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助力国家战略中提升影响力

——以蚌埠日报“丝路追梦”全媒体采访活动为例

● 孙恭智 张建平 李 杨 《 新闻战线 》(

    地市党报立足自身平台,通过媒体融合创新,向公众积极传递“丝路精神”,推动地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西安出发,历时35天、行程1万余公里,沿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至霍尔果斯市折回,在洛阳结束。一路穿戈壁、翻雪山、过沙漠。当采访车驶上回家的路,已满载丝路壮美的风光、厚重的历史、丝路经济带的勃勃脉动、文明城市的创建经验及沿途地市报社同仁的友谊。

    这是2015年8、9月间,由蚌埠日报社策划实施的“丝路追梦”全媒体采访活动。如今,虽然时间过去了两年,但活动在当地仍然被经常提起,影响还在持续中。这充分说明,地市党报立足自身平台,通过媒体融合创新,积极向公众传递“丝路精神”,推动各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在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推进区域合作,地市党报责无旁贷

    在区域合作推进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估量,不仅是区域合作的宣传者、传播者,更应该是实施参与者、活动组织者、服务提供者。地市党报通过积极策划,主动跟踪国家战略,挖掘整合相关信息,可以在推动区域合作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提高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主动出击,发掘机遇

    在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练好内功,做好本地新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是死盯本地、固守当下,也是不可取的。地市党报理应主动呼应国家战略,积极“走出去”,发挥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蚌埠日报“丝路追梦”全媒体采访活动通过走进西部,加强对各地市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的沟通了解,通过加强对各地市之间产业互补性、政策对接和文化交流的连续报道,为各地市加强合作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鉴,也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探访历史遗迹,发掘丝路文化,在“一带一路”经济坐标系中找到蚌埠的定位,寻找城市共同发展的合作机遇;学习借鉴沿途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联络沿途地市党报、交流媒体融合发展经验,是“丝路追梦”采访的三大主题。一路奔波、一路寻觅,把沿途的观感和学习心得,即时发回后方,在蚌埠日报、蚌埠新闻网、蚌埠日报微信、微博和“掌握蚌埠”客户端上发布。参与采访的同志在欣赏、欣慰、感叹、感动之后,是深深的思考:“一带一路”是新世纪的中国梦,并且已由概念进化为实际的商贸活动,覆盖欧亚大陆44亿人口,其中商机无限,包括非丝路节点城市在内的任何城市都不在局外,也不能等闲视之。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圈,可能就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搭建平台,寻求合作

    本着“相互尊重,开放公平,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精诚协作”的原则,建立各媒体互动平台,采取点对点、点对面的形式,充分利用地市党报间合作平台,传播“丝路精神”,开展城市之间的宣传活动,有效提升各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建立与丝路沿线各家媒体的互动合作平台,是蚌埠日报这次采访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丝路追梦”采访组与沿途17家地市报进行了交流,与多家报社达成互相借力、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的合作意向。在广交朋友、收获友谊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兄弟报社的优良作风、办报理念、媒体策略等,非常值得学习借鉴。采访结束后的一年多来,有多家报社派人前来蚌埠,就如何办好党报,进一步发挥地方主流媒体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作用等议题,做进一步交流。

    扩大影响,锻炼队伍

    在以媒体融合为标志的全媒体实践中,新闻工作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在实战中进一步提高编辑记者的能力素质。在采访活动实施过程中,蚌埠日报社老、中、青三代记者充分参与,发挥各自优势特长,起到了“传、帮、带”的良好效果。此次“丝路追梦”采访活动,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全媒体手段运用充分,向后方及时传递稿件要求高,在采访报道、新闻写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记录了全媒体采访对记者队伍的要求、设备配置、使用方面的大量现实问题,为下一步人才队伍建设打下了基础。

    助力国家战略,地市党报大有可为

    更主动,在服务中心大局中体现自身地位

    当前媒体呈现的交互性、多元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决定了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当地党委、政府的阶段性中心工作,在推进和落实的过程中,主流媒体都必须营造声势、引导舆论、发挥重要作用。地市党报通过系列报道,加强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对政策的权威解读,能够对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加以引导,引领社会舆论走向。

    有为方能更有位。机关报的地位赋予地市党报在当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专业化优势与品牌优势使其发挥着其他媒体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作为关键信息源的主流媒体,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全面引导网络信息的舆论导向,保障信息的有序传播和健康发展,起到推动政策落地实施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城市重新审视和界定自身功能和发展目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往城市定位所依托的要素体系和产业体系,在新的开放战略格局下呈现出崭新态势。因此,城市需要结合国家开放战略的要求,实现城市定位的及时调整和升级。这也是蚌埠日报“丝路追梦”全媒体采访活动受到市委高度重视的原因。采访活动中,采访组围绕文明创建、外向型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等重要课题,紧密结合蚌埠实际,有针对性地报道,以记者观察等形式,为蚌埠市委、市政府决策和工作推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更敏锐,在加强选题策划中提升媒体品质

    报道的策划、运作和新闻呈现,反映了一家媒体处理新闻信息资源的眼界和能力,是一家媒体开发新闻产品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报道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家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和新闻责任担当,也反映了一家媒体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底蕴。地市党报重不重视策划,有没有选题策划的能力,能不能策划出具有个性并打得响的选题,不仅事关媒体的品质,甚至关系到媒体的长远发展。

    作为当前我国时政要闻的热点之一,“一带一路”吸引了公众的目光。蚌埠日报虽然只是一家地方党报,却坚决地抓住了这一选题,积极策划实施了这次大型采访活动。在采访主题的确定上,既放眼全国,又立足当地,最终确定了“文明创建”“经济发展”“文化溯源”这三个主要选题,在采写过程中有的放矢。通过《宝鸡何以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不畏浮云遮望眼》《产业集聚,激活文化发展一池春水》等稿件,在宣传国家战略的同时,积极寻找各地与蚌埠的联系点,理性分析存在差异,增强稿件深度和可读性,提升了报纸的品质。

    更务实,在推进媒体融合中拓展经营空间

    当前,新兴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传播格局,传统媒体面临史无前例的转型变局。如何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在变革中求发展,成为传统媒体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蚌埠日报对“一带一路”进行报道,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纸媒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沿途报道由编辑部统一加工,在报社所属的纸媒、新闻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统筹发布,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既注重了新闻时效,又保证了报道深度,激发了大众的讨论热情。

    移动互联时代,大众信息需求空前强烈,媒体传播空间大大拓展,舆论引导的针对性互动性显著增强,对主流媒体形成空前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国上下讨论热词的时候,蚌埠日报社这一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发挥了全媒体平台的优势,以优质的新闻报道,为蚌埠本地受众提供了充满“蚌埠元素”的“丝路新闻”,在当地引起了持续反响,也吸引了广告客户的关注,成为当年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广告经营活动中的亮点和重要增量。

    (作者孙恭智系蚌埠日报社总编辑,张建平系该报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李杨系该报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

区域城市间新闻互动机制的再构建
在助力国家战略中提升影响力
把好新闻业务的“底线”
融媒体框架下的舆论引导和传播力建设
中央厨房如何“烹制”广场主题活动
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到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