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传统电视受众大量流失。教育电视要把准节目定位,找准受众人群,把过去通过屏幕实现的受众教育转变为通过优秀节目服务用户,急用户之所急,解用户之所需,努力扩大用户覆盖面。满足不同电视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教育电视需量身定做,用差异化的教育服务来吸引用户。
教育电视 困境 转型 升级
随着传统媒体的收缩和受众视听习惯的改变,读报、看电视、听广播逐渐被手机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报纸、电视广告断崖式下滑,有的甚至跌到零收入。全国90%以上的电视媒体生存乏术、收不抵支,行业电视台更是每况愈下。如何逆势而上,夹缝生存,是教育电视同行应当重视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当前教育电视的困境
作为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行业电视媒体,教育电视首当其冲,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和市场的挤压,发展面临着诸多困惑。
体制困境:教育电视台通常是省级教育工委、教育厅直属的处级事业单位,接受委厅党组、纪工委、机关党委的直接领导,与机关处室同管理、同要求,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又有别于机关的处室,由于工作职能的特殊性,少数人享受事业编制待遇,大部分人属于外聘的合同制员工,存在管理有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轨体制,给教育电视台工作带来不少弊端。
观念困境:多数教育电视台宗旨、职能、定位明显有偏差,重机关轻基层、重领导轻群众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些教育电视台成了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的新闻中心。
收视困境:新媒体异军突起,汹涌而来。相对于传统电视节目,新媒体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且互动性强,直观交流多,极大地分流了观众,导致电视开机率下降。据America Online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当前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和设备快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大约有37%的网民不看电视,电视成了很多家庭“必备的摆设”,失去了其实际的利用价值。其次,教育电视普遍刚刚完成高清改造,绝大多数还未上星开辟卫视频道,因此受到当地卫视频道的挤压,特别是专业性明显的教育电视,大量观众被卫视分流,严重影响其收视率。
人才困境:多年来,尽管十分重视吸收引进高校及社会上的专业人才,但由于事业单位机制不活,待遇不高,很多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难以抵挡当地卫视、社会上媒体公司的高薪诱惑,纷纷离开教育电视。尤其是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部,工作量不比一线记者、编辑少,工资却拿全台的平均工资和绩效,一些有专长的“小能人”常常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纷纷离开工作岗位。人才难留住,教育电视台无奈被一些卫视或社会媒体机构笑喻为“电视人才培训基地”。
经营困境:受市场和相关法规制约,近年来,荧幕上硬广基本绝迹,电视台只能靠打打擦边球的二类广告,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传统电视媒体财务开支受到诸多条规限制。同样一个项目,与社会上媒体公司竞争,往往被排挤,市场竞争力每况愈下。失去广告的支撑,教育电视台不得不面对资金流失、项目流产、人才出走、资源贬值等一系列问题,逆境生存成了头等大事。因此,如何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寻找出路,是教育电视台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电视台转型升级之路
1995年2月,习近平同志应邀出席福建教育电视台开播仪式,欣然留下“教育电视,大有可为”的题词。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教育宣传的期望,是办好教育传媒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吸取它的精髓,在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中独辟蹊径,逆势前行,凤凰涅槃。
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
行政化被喻为机关化、指令化。教育电视台虽然是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直属的事业单位,但它与党政机关不同,属于二类财政财补单位。既要按照媒体的政治属性要求,围绕中心,把握导向,牢牢掌握宣传主动权,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要按照企业的经营属性,依照市场规律,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契约型、市场化治理体系,打破机制体制的束缚,向改革要效率、向市场要效益。可把教育厅直属的教育电视台、《教育杂志》社、教育出版社、《教育周报》等单位进行整合,组建教育传媒集团,设立独立法人,把所属的资产置换成资本,盘活资金,按照市场规律运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专业化”向“融媒体”转变
过于专业化是国内现有40多家教育电视台的通病。教育电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媒体暴风骤雨的风浪中“破茧而出”,要把握新思维,驾驭新载体,运用新手段,加快推进专业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才能在巩固传统宣传优势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之力破解媒体融合“梗阻”。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推动专业媒体向网络空间延伸,实现从单一的电视屏幕向“两微一端两台一网”(即微信、微博、手机移动客户端、福建教育电视台、福建家教电视频道、福建教育网)拓展,形成立体经营、整体发力的态势,效果良好。
从“受众化”向“客户化”转变
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传统电视受众大量流失。教育电视要把准节目定位,找准受众人群,把过去通过屏幕实现受众教育转变为通过优秀的节目服务用户,急用户之所急,解用户之所需,努力扩大用户面。为满足不同电视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教育电视要量身定做,用差异化的教育服务来吸引用户。在这方面,我们尝到一些甜头。如利用名师在线平台,做好云端名师的在线互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根据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工作的需要,根据机关各处室的需要,设置一批个性化栏目,既服务机关、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又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造节目”向“求精品”转变
教育电视在节目安排上普遍存在“吃不饱”的现象,为了满足时段的需要,东拉西凑,把一些质量不高的娱乐节目、老旧电视电影安排上去,造成观众流失,影响收视率。教育电视,有独特的学校和学生群体,有学生家长的关注。因此,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坚持自主创新,从制造节目向打造精品转变。这两年,福建教育电视台集中全台力量,举办了两季全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活动《一“马” 当先》,该节目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首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电视节目,被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评为“宣传文化十大品牌”之一。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福建教育电视台与省教育厅合作,推出“马克思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主题征文和微演讲比赛,得到了全省大学生的热烈响应,活动共举办30场,近20万名大学生参加活动。
23年前,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电视,大有可为。”如今,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展望十九大报告中勾勒出的宏伟蓝图,我们坚信:中国教育一定能够走入世界的前列,中国人民一定会享受到世界上最优质、最科学、最先进的教育成果!到那个时候,“教育电视,大有可为”一定会是实至名归!
(作者系福建教育电视台台长)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