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杂文家的“杂文+”

周大桥 《 新闻战线 》(

    和刘根生一起出差,参加地级市杂文学会的年会,两人神聊到半夜。下半夜,又被切分成两段:前段,他鼾声如雷,我辗转反侧;后段,我半梦半醒之间,恍惚发现他那张床空了。

    后来才知道,刘根生从报社退下来后,每天早上5点起床,进入他的120分钟“太极拳时间”。一年练下来,体重减了七八斤,裤带回到最里一格。

    朋友圈里熟悉“刘根生”的名字,是和加框的楷体字连在一起的,他常常隐身在“本报评论员”背后,更多在《根生时评》的个人专栏里,有时还出现在人民日报、《瞭望》等全国性报刊的评论专栏上。

    刘根生现任江苏杂文学会的会长。关注他的文章很久了,他那些评论的标题串联起来,就像一首哲理诗:《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不安于“在一块草地上赏花”》《“第二”的价值》《学会“重用”自己》《别忘“停顿十秒”》《当心“掉在两把椅子中间”》《没有争鸣哪来共鸣》《使功不如使过》《“容人之功”亦为功》《“功成不必在我任期”》…… 

    评论员岗位上的20年,刘根生在“接地气”和“架天线”之间不断玩转文字,笔下流淌出杂文时评数百万字。有时,工业、农业、城建等话题,都要涉及,而且社论大都是急就章,要倚马可待。10多年时间里,几乎“承包”了一张报纸的所有评论员文章。所以他平时的阅读量很大。多亏有厚实的底子——早年知青回城时,他被分配到南京医科大学后勤部门,手头要做的事情不多。在大学工作的12年,实际上是在图书馆里“泡”了12年。

    和杂文、评论打交道,是苦心费神的活儿,一直奇怪刘根生的抗压能力、坚守耐力从何而来。那次出差途中的长谈,终于找到他的成功密码——大学毕业那年,他曾经神秘消失20多天。当时是暑假,他和小学时的同学王开疆一起商定搞个“大事情”:他们从南京步行,经九华山、黄山、武功山、庐山,步行800公里,人整个瘦了10多斤。多子女时代,放养式教育给了他们冒险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历练。

    不读书,不思考,行千里之路,充其量只是邮差。刘根生捧着一摞书上路,弹着跳着写字,知识植“根”智慧“生”。                                                                           

杂文家的“杂文+”
人类智能VS人工智能
纸媒转型忌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