的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隐形衣”等,认真查摆纠正,落实整改措施。报道不仅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也对实际工作产生了推动作用,突出了党报舆论监督的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

    责任编辑:陈利云

“捡来” 的故事感动了江海大地
党报评论:从 “内容+” 到 “视觉+”
以 “四力” 纠 “四风” ,搞好舆论监督报道
保持历史耐心,成就副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