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媒体所办的新媒体是保持自身原本的底色,还是“另立门户,重起炉灶”?“一次采集”的新闻素材能否满足制作不同新闻产品的需要?新闻产品能否满足受众细分市场的需求?技术驱动之路怎样才能经济高效、可持续地走下去?如何解决人的融合这一基础问题?近期,我们调研了一些国内媒体,试图发现哪些问题正困扰融合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 思路 产品 技术 人才
有人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这个过程称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光荣一跃”。这一跃非常重要,是传统媒体实现华丽转身的关键一环;这一跃危机重重,体制机制变革、利益干扰破除、生产关系重构,每一步都需要智慧和勇气。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国内各家媒体普遍遇到了发展瓶颈,也积累了一些个体性的经验。近期,我们调研了一些国内媒体,试图发现哪些问题正困扰着它们的发展。
一问思路:是继承还是颠覆?
传统媒体所办的新媒体,是继承传统媒体自身的特质,保持原本的底色,还是“另立门户,重起炉灶”,这是在调研国内各家媒体融合发展情况时遇到的普遍问题。有的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基本上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翻版,单纯把纸上的内容搬到网上;有的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特质,在新闻生产和新闻风格上与母媒体基本一致,在新媒体端延续了其影响力和公信力;有的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则是彻底的“改头换面”,在新媒体端已经找不到母媒体的影子,自身定位和目标受众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变身”。在这个问题上,业界大多数人认为目前最好的实践是第二种形态,它既避免了第一种形态必然带来的低效能和“虚假繁荣”,又避免了第三种形态对于传统的完全颠覆,是在当前制度设计下相对稳妥又具备想象空间的最优道路。
二问产品:是悖论还是必然?
在调研中,上海报业集团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媒体融合发展之前,往往一个新闻发布会会有集团旗下的许多记者参加,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新闻产品也存在同质化的倾向,同一新闻内容多人多次采集,受众也会感到疲劳。“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形态”的融合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情况,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人少了,但是随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一次采集的效率如何?达到“全媒型记者”要求是否容易?新闻素材采集回来是否能满足制作不同新闻产品的需要?新闻产品是否能满足受众细分市场的需求?
在新闻现场,一个记者既要准确记录文字,又要拍摄照片,同时采集声音、视频,确实难度很大,可能会造成新闻信息的缺失,哪种形式都没有做好。即使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毕竟大多数记者没经历过“全媒型记者”的锤炼,同时摄影、摄像对记者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获得高质量的素材也属不易。一些媒体的高层管理者更在乎后面两个问题的回答,资源整合后,一次采集、单一来源的素材回来提供给报、网、端、微,不太可能满足各个层面的需要,在不可能兼顾的情况下,谁的优先级应该更高。另外,随着受众对新闻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新闻市场的细分程度加深,无论对文字、图片还是音视频,受众更加挑剔,一次采集形成的多种产品的专业化程度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来检验。
三问技术:是烧钱还是量力?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财大气粗”的媒体集团对技术融合都是“一掷千金”,但目前看技术的投入产生的效益离收回成本还需要一段时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几年前就开始建设数据仓库,储存的用户信息超过3000万。媒立方—融合智能传播服务平台开始运作,衍生的舆情监测、事件分析、指数评价等多种功能也在逐步磨合,但必须承认,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技术直接“变现”的难度依然不小。北京日报的“长安街知事”已经形成品牌,但是他们的技术人员却很少,没有进行大手笔的投入,制作H5和视频都需要外包。很多省级以下媒体更是“有心无力”,无法承受产品研发、设计人员的高年薪,玩技术“烧钱”也成了制约产品呈现形式多元化的高门槛。技术引领媒体变革似乎是这个时代的潮流,但这条技术驱动之路怎么经济高效、可持续性地走下去还有待研究。
四问人员:是挑战还是机会?
许多媒体老总说,人的融合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但就是这样一个核心和基础的问题却困扰着大多数媒体。
一是各类人才资源的管理与融合问题。制作新媒体产品不再是过去一个记者的单兵作战,而是需要团队的协同配合,有内容生产的记者,有稿件加工的编辑,有视觉呈现的美编,有后台支撑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在传统媒体中往往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还存在着人员身份、待遇方面的差异,现在要融合在一起,困难可想而知。谁指挥?谁协调?谁考核?这些涉及每个参与者利益的问题都是变革性的,“一视同仁、同工同酬、同等待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二是媒体人自身角色的融合问题。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媒体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在媒体融合要求越来越高但人手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原来传统媒体人的定位和自身角色的融合愈发重要。每个人既要承担传统媒体的工作任务,又要完成新媒体平台上的稿件“采编发”。既要保持传统媒体原本的特色,又要兼顾新媒体传播特点,符合新媒体受众习惯。这个过程不仅工作量要增加,角色的切换和个人的内在融合更是新的挑战。激发编辑记者的潜力,通过培训提升个体融合发展能力已成为多数媒体的共识。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责任编辑:晓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