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两会报道看时政新闻生产的技术趋向

常 江 田 浩 《 新闻战线 》(

    技术创新不但可以对传统新闻内容进行优化和提升、对传统新闻渠道进行深耕和拓展,更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新闻产品形态、开拓新的新闻分发路径。今年两会报道的技术创新特色可以归结为三方面:融合新闻生产全面精细化、智能化新闻生产日趋成熟化、短视频新闻生产实现常态化。

    时政新闻     融合新闻     智能化新闻     短视频新闻

    随着前沿传播科技的发展和新闻生产智能化趋势的深化,由技术驱动的新闻采集和报道手段在新闻业的日常生产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国两会历来是各大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运用尖端技术手段的首要“战场”。通过对两会新闻报道实践的观察,我们可以窥见未来一段时间技术驱动新闻生产的大致趋势。例如,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首次设立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一些媒体则开始将直播、短视频等新传播形态运用于会议报道,“自拍神器”在两会现场大放异彩,众多“虚拟记者”令人目不暇接,这些都引领了接下来两年全国主流媒体技术创新的基本趋势。再如2016年,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推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小明AI两会”产品,率先进行全智能化的时政新闻生产,也是这一年,机器人写作和虚拟现实拍摄以两会报道为契机,开始了在行业内的全方位“试水”,人工智能开始全面介入主流媒体机构的生产实践。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拉开了2018年度两会“新闻大战”的帷幕。与前几年一样,技术创新再次成为两会新闻报道的亮点和关键词。总体而言,今年两会报道的技术创新特色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融合新闻生产全面精细化、智能化新闻生产日趋成熟化、短视频新闻生产常态化。本文通过枚举和分析典型案例,逐一分析上述技术创新特色,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我国主流媒体新闻生产技术革新的趋势。

    融合新闻生产全面精细化

    融媒体报道(convergent reporting)意指将文字报道、图片展示、音视频采集制作、虚拟形象生成等手段综合运用,以使新闻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实现有效传播,并触达使用不同信息接收终端用户的报道方式。从2018年两会来看,融媒体报道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报道模式,无论在理念还是实践层面,均有了高度的规范性和自觉性。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社等中央新闻机构以及山东、陕西、江苏、广东等省级广播电视台均在北京设立融媒体中心或两会报道“中央厨房”,对两会新闻进行系统性的融合报道。

    在具体的操作中,中央级媒体仍然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人民网联合56家党媒客户端,设立《两会进行时》栏目,包含两会核心议程直播、记者现场连线、高端访谈、权威解读、微纪录片、创意视频等内容,通过一次采集、多次制作、分渠道传播的模式,实现对两会信息的全景化直播。这种多平台共建共营的融合报道机制,可以在确保报道时效性和内容丰富性的前提下,有力维护中央声音的权威性,避免多元化解读情况的出现,极大提高了自上而下的传播效率。光明网则继续使用2017年两会时已运作成熟的“钢铁侠”平台,该平台集信息采集、发布于一体,可以通过一次收集活动完成视频、VR、全景图像的录制活动,运作顺畅,广受瞩目。中央电视台的@央视新闻微博账号将短视频和直播技术与社交媒体的信息分发特色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受众两个群体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央视新闻对第四次人大代表见面会进行直播,总计获得了152万次浏览、14000余条点赞;对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进行直播,获得224万浏览、9000余条点赞。

    在地方媒体方面,广东电视台的融媒体报道实践引人关注,通过广播、电视、官方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同时发布差异化两会信息,既做到了信息及时、权威分发,也充分尊重了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规律。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平台则覆盖旗下15报、6端、4刊、13网,同时以文字、视频、图片、音频、H5、VR等多种形式呈现报道内容,实现对两会新闻的全媒体、无缝隙、不间断播报。

    此外,二维码、H5、线上互动、动漫视频、虚拟形象等传播手段也已完全融入新闻编辑工作,从而使两会新闻产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例如,人民网推出H5作品《2018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电子书》,观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交互页面观看;为了方便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欣赏,还配备了人工朗读和字体缩放等功能。长城网在两会期间制作的H5作品《幸福跳起来!过去五年,这些大事办成了》上线3小时就收获了100万的阅读量。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其推出的《机器人“闪电侠”的大数据时间》栏目中,以动漫形式播报两会新闻,并综合运用H5、VR等辅助形式,令两会播报更加鲜活生动。

    从具体的传播手段上看,“社交媒体+直播(或短视频)”业已成为一种成熟且传播力极强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新闻报道活动可以统筹场内场外两个语境,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和直播的在场感,最大限度拉近新闻现场与受众间的时空距离,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仍然是融媒体报道最重要的认知出口,新闻生产的社交化已拥有牢固的实践基础。

    智能化新闻生产日趋成熟化

    人工智能(AI)对传统新闻生产的“介入”和“改造”在近年来颇受关注,不但在欧美国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也对新闻业的外部边界和内部结构进行着持续的再定义。①在中国,智能化新闻生产方兴未艾,而2018年两会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这一领域前沿实践的窗口。

    机器人生产内容(MGC)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与阿里巴巴共同研发的MGC平台“媒体大脑”正式启用,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一智能化平台在表现出超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有效解决了以人工方式进行信息检索和编排时效率低下的问题。从机制上看,“媒体大脑”的新闻生产过程是:首先通过无人机上携带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获取视频信息;然后经图像识别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再依托大数据将所分析的内容与已有数据进行关联,对语义进行检索和重排,最终生成新闻产品。四川日报的“川报观察”新闻客户端也在2018年两会期间通过百度AI开放平台以及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出了“两会代表委员新闻档案”栏目。该栏目交互设计理念新颖,用户只需输入代表姓名,即可了解其近年来的重要言论和报道。

    大数据成为政策解读和舆情分析的利器

    两会期间,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团队使用AI智能机器人“闪电侠”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梳理,并据此持续发布基于深度数据挖掘的新闻报道。“闪电侠”对比近5年来的历史数据发现,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一直以“发展”为首,今年提及次数为142次;排名第二的“改革”,提及97次,是近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最多的一次;“创新”提及55次,排名从去年的第六上升到第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者中有一半是30~39岁的80后。这些数字“从侧面反映了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给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带来强烈信心”。②再如,今日头条于3月6日晚间发布的当天两会阅读大数据显示,全社会对两会相关内容保持高度关注,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中,关注的侧重点出现了差异:90后网民更关注有关收入的话题,80后网民更关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的相关内容,70后网民普遍心系教育,60后网民则对医疗方面更为留心。③

    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运用初具规模

    AR的传播效果是强大而显著的。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发布“AR看两会”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原生AR技术报道两会。此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也在两会期间与腾讯合作,每天推送一条“AR科技看两会”热点内容,用户只要打开手机QQ,用AR扫描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的两会报道热点图,即可体验两会最新动态。

    短视频新闻生产实现常态化

    年初,中国青年报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内容有趣、可用于消磨时间以及提供特定知识是短视频吸引大批用户的主要原因。④国外短视频新闻生产平台的先驱NowThis将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情境的视频新闻按时长区分为15~30秒和60~120秒两类,前者主要适用于娱乐等软性题材,而后者则更适合带有专题性质的时政话题。⑤从2018年两会视频报道的情况来看,这两种长度的视频均得到了充分运用。

    3月3日~14日,@央视新闻共发布关于两会的微博254条,其中短视频新闻128条,占总量的一半以上。人民网将备受关注的《两会调查》《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等栏目进行视觉化加工,并同步推出《我是代表委员》《两会三分钟》《两会同期声》《两会全媒派》《两会读党报》《Rap动画唱两会》等多档视频节目,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人民网强国论坛也在两会期间将“我为政府工作报告献一策”网友建言征集活动视觉化,鼓励网友将自己的建言以短视频方式呈现并上传,极大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就连流行的短视频网站“火山小视频”也在两会期间上线“美丽新农村”专区,鼓励农村观众通过短视频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农村生活的变化。在该线上专区里,有的网友分享种植技术,有的网友分享农村改造进程,从趣味性和人情味的角度有效参与了两会专题新闻生产。

    时政新闻生产的技术趋向

    在时政新闻报道领域,前沿技术已经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各类新闻产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态上,都更加符合社交化情境下的主流信息需求。以2018年两会报道实践为切入口,我们得以管窥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生产的主要技术趋向。

    时政报道的主体媒介架构全面完成了新媒体化

    媒介融合经技术融合、平台融合、符号融合等发展阶段后,业已全面进入了文化融合的阶段。不同媒介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均以交互设计和社交情境为主要的生产导向,从而生成了一种高度一体化的时政新闻生态。这与国家在过去20年间精心布局主流新媒体传播矩阵、积极鼓励主流媒体采用新技术、不断探索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产品形态创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新媒体环境下官方和主流声音迅速触达民众建立起了高效而稳健的管道。因此,以电视信号为主要媒介覆盖国民的时政信息网正在成为历史,新的“上情下达”将以更加纯粹的互联网思维被完成。

    主流媒体和BAT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在生产和分发技术领域的合作走向全面深化

    从今年的两会报道实践来看,互联网公司以“技术参股”的方式介入主流新闻生产机制,取得了相当卓著的成果。在我国更加强有力的社会资源调配系统的支持下,前沿科技和新闻生产实践的结合或许能够以比西方国家更加顺畅的方式完成,前沿技术也借此渠道间接成为高效社会治理的“服务供应商”,一种高度整合的总体性信息管理架构已经有了大致的规模并正在发挥日趋显著的作用。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碎片化视觉信息形态和以AR、VR为代表的浸入式视觉信息形态正成为主流新闻产品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尽管这将不可避免带来新闻内容感官化的问题,甚至对新闻的真实性法则构成挑战,但在“图形转向”已经成为人类信息生产和消费行为不可逆转趋势的前提下,即使是最为严肃的时政新闻,也将不可避免通过采纳新锐的视听传播形态的方式以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这既是主流媒体的一种务实的生产策略,也必然需要新闻理论界及时展开价值乃至伦理层面的深入讨论,以确保新闻仍然是新闻,而主流也始终是主流。

    (作者常江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浩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Matt Carlson, The robot reporter: automated journalism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labor, compositional forms, and journalistic 

    authority. Digital Journalism, 2015, 3 (3).

    ②《大数据看两会高频词:“发展”稳居第一,“改革”紧随其后》,

    http://news.ifeng.com/a/20180312/56671858_0.shtml。 

    ③《90后更关注收入,70后更关注教育》,

    http://www.cneo.com.cn/article-58334-1.html。 

    ④《短视频已成“新潮流”?近半受访者每天看半小时以上》,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315/c40606-29868369.html。 

    ⑤常江、王晓培:《移动互联网生态下的视频新闻编排革新》,《编辑之友》2017年第9期。

报道技术与手段的再升级
从两会报道看时政新闻生产的技术趋向
智媒时代媒体的叙事创新与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