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走向改革史深处 寻找新闻人足迹

——关于文摘报《旧报新读》专栏的思考

殷陆君 《 新闻战线 》(

    2018年,做好纪念改革开放40年报道是重头戏。创新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做好这一“同题”报道更需要创新。有所区别,才能各具特点;各展所长,才能相映生辉。围绕这个重大主题,文摘报《旧报新读》专栏作出了特色:策划独具慧眼,有新的视角;主题独特重大,有新的梳理;编辑有独特思考,有新的观点。

    文摘报     旧报新读     新特色

    (一)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文摘报发挥优势和特长,精选题材,细致编辑,一方面选登当年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新闻报道,另一方面专门约请作者撰写“新读”文章,彰明旧闻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对于一家文摘类报纸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也是主动服务主题宣传、提升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难得机遇。实践证明,这无疑是一次彰显温度、深度和厚度的成功策划。 

    比如,2018年6月2日该栏目以整版篇幅刊发的《四十年高考作文题型的时代变迁》就引发了强烈反响。文章列出了从1977年到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从《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树木·森林·气候》(1986年)、《乐于助人》(1997年)到《汶川地震》(2008年)、《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2017年),通过深度解读,让读者从高考作文题的变化,清晰感受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代脉动。

    自2018年2月11日以来,《旧报新读》栏目的开篇之作是《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由时任光明日报记者王晨(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采写,1978年6月18日在光明日报刊发。这是一篇40年前的“旧闻”,文摘报在重刊时,配发了解读文章《春天里的心跳,四十年不停歇》,让读者感受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等科研人员在青蒿素领域的前进旋律以及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主题与呼声。

    《旧报新读》栏目刊出的“旧闻”有涉及知识分子命运的《韩琨事件:折射知识分子命运的时代变迁》《蒋筑英:知识分子待遇改善的分水岭》;有涉及人才问题的《少年班: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人才流动的闸门是如何开启的》;有反映拨乱反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知识分子入党,告别一个时代之痛》《马寅初:党有这么大的勇气很了不起》;有涉及文艺发展的《〈乡恋〉:歌声里的改革信号》《那年的崔健,那时的“一无所有”》;有涉及社会思潮的《模特风波:美的启蒙与道德争论》《“关广梅现象”与“社资”之争》……

    (二)

    翻阅《旧报新读》栏目刊出的文章,发现其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选择、讲述和解读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需要较高的导向意识和政治宣讲艺术。如《马寅初:党有这么大的勇气很了不起》《韩琨事件:折射知识分子命运的时代变迁》《怀柔事件:还师道以尊严》等。马寅初,98岁高龄才被平反,但报道没有沉浸于他遭遇多大不公,受了多少委屈,而是突出他得知平反消息时说的,“党有这么大的勇气,很了不起”,读之令人动容。

    二是报道视角的创新。以青蒿素报道为例:记者不满足于刊发40年前的“旧闻”,做简单的“文摘”,而是在配发的解读文章中列举出我国青蒿素研究近几十年取得的成绩。这不仅加深了读者对“旧闻”的理解,让读者感受到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青蒿素研究的前进步伐和方向,更让人明白,为什么说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科研事业带来了又一个春天,为什么青蒿素研究的领头人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三是选题精准。该栏目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历程中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加以回顾、进行解读,将读者重新带回那个时代,品味当时的气息,思考未来的方向。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蒋筑英:知识分子待遇改善的分水岭》《那年的崔健》《那时的“一无所有”》等。

    四是广挖来源。文摘报虽由光明日报主办,但该栏目在选题时没有囿于光明日报及其主办的报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其他媒体刊发的优秀稿件。择稿的唯一标准是稿件质量和社会影响力,而不是“出身”。如《那年的崔健,那时的“一无所有”》《模特风波:美的启蒙与道德争论》来自人民日报;《“关广梅现象与“社资”之争》来自经济日报;《回望“潘晓讨论”》则来自北京日报。

    (三)

    40年前,中国打开国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这40年,中国在醒来、在蜕变、在飞跃。这个进程波澜壮阔、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旧报新读》栏目用今天的视角讲述改革路上有重大影响的事和人,帮助读者去回忆、去品味、去思考,不仅有新意、有特色,也有主体、有个性,颇多独到之处,为做好同题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诸多启发:

    重温,有新的感动;重现,有新的温度。重温重现,需要检视过去、视角更新。回顾改革开放历程中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将他们放在更宽广、更长远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解读,可以将读者重新带回那个时代,品味当时的气息,思考未来的方向。这一段段宝贵记录,不是为了简单留下记忆,而是为了推动今天激发明天。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当此时也,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气象、新作为。为今天继续改革开放凝聚磅礴力量,也为再次出发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昨天的改革者而歌,也是给今天的奋斗者以鼓舞。通过对过去的检视,提升自我,升华自我。

    重读,有新的思考;重看,有新的深度。重读重看,需要检视时代、挖掘更深。我们写别人,也记录自己。我们写历史,也是在写新闻史,重大报道史就是新闻史的重要部分。视角不同,年代不同,感受也不一样。报道之后的即时反响、当代反响,以及若干年后的历史回眸,会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多敬畏、珍惜,也会对新闻报道的作用感受得更加深切。回顾改革开放历程中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将其放在更宽广、更长远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解读,不仅可以将读者重新带回那个时代,品味当时的气息,也是促进读者思考未来方向的一个过程。

    新闻记录历史也瞭望时代,讲述了故事,传承了道理。为人民立心,为时代发声;为党鼓与呼,为改革呐喊;为生民立命,为改革背书;为人歌与唱,为英雄正名。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也终将被铭刻在历史里。

    重理,有新的脉络;重解,有新的厚度。重理重解,需要检视自己、琢磨更深。记者是行者,更是知者。作为行者,走向心灵深处,回首情感之波澜、心灵之激荡,感悟真诚之情、求真之道、求实之理;作为知者,将自己放在过去、今天、未来三维时间和前后左右上下六度空间检视,思考过了若干年这些报道是否能经得起更多的检视,是否依然有当初的价值判断,历史的车辙是否更加清晰深刻。思考过了若干年再做这些报道是否能做得更好,明天做类似的报道是否能有超越时空的规律把握,今天的答案是否更加深刻完善……

    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改革情景波澜壮阔,改革历程扣人心弦,改革故事令人回味,改革人物令人感叹。我们用今天的视角去讲述昨天,用更加冷静的眼光审视今天,为的是以更大的热情为全面深化改革讴歌,为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喝彩!

    读着当年的旧报文章,细品今天的文摘报新读,改革者的命运令人感叹,改革的故事更是令人心动,改革的成果更加令人珍惜。这种反思是激励前进的力量,也是激励成功的源泉,同时也是防止颠覆性错误的警笛,是防止开历史倒车的雷达。这是文摘报适应移动化、分众化、精准化传播的趋势得到的应有回报,也是愉悦表达一个时代深层清谷的回音,更是“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的回响。它启迪人们,新闻的力量在于起承转合间抵达人心,在于跌宕起伏间洗涤情感,更在于真实真切间传导真诚。

    (作者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责任编辑:陈利云

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有一双看不见的 “新闻手”
走向改革史深处 寻找新闻人足迹
从“传声筒”向“扩音器”转变
飞得更高更远的一定是“大雁”
融合报道,县级媒体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