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早餐中国》:“青春海峡” ,因创新破局

● 洪 雷 《 新闻战线 》(

    以“小切口、好口碑、大市场”为精品内容生产策略;以年轻化表达为主要制作思路,活泼的花字、有趣的特效、幽默的对话营造出时新的“网感” ; 鲜活呈现生活原貌,平凡中见非凡,熟悉中见陌生,逆境中见逆袭。 “融”无常法让海峡卫视打了“翻身仗” ,声音从此岸传到彼岸,从地方传到全国乃至全球。同时,新媒体反哺传统媒体,电视收视率大幅提升。

    2016年,海峡卫视全面转型,以“青春海峡”为口号,以“全面打造两岸青年第一交流平台”为立台宗旨,重现精品内容生产,走媒体融合之路。今年4月,海峡卫视推出短视频栏目《早餐中国》,上线不到两个月,在腾讯上的观看量就达到2.5亿,评分9.5,登上腾讯视频纪录片日播榜第一;同名微博话题传播量近3亿,全体网民掀起“晒早餐”热潮;引发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评价:“《早餐中国》每集只有短短5分钟,正如早餐一样短小精悍,却为开启新的一天提供了超强动力。”

    可以说,《早餐中国》获得了流量与口碑双丰收,成为全民热议的美食纪录片。很多人大呼意外:这部“网生范儿”十足的纪录片竟然是由传统媒体制作!凭借着对时代的深刻领会,对精品内容生产的执著追求,走融合传播之路的海峡卫视交出了一份尚算满意的答卷。

    短视频,传统媒体“出圈”的新武器

    自2016年起短视频便以势不可挡的姿态闯入人们的生活:在需求端,满足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用户的视听需求;在供给端,不少短视频平台依据用户喜好,调动其拍摄、上传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平台内容。供需两端的双重作用推动了短视频市场持续走好。

    娱乐资讯和网民自发上传是网民关注最大的两个板块,虽然品类丰富、产量庞大,但真正有内容、有价值的短视频却是稀缺的。海峡卫视从中觑见了机会:注重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生产更有养分的精品短视频节目争夺市场。《早餐中国》就是一次成功尝试。

    时长不过5分钟,呈现的内容却丰富无比:2~3个早餐制作秘诀、食客的用餐体验、老板的情感故事、一首“单曲循环”、在地风情闲笔,再加上一份完整的美食攻略……资讯相当密集却又相互融合,每每刷完让人顿生意犹未尽之慨。如网友所说,这就是海峡卫视在通勤时段,为大家精心送上的“短小精悍”的“早餐部的故事”。

    从2016年开始,海峡卫视转向移动互联网、俯身贴近受众:开设《发现最美海峡》栏目,每天在频道公众号上推送一条短视频,介绍两岸自然人文之美。与此同时,频道的长纪录片在体量、时长上也大幅紧缩,讲述民间工艺的纪录片《丝路百工》及纪录福建名茶制作的《福建茶文化》等,不过12分钟,以“小而美”的体量让观众得到更好的收视体验。

    2018年底,推出两岸暖心纪录片《人间有味》,聚焦福建、台湾美食手艺人,以“味”切入解锁他们的生活图景,展示两岸的共同情味。每一“味”只有7分钟,去除解说,以拍摄对象的纯自述辅以字幕来完成,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2019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目录里,《人间有味》有幸上榜。

    在转变创作思维的同时,海峡卫视还主动与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平台合作。除了与腾讯合作《早餐中国》,今年4月,由海峡卫视制作的泛时政脱口秀《宝岛,报到》在优酷上线,虽然完整时长有24分钟,但依据内容,一期节目被拆成1~5分钟不等同时在平台上分发,这也是海峡卫视发挥自身优势的一次成功探索。

    有人说,如今看海峡卫视的节目越来越不像传统电视节目。虽然节目时长越来越短,可这个“短”并不是长纪录片的简单压缩或裁切,里面有着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的转变,凝结着海峡卫视的匠心追求。

    匠心造精品,关注大时代里的平民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工作者应当牢记,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海峡卫视以此为参照,力争制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经过调查研究,海峡卫视定下了“小切口、好口碑、大市场”的精品内容生产策略,《早餐中国》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产生的。

    小切口

    “《早餐中国》这部微纪录片以精准的创意,聚焦‘早餐’这一被大家熟视无睹甚至忽略的日常餐饮对象,将区域文化、民族风情、生活方式等融入其中,以‘短’‘微’‘小’‘细’的制作,呼应着‘竖屏’时代人们独特的观影习惯,是一部有温度、贴地气的视频佳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智锋一针见血指出了《早餐中国》题材上的制胜之道:以小切口的“刀法”,将庞大的美食王国中的一角“早餐”切分出来,热气腾腾地端上了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的餐桌。

    在《早餐中国》之前,早餐是一个被忽视的存在,这个忽视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城市里的年轻人不吃、或是应付性地解决早餐习以为常,而在广大的县乡却还活跃着丰富而隆重的各式早餐,这种落差是生活多样性的丧失,一种生活仪式感的消亡。将大家重新唤回餐桌前来,以丰美的味觉体验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成为我们制作的初心。

    不只《早餐中国》,海峡卫视大部分的自制节目走的都是小切口的路径。作为地方媒体,海峡卫视意识到本土化表达、关注个体才是生存之道。《丝路百工》,在纪录一种手工艺的时候,选取的多是日常用具而少非遗传承品,笔墨也集中在关键性的一两道工序上,用工序的讲究还原艺人的匠心;《福建茶文化》没有细揪历史,而是选择福建名茶各自工艺上的特殊环节放大,从而表现福建茶文化的精深;《两岸春节》,为了展现两岸文化渊源之深、之同,选取了春节习俗这一热闹可喜的入口……

    树口碑

    如何赢得“好口碑”呢?制作上要精益求精,内容上要接地气,效果上要直抵人心,引发多数人的情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美食纪录片大量涌现,观众在一波波的视觉轰炸中,已被养刁了口味和审美。为了充分调动观众的五感,《早餐中国》在刻画美食之美上做了巧妙设计:着重强调食物烹煮以及出锅那一刻的腾腾热气,这是生活该有的温度;放大“吃”过程中的同期声,如嗦粉的嗦之响、切下乳猪皮那一刀之酥脆,从听觉上增添享受美食的体验;让大批食客入镜,食客们等着吃、享受吃、评论吃的表情之丰富、用语(方言)之生动,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带入感。由此,《早餐中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食特色:满屏的烟火气。

    这份烟火气点燃了无数人的乡愁。在外打工的人,看到这个节目,唤起了对故乡早餐的思念,再加上片中结尾一些地域风情的呈现:拥簇的市场、斑驳的老街、跳舞的大妈、归家的孩童,一幅幅熙来攘往的市井画面,更是勾起了思乡之情。因此,节目收获最多的评论就是“想起了我家……”。

    乡愁之外,《早餐中国》被人称道的还有“人情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如此肯定《早餐中国》:“让人感受美味中的人情,小吃中的人性。”这原就是我们预设中的呈现。在开拍之前,我们对年轻编导进行了集中培训,组织他们看相关的影片并阅读《台北小吃札记》《故乡之食》《街道英雄》等文学作品,提升他们捕捉人性之美的能力。

    比如,忙碌中拼尽全力为儿女创造良好生活条件的父母对子女爱的片段,让受众进入他们的情感频道,体会到他们的酸甜苦辣。负重前行、以苦为乐,我们记录下这些普通人的高光时刻。在快速奔跑的时代,这些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数十年如一日为我们制作早餐的人,诉说着隽永,生产着温情,传递着幸福,他们就是平民英雄。

    要说明的是,我们并没有讲故事的执念,5分钟里涉及人情的内容不过一分钟甚至更短,我们选择通过一些状态性的镜头带出人情味,让观众自己去观察、去体悟。

    强互动

    在《早餐中国》开播之前,海峡卫视就设立了同名的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这是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顺应时代的转变:重启社交思维,实时互动,一对一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节目开播之后,“两微”管理员会及时收集网友反馈,提交给节目组;同时,因着网民们“晒早餐”的高涨热情,我们还适时在微博上发起#送我家的早餐C位出道#活动,其中呼声最高的推荐有可能出现在未来的节目中。

    强化互动的另一个诀窍是采用年轻化表达方式,《早餐中国》创作团队用活泼的花字、轻松有趣的BGM和特效、幽默的对话营造出了时新的“网感”。播出后,节目组还会组织编导观看弹幕,综合网民们的意见,调整后续内容。节目不是强制输出,而是在与受众真诚沟通的基础上完成的。

    小切口、好口碑、良好的互动,赢来了大市场。《早餐中国》每一集的评论和弹幕以万计,在微博端的调查中,《早餐中国》85%的受众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近八成受众为90后、00后。如此喜人的收视群体,成为节目“变现”的筹码,目前已有不少品牌表示了合作意向,并有望在第二季迎来商业回报。

    “融”无常法,创建国内首个MCN平台

    一个作品要脱颖而出,一定要与时代对话,抓住时代脉搏,击中时代的情感需求点。对于当下的受众而言,看多了宏大叙事的作品,微观、深入、有情感的内容反而成为市场的稀缺。《早餐中国》的成功体现了海峡卫视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鲜活呈现生活的原貌,平凡中见非凡,熟悉中见陌生,逆境中见逆袭,追求温暖的情感表达,以获大众共鸣。

    同时,《早餐中国》巧妙地结合了当下受众青睐的短视频这一传播形式,进一步提升了内容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这档节目只是海峡卫视融合传播实践中的一个缩影。海峡卫视“法无常法”,以精品内容生产为宗旨,依据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

    例如,海峡卫视的台海资讯品牌《今日海峡》,在两岸主流新闻平台脸书和今日头条设专号,向两岸及全球受众开展各种直播活动。两年来,脸书粉丝近150万,稳居台湾脸书粉丝专页“社论”类及“泛蓝”类第一名,跻身台湾主流媒体脸书的第一阵营;头条号粉丝也达到了120万+。渠道拓宽了,内容生产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如“惠及台胞31条”出台后,及时推出《西进大代志》短视频,两岸受众好评如潮……如今,《今日海峡》已经成为了一个在两岸极具知名度的台海专业资讯平台。

    2017年,海峡卫视制作了一档美食文化真人秀《味之谜》,联动两岸传统媒体、各大视频网站,实现了在台湾主流媒体的播出,进入台湾收视榜单前三;在斗鱼TV上开通了专属直播间,拍摄期间访问数达1.5亿。此外,《味之谜》还试水内容IP孵化,在全国首推“味之谜”“美食+”快闪店。2018年,《味之谜》获得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民生影响力调查电视类十强品牌栏目。

    2018年,在积累了一定短视频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海峡卫视创建了国内主流媒体首个MCN平台,以“新青年态度”为核心价值、以年轻化影像表达连接用户的汤圆视频,从视野、态度、故事、状态、观念等多个维度,深入呈现两岸年轻人的方方面面,平台年度分发短视频数量超过2000条,超15个大陆平台及两个海外平台同步传播,目前在Facebook和Youtube上的粉丝近80万,拥有丰富的短视频内容资源以及多元化、垂直化的内容矩阵。目前已有《别闹了台妹》《我们不一young》《福建茶文化》《人间有味》等多档短视频节目。今年春节,在鼓浪屿拍摄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在汤圆视频上发布后引发全球华人的共情。

    从2016年全频道融媒体转型至今,海峡卫视在融合传播之路上收获了初步成果:2018年,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民生影响力调查,海峡卫视成为电视类十强品牌媒体;今年5月,省级专业上星频道数熙指数出炉,在26个同类频道中,海峡卫视位列榜首。

    融合传播让海峡卫视打了“翻身仗”,让我们的声音从此岸到彼岸,从地方到全国乃至全球。更让人欣慰的是,海峡卫视在新媒体上的深耕反哺了电视渠道收视率,以《今日海峡》电视播出为例,今年的收视率较去年同时段提升了220%。

    (作者系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总监)

    责任编辑:杨芳秀

打造“色香味”俱全的融视频“佳肴”
北京时间:大美担当,创新图强
建设智媒体,打造新型传播平台
融合传播让主旋律更加响亮
推动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三个关键创新
《早餐中国》:“青春海峡” ,因创新破局
“四化” 法宝: 融合发展的 “澎湃经验”
公信力视野下媒体融合的守正创新
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合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