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美丽新疆”的话语建构分析

● 罗 彬 《 新闻战线 》(

    摘要:“美丽新疆”的话语建构和传播对新疆的社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媒体所建构的“美丽新疆”更多的是自然景观、民族风俗、音乐歌舞等物质生活表层,对各族人民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本质意义输出不足。

    关键词:“美丽新疆”     话语建构    主流媒体

    “美丽新疆”是新疆主流媒体在传播和建构新疆形象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这既契合了“一带一路”这一时代发展的节奏,又使人们对抽象的新疆有了更加具体的、感性化的认识。

    “美丽新疆”的话语建构

    话语是语言的实践形式,福柯将话语定义为“话语是有系统组织起来的、反映某一社会集团的意义和价值观的言语……这些社会集团限定、描述、并控制关于它自身什么是可以说的,什么是不可以说的,不管是边缘的还是中心的”①。任何话语的建构都受到社会政治、文化、权力等影响,同时对社会也有构建作用。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是篇章、弥散的实践和社会实践。任何‘话语事件’都可以被同时看作一个文本,一个话语实践的实例,一个社会实践的实例”。②

    “美丽新疆”这一话语最早出现在1999年第38期《瞭望新闻周刊》中刊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坚持民族团结,共建美丽新疆》一文,此后,“美丽新疆”这一话语开始频频出现在疆内各大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及学术研究中,同时以“美丽新疆”命名的各种艺术活动,如“美丽新疆”摄影大赛、“美丽新疆”有奖征文、“美丽新疆”大型民族音乐会等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美丽新疆”作为新疆形象的代名词通过大众传播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美丽新疆”是新疆主流媒体基于政治视角通过新闻宣传报道所建构的话语,是政府和媒体对新疆的命名。通过样本分析可见,新疆主流媒体关于“美丽新疆”的报道样式主要有: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介绍,特别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及民俗民情;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报道一般会采用相关会议颁布的条例;人物报道多采用典型人物报道的基调,并将其上升为“新疆精神”。

    “美丽新疆”所传达的意蕴更多的是指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厚重的自然资源、淳朴多元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采写视角流于事实表象,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提起新疆,人们脑海中仍然是雪山沙漠、蓝天绿草、歌舞瓜果、骆驼毡房。而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新疆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涉足不深,新疆真正的美丽之处并没有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

    话语的传播过程也是意义选择的过程,媒体在建构“美丽新疆”这一话语时,应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③为基本内涵,突出“美丽新疆”的建设主体——各族儿女在新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崭新风貌以及多元、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加大“价值议程”的输出,使“美丽新疆”的意蕴不再是单一的、扁平的,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美丽新疆”文本分析

    按照费尔克拉夫的理论,话语的建构离不开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新疆主流媒体是“美丽新疆”文本的内容生产者和“把关人”,也是新疆区域传播策略付诸实践的组织机构,文本的生产多是依据自治区宣传部关于新疆形象宣传的总体要求来展开的,常常是通过一些具体专栏来进行的,比如新疆日报网的《建设美好新疆我能行》《美丽新疆进行时》,新疆日报的《图说新疆》《美好新疆》等,议题的选择基本是旖旎的自然风光、急需保护的生态文明及历史厚重的少数民族民情风俗等。

    “美丽新疆”的话语消费也就是受众对新疆形象的认知,新疆形象传播活动的受众是多元的,有疆内的、内地的,还有中亚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受众对新疆的认知的相同之处是自然风光的美丽,把“美丽新疆”基本等同于新疆美丽自然风景的代名词,不同之处在于内地受众对“美丽新疆”的建设主体——新疆人的认知大多仅限于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身上,对“美丽新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对文化、精神内核等的消费还有待加强,而这些恰恰是“美丽新疆”的精髓所在。通过分析,受众对“美丽新疆”的消费和认知基本与文本的议题选择和分布接近。

    新疆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元、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为人类文化的传播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文化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软实力,也是最为核心、能够真正展现美丽之所在。“美丽新疆”的话语建构,应更多地选择和展现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之魅力,让受众在认知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接纳和认可新疆多元文化,这才是构建“美丽新疆”话语的核心所在。

    “美丽新疆”话语构建的社会实践

    任何语言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语境,“美丽新疆”这一话语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随之而变化。“美丽新疆”话语产生初期,仅意指美丽的自然风光。随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由当初的文化表象开始向文化内核迈进。

    “美丽新疆”这一话语是政府和媒体对新疆形象的命名,文本大多基于政治视角来宣传新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传播效果,也容易导致受众对报道的内容产生质疑甚至误读,引起逆反心理甚至抵制情绪。因此,我们在“美丽新疆”的话语建构中,应适当适度弱化宣传味,强化传播观,要与受众“沟通”和“对话”,要从“他者”的角度,以理性的态度来传播所熟悉的对象,将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让受众自己感受新疆的变化、感受新疆的美丽。新疆形象的建构要从纯粹的“向世界宣传新疆”转化为“向世界传播新疆”。 

    “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新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备受世界瞩目,同时,新疆近些年的发展及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新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提高,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对“美丽新疆”的传播整体上还是主流媒体占主导的模式,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建构新疆形象,传播“美丽新疆” 时,应准确定位“美丽新疆”,同时要契合新疆的区情,力求真实、客观、全面,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受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新疆的美,认同新疆的美。

    “美丽新疆”的话语建构和传播对新疆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而新疆主流媒体是“美丽新疆”话语建构和传播的主体。当下,基于政治属性及传播视阈的局限,主流媒体在“美丽新疆”话语建构和传播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特别是新疆以外受众对新疆认知的不完整,对新疆的形象建构乃至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主流媒体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新传播理念,调整传播策略,把真实、美丽的新疆立体、全面地传播出去,使新疆的形象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XXW003

    (作者系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冷  梅

    注释:

    ①转引自黄敏:《新闻作为话语——新闻报道话语分析的一个实例》,《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

    ②胡雯:《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观述评》,《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③王晓江:《提高新疆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中国报业》2013年第10期。

用国际语言和中国范式讲好中国故事
文字的力量
“美丽新疆”的话语建构分析
媒体融合呼唤创新型档案管理人才
媒体融合中的视觉图形传播
地方民间艺术的媒体呈现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