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如何变身

● 雷 声 《 新闻战线 》(

    摘要:在表达方式、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今天,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对新闻本质的诠释与追求,优秀的新闻内容、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仍然是王道。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摄影记者     全民摄影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摄影记者既要面对报、网、端、微高度融合带来的职业规则和标准的改变,还要面对全民摄影与多元表达的自媒体时代的挑战。不少人发问,现在还需要摄影记者吗?融媒体条件下,摄影记者如何扬长避短、认清形势、积极应对?

    全民性与专业性:全民摄影时代来临,优秀照片资源依然稀缺

    没有图片和视频的新闻,至少是不完整的。那么,由谁来完成这些视频和图片的巨量生产呢?是普通手机用户吗?

    是,也不是!

    的确,现在仅中国就有数亿手机用户,他们每天都在拍摄、编发照片,表面上看,影像信息丰富庞杂,似乎可以满足各种需求,但仔细筛选会发现,真正能用的照片并不多,影像洪流中裹挟着的大多是影像垃圾。当然凡事无绝对,很多突发新闻,摄影记者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媒体只能采用来自现场群众手机或相机拍摄的照片,但这些仅限于一般记录,往往不能保证新闻照片质量,很多时候,这些图片只能起到线索和提示作用。事实证明,当突发新闻发生时,真正有影响力、让人过目不忘的新闻照片大都是闻讯赶到的专业摄影记者拍摄的。汶川地震时,被亿万网友誉为“最柔情的微笑”照片《您是谁?》就是笔者震后赶到拍摄的。

    人人都会拍照片,并不等于人人都能拍好照片。多年来,人民日报夜班编辑最为感慨的就是“找照片太困难了!”人民日报是从全国范围内选稿,图库里面缺的不是照片,而是缺乏表现准确、专业性强的好照片。可见,在全民摄影时代,优秀的照片依然是稀缺资源。

    全民摄影时代,对专业摄影记者定会造成冲击。但应该看到,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挑战,更是机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更多的摄影人在同一平台竞技,摄影记者方能显出英雄本色,只有拍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的摄影图片,专业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时代精神与专业精神:时代呼唤影像经典,专业精神不可替代

    优秀照片的稀缺,首先源于优秀摄影记者的稀缺。培养出一名优秀摄影记者并不容易。过去常有人打趣说,优秀摄影记者都是用胶卷烧出来的!高超的摄影技术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甚至多次失败教训的磨砺。

    与普通摄影人相比,摄影记者具备以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胸怀大局的政治眼光。摄影记者天天跑在新闻前沿,长期站在时代的摄影梯上,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能近距离感知时代发展的方向与脉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熟悉党的舆论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党报版面特性,了解新闻图片的专业要求,拍什么、不拍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如何发、在哪里发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针对性强。

    精专深透的新闻敏感。他们熟知新闻事件发展规律,有较强的新闻预知、新闻价值判断和瞬间抓取能力,他们善于寻找发现有形象价值的题材与画面,具有时刻保持对周围人物环境的警觉,随时准备捕捉那些正在或可能发生的瞬间。他们熟悉报纸网络、“两微一端”编采传播风格,了解编辑意向,知悉读者需求。他们专业素质高,装备精良,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强,能熟练地将新闻要素与镜头语言相结合,作出更准确、充分、有效的形象表达和传播。

    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新闻摄影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出于对摄影事业的热爱,更出于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摄影记者大都具有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流汗的奉献精神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是一支有灵魂、有血性、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益求精的倔劲犟劲,有时为拍摄一个画面,他们可以忍饥挨饿、彻夜坚守;为拍摄好一个题材,他们可以坚持几天、几月甚至几年。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冰天雪地,不管是大型活动还是赛事会议,总能看到他们扛着沉重的器材,奔走转场、汗流浃背的身影,风餐露宿、毫无怨言。目的只有一个,拍好新闻照片,让报纸更好看,受众更满意!

    媒介融合与价值重构:补齐短板重塑变身,方能肩负时代重任

    对“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摄影记者”的存疑,至少反映了一点,就是觉得摄影记者的活大家都能干了!反过来,也说明一部分摄影记者自身不够努力,作品水平不高,专业精神、创新意识不强,跟普通人拍的没啥区别。媒体平台、传播技术,受众需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家感觉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太单一了,许多新技术不会用了,工作起来费劲吃力了……摄影记者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迅速补齐新技术应用这块短板。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全面创新摄影理念、内容、形式、手段,运用现代传播技术,融合创新表达。

    动静结合。摄影记者过去以静态的图片摄影为主,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井喷式发展,视频采编不仅成为新闻报道形态的标配,也正在成为摄影记者的职业技能标配。拍摄、编辑、制作视频是新时代摄影记者必须要掌握的新技能。

    单团协同。在一些大型采访活动中,单个摄影记者只能站在事先指定的固定机位拍摄,他提供的画面再完美,也只能是单角度的、局部视野的。如果是团队协同,多处布点,其效果一定是立体的、全面的,能给受众带来角度新、画面新、体验新的全新感觉。在今年的沙场阅兵现场,央视除移动拍摄机位(直升机、车载机位)外,固定机位就有一百多处,新华社也有数十处,团体作战的传播效果、优越性可想而知!流行的短视频产品,追求的是短、新、精、快,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这就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提高传播速度与效果。

    空地一体。近年来,无人航拍飞行器的出现为新闻摄影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为摄影记者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感受、全新的视野,舞台更高端了、天地更广阔了,尽快掌握使用航拍飞行器是摄影记者的当务之急!还有近年逐渐兴起的延时摄影、全景摄影、水下摄影等,摄影记者都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报网融合。过去摄影记者只需与版面编辑策划沟通对接,现在除了报纸,还要适应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于新媒体多元化的产品需求,任务更重了,对摄影记者的要求也更高了。

    轻装上阵。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记者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携带的器材也越来越重,摄影、摄像器材一大堆,还有航拍器、摄影梯、三角架、无线传输设备等等,已经超过人的负重极限,在执行采访任务时,可根据任务需求,最大限度地避繁就简,轻装上阵。在“9·3”抗战阅兵和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报道中,笔者既要拍摄图片,还要为新闻客户端完成录制全景视频、现场图片直播任务,携带了过多的摄影器材,乘车、安检、爬楼转场极不方便,消耗了大量时间和体力。

    内容为王与工匠精神:新技术一日千里,坚守内容仍是王道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摄影的真实性、瞬间生动性、形象独特性决定了好的新闻照片必然是在堆积如山、浩如烟海的照片中经过大浪淘沙之后被沉淀、被记忆、被精选出来的少数有思想分量、有情感温度、有时代气息的影像经典,它们已与历史对接,就像海潮退后的黑色巨礁,永远屹立在时代记忆的影像长河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每一次奇迹创造、每一步发展变迁都需要有专业摄影人来见证、记录,摄影需要工匠精神,时代需要经典见证!

    在表达方式、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今天,优秀的新闻内容、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仍然是王道。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对新闻本质的诠释与追求。

    (作者系人民日报总编室摄影组副组长)

    责任编辑:冷  梅

栾川会议告诉你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三变”
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如何变身
借力发力,重大主题报道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