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队伍建设,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的一个重大课题。徐报集团形成了“五加强、五增强”工作模式:加强党管媒体,增强使命感;加强能力再造,增强紧迫感;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归属感;加强改革创新,增强获得感;加强作风建设,增强责任感。
队伍建设 党管媒体 使命感 归属感
在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致人民日报的贺信中,特别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这不仅是对人民日报的要求,也是对全国党报的希望。
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目前我国媒体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新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国际化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极为紧缺。同时,传统主流媒体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如何加强队伍建设,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的一个重大课题。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以习近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五加强、五增强”的工作模式。
加强党管媒体,增强使命感
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意识形态争锋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要打赢新闻舆论争夺战,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守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增强理论修养,挺起精神脊梁。因此,能否锻造一支坚持党性、政治坚定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是贯彻落实好党管媒体的首要条件和根本所在。
一是强化党性教育不动摇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坚持正确导向贯穿于工作各环节、全过程,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把党的领导有力体现在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之中,确保不偏向、不走调。教育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拧紧思想的“总开关”。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大调研活动,永葆底色,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坚守底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增强底气,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出的工作热情、进取意识,转化为促进集团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强化阵地管理不动摇
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把党管媒体原则切实贯彻到各媒体、全领域、各环节、全过程,不给错误思想言论、非法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报道什么、何时报道、怎么报道,都要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党的意志,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把好管理关口,抓好动态监管、长效管理,确保管理到位。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排查和应对处置,及时做好敏感时间节点的网上舆论管控工作。加强新媒体管理,坚持关口前移、严格发布流程,配备业务强手、扫除审稿盲区,加强实时监控、堵塞发稿漏洞,建立奖惩制度、实施责任管理。积极审慎地开展好舆论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是强化监督执纪不动摇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纪党规,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教育员工牢牢守住党纪、党规底线,时刻绷紧纪律规矩之弦。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市委巡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党建各项制度,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突出“一岗双责”,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重日常、抓关键,使集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结合实际,立足岗位,坚持问题导向,查找存在问题,明确整改措施,做到即知即改,立改立行。坚决摒弃唯发行量、唯点击率、唯广告论,对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加强能力再造,增强紧迫感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强不强,履行职责使命水平高不高,队伍水平和能力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加强能力再造,建设学习型报社,增强队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掌握新技术,驾驭新媒体,运用新手段,提升融合发展新本领,适应传播格局新变化。
开设“名家讲堂”,定期邀请中央媒体领导、省记协专家、知名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来讲课,拓展员工理论与实践视野;
开设“交流课堂”,通过与先进报社互派新闻采编、媒体经营、新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业务骨干挂职或跟班学习,不断提高员工业务素养;
开设“学员课堂”,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去专业培训机构学习,学习结束后,让受训的员工畅谈学习体会,介绍先进经验,使少数人所学为多数人共享;
开设“网上学堂”,利用单位局域网“网上论坛”和员工微信学习群,组织采编人员进行业务大讨论,提高员工学习的针对性;
开设“流动课堂”,跳出报社看报社,开展“进名企、进名县(区)、进名校、进名报”活动,开阔员工视野。
通过开设五种学习培训形式,培养新闻匠人,塑造融媒达人,打造经管能人,队伍业务素养显著提升。同时,积极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注重引进紧缺高端人才,改善和优化集团人才队伍结构。目前,集团有2人成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有2人被评为江苏省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有1人被评为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荣获“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中国记协理事。
实施人才培养引进战略,使一批全媒型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了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目前,集团已初步形成由三报三网、微博矩阵、微信平台、电子阅报屏、移动客户端、户外传播平台构成的政务类和生活服务类现代传播体系。集团新媒体集群拥有各类粉丝用户350万以上。“基于互联网+的徐州报业智慧政务平台”获评中国报业创新性十大平台,并获得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都市晨报荣获全国都市报30强,晨报微信荣获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30强,徐州日报荣膺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影响力十强。
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围绕这一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着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强化媒体的软实力,提升了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提炼“忠诚、敬业、创新、爱心”的团队精神,凝聚员工人心。通过谱写《报业之歌》,举办报歌比赛,提振员工精神。通过为员工过集体生日,营造“像家庭、像军队、像学校”的人文环境。通过制定《好员工标准》《好中层标准》《好领导标准》,提高员工的学习力、执行力、创造力。成立徐州市报业文联,提高报业系统文化艺术创作水平,培养壮大文化艺术队伍。成立集团工会分工会,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提高员工参与集团管理的积极性。
徐报集团多年坚持举办文化公益活动。连续14年举办读者节活动,增强与读者的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连续15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让2500多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实施“壮苗扶智”工程,设立贫困助学基金,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彭城好人”评选,倡导社会文明、邻里互助、家庭和谐;“十大孝星”评选,掀起尊老敬老热潮;“微笑大使”评选,为窗口单位树立服务为民的标杆;建设农家书屋,满足农民朋友的阅读需求;举办年文化论坛、端午文化论坛和春联大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立“徐州公益联盟”,整合徐州公益资源,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编撰出版《爱上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等书籍,为读者打开认知徐州的新窗口;组织实施“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为徐州百年文化艺术史留下珍贵记录……
举办这些公益活动,在提升队伍文化素质的同时,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使徐报集团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集团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两次成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两次获得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
加强改革创新,增强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这九个方面看似相对独立,其实相互渗透、相互关联。
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在优化体制机制。优化体制机制的路径怎么走?在“一转变”“两分离”“三改革”。
“一转变”,就是实施集团化管理,实现由“报社办报”到“集团办报”的转变。实施资源整合,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
“两分离”,就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实施转企改制,成立徐州报业传媒有限公司,统管集团对外经营,实现编采与经营“两分离”。建立现代媒体运行机制,完善集团预算管理体制,通过各种流程管理建设,真正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机制。整合报网微端资源,实施机构人员、组织架构、采编流程、平台渠道、机制体制等的战略重组。新闻生产实现“滚动采集、即时发布,统一指挥、分口把关,立体呈现、多媒传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三改革”,就是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制改革,通过多轮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换。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岗定薪,按贡献取酬,实现不同身份人员的同工同酬。规范相关福利待遇,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分配机制,不断增强员工的获得感,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增强了员工的获得感,激发了内生动力。徐报集团正按照确定的“1234”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即明确一个目标:建设现代文化传媒集团;把握两个重心:当好新闻舆论主力军,争做文化产业领头羊;发展三大产业:继续做强传媒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多元产业;实施四项工程:媒体融合推进工程、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员工能力再造工程、发展成果共享工程。到“十三五”末,将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媒体传播力、区域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型主流媒体。
加强作风建设,增强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化“走转改”活动,强化“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理念,引导编采人员深入基层,多方面看变化,多维度想问题。围绕舆论引导、新闻传播和服务社会,培育锤炼人才队伍,促进采编人员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感知火热实践,总结新鲜经验,思考紧迫课题,反映热切呼声。
将“三解三促”联系点、挂钩扶贫村、街道社区作为实习培训基地,定期组织记者编辑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选派记者编辑到社区挂职,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生产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其中,《舞出乡村新风采》《拆除村民心里的“大坝”》《“村民议事”议出新活力》《乡村微课堂 干部当学生》等10余篇精品稿件在人民日报重点版面和著名专栏刊发。有3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1件作品获一等奖),5件作品获得江苏新闻奖。
(作者单位:徐州报业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