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类智能VS人工智能

言 真 《 新闻战线 》(

    近年来,很多媒体尤其是文字类媒体都会使用一些校对类软件,以防止人工校对的不足,避免低级文字错误的发生。借用这种工具,差错率可明显降低,文字质量也能有所提高。

    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从古至今,各种工具的创造和各种技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才有了我们如今便捷的生活。这种校对软件有许多人力不能及的优势。举个简单的例子,“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如此细微的区别,在海量文字中能看出来是不容易的。这个时候,校对软件的作用和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这两个字有着固定的用法,不容易产生歧义,错误还是正确,软件一目了然。

    有如此先进的工具而弃之不用,就像有了代步工具还依然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确很健康,但效率很低。但是,有了工具,也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不意味着人类就可以躺着睡大觉。校对软件只能对一些相当基础的字词、成语等固定搭配做出正确判断,可以说相当死板,不会变通,甚至于很多不该改的地方都提示是错误的。这时还得依赖编辑聪明的大脑来做判断。当然,编辑流程中的三审三校制度,本就是为了防止疏漏的产生。错字、别字是相当基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导向与立意,逻辑是否清晰,文句是否通顺,如此等等。

    因此,工具如何用,好不好用,还得取决于人类聪明的大脑。软件就像一个管家,给你提供了各种建议,至于是否采纳,决定权在人。无论是集思广益,还是求助于字典、互联网,都是更好的选择。

    人工智能的时代是必然要来临的,我们没有必要回避,也没有必要恐惧。说到底,它就是一种机器学习,智不智能,还得人类说了算。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根据数据建立的统计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新的数据做出判断。它的路径是可预测的,它的结局也是可预测的。“人工智能”,说到底还得依赖“人类智能”。对于一个小小的校对软件,我们的心态大可以更宽容一些,没有必要奉为圭臬,更没必要弃如敝屣。有错则改之,无错则加勉,最终决定权还在“人”自身。

杂文家的“杂文+”
人类智能VS人工智能
纸媒转型忌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