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选好题材 讲好故事

——《南怀瑾的商业智慧》写作感悟

● 林宏伟 《 新闻战线 》(

    摘要: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根据媒体和读者的需要,坚持求新务实的写作原则,选好视角、用好材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引起强烈共鸣。

    关键词:题材选择     主题创新     细节运用

    很多人都知道,南怀瑾先生是一个国学大师,文化名人。其实,南怀瑾的一生,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也有卓越的建树。他曾积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成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他倡导修建的金温铁路,是我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他的这些业绩修为,因为种种原因而隐藏在他巨大的文化成就中,鲜为人所关注。

    作为财经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南怀瑾先生的温州小老乡,从2014年开始,我以南怀瑾先生倡导修建金温铁路的事实为例,陆续发表介绍南怀瑾先生在融资、用人、管理等方面智慧的文章,在中华工商时报连载,并结集成《南怀瑾的商业智慧》一书在海峡两岸正式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及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晚报等上百家网络和报刊媒体予以转载,给予好评。

    回顾总结这组报道的写作,有一点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根据媒体和读者的需要,坚持求新务实的写作原则,选好视角,用好材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引发强烈共鸣。

    从时代发展的需求出发,选好故事人物

    2012年5月,新华书画院和浙江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八百里瓯江图卷创作”活动,我受托邀请南怀瑾先生去太湖大学堂为活动题词。临行前,我因循记者的习惯,搜集阅读了许多有关南怀瑾先生的报道和著作,特别是侯承业先生1997年编写出版的《南怀瑾与金温铁路》一书,让我对南怀瑾先生有了新的认识。

    早在1992年1月15日,南怀瑾先生在香港谈及修建金温铁路时曾说:“这条铁路大家企望了80年,修了七次都没有成功,今天我就决定一定要修,不是为我,是为了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外资合作。因为不如此,不能加速国内的公共建设。所以我们不去打开这个关闭的大门,那么几十年都不会有人打开这个大门的。”

    他还说:“修这条铁路,不是投资,而是做一件社会福利的事,更是为中国公共建设开一个例子,它的意义就很大了。”

    拜访南怀瑾先生的时候,正是我国铁路建设成为社会各界特别关注的时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而南怀瑾先生关于改革开放的一些阐述,也让我眼前一亮。

    1992年4月,南怀瑾先生在给金温铁路同仁的信中说:“真正的改革开放,经济开发,不是钱的问题。过去国家在政治的措施上,思想的领导上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弄了很多框框,把自己捆起来,捆得死死的。现在所谓改革开放、开发,就是把那些捆死自己的框解放开来,使自己活起来,这是主要的精神。”

    1994年1月30日,南怀瑾在给浙江省政府领导的建言中提出:“此路之建设及管理经营,应采现代化的股份制办法。所谓股份制,并非尽同于资本主义之模式,而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好由政府与百姓共同持有股份,由专职专家规划管理与经营,届时老拙及香港公司作为‘催生者’之心愿尽了,应退出而‘还路于民’。”

    拜读南怀瑾先生多年前这些见解,让我对南怀瑾先生的崇敬之情升腾到心灵最高峰。

    后来的拜访题词都很顺利。期间,南怀瑾先生和我谈了许多有关金温铁路建设的故事,令人难忘。回来后,我先是写了一篇题为《世间须大道 何只羡车行》的访问记,又整理发表了《南怀瑾铁路建设智慧语录》,还计划围绕南怀瑾先生建设金温铁路这一题材做一系列活动。

    意想不到的是,4个月后,南怀瑾先生就驾鹤仙逝。但南怀瑾先生的思想火花,已点燃了我的创作热情;他的人生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让我找到了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从创新务实的视角出发,选好故事内容

    南怀瑾先生逝世后,海内外再度掀起南怀瑾热。许多媒体连篇累牍刊发纪念南怀瑾专题图文。文章虽多,但鲜有人详细介绍他在经济方面的成就。有的文章虽有提及,也是简略走笔。

    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新闻写作更讲究创新,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如果能把南怀瑾先生在建设金温铁路这方面的成就介绍给读者,既能让广大读者分享南怀瑾先生的商业智慧,又可以用文字来悼念和追思我所敬重的国学大师,说不定还是一组题材新颖的好报道。于是,我前往金温铁路公司等地搜集材料,四处联系拜访相关当事人。

    写作《南怀瑾的商业智慧》,我首先想到的是题材创新,与一般介绍南怀瑾先生的文章内容不重复。

    20多年前,为了倡导修建金温铁路,南怀瑾先生调集专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了《对金温铁路的浅见》,提出了改革的建设设想。他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组建了由外资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的铁路建设公司,打破了内地铁路由政府或国有企业独家经营的惯例,催生了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地方铁路公司。金温铁路1998年6月11日正式通车,翻开了中国铁路建设改革开放的新一页。

    金温铁路的建成开通,有力地促进了温州市和浙西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为完善东南沿海铁路路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件大事,南怀瑾先生功不可没。然而,金温铁路建成至今不到20年,这段历史就让人淡忘,甚至连金温铁路沿线的一些政府和居民,也不知道南怀瑾先生是何方人物,和这条铁路有什么关联。难怪南怀瑾先生感叹:说不定今天我去金温铁路坐火车,谁也不知道我,还得买票。

    选择讲金温铁路的故事,因为我坚信这是一个读者喜欢的新题材。南怀瑾先生的儿子南一鹏事后说:“商以私利为导,必因个人力衰而竭,若得众利为辅,则可相互循环而盛。此亦天理,不出人情。此书于此多有着墨,尚望留心阅读。世事多变,史实往往不实,皆因我执研判偏颇;金温铁路完工至今不出二十年,坊间已有数多不同传言,如此以往,其面貌模糊可期;此书记载金温铁路开发过程和许多记录,作者曾新闻从业,笔法纪实,可为后世之佐证。”

    其次,我想到的是报道主题创新。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个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传统文人,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投资近30亿元建设的金温铁路,是浙江西南2000万人民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从商而言,不值投资。为了给中国改革建设开创先例,引用外资兴建公共基础设施;义所当为桑梓谋福利,南怀瑾先生还是积极倡导,多方筹资,委曲求全,历时10年,终于促使金温铁路建成通车,并还路于民。许多人误以为南怀瑾先生倡导修建金温铁路是为了造福家乡,泽润桑梓。而南怀瑾先生强调的是为中国改革开放开先例,也就是南怀瑾先生投资理念的实践。南怀瑾先生建设金温铁路,这是一个新的高大上主题。

    再次,是材料细节运用上要新颖。南怀瑾先生幼承庭训,饱读经书,天资聪颖,精通诸子百家,医药武艺,对商业也有特别研究。对历史上的商界人物,有其独特的判断和认识。他在倡导金温铁路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商业智慧就是通过细节活动呈现的。

    在现代经营管理中,顺畅的沟通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南怀瑾先生在筹备和倡导金温铁路建设的过程中,曾遭遇过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投入、工程建设以及产权归属、人事安排、经营管理等问题上,都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通过有影响力的人士居间沟通,就是他的一种经营智慧。

    浙江省政府请示中外合资经营金温铁路的报告曾在中央有关部委搁置很久。为此,南怀瑾特地委派香港联盈公司总经理李素美和金温铁路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杨国章,一同进京请求许鸣真先生鼎力相助。南怀瑾明白,天下事都是如此,你看到了一个大前提、一个大远景,是造福国家和民族,但是大多数的人,看不到那么远。许鸣真先生曾在中央统战部工作,当过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儿子许永跃时在陈云同志身边当秘书,方便和各方沟通联系。在许鸣真的帮助下,有关批文很快得以完成。

    20世纪90年代,电话、网络远远没有今天发达,在一些重要场合或会谈过程中,南怀瑾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亲临现场,就事先把个人意见讲话录制好,让有关人员带到现场播放。这种录音沟通方法的妙处,一是不会因中间转达者过滤漏水,误传或漏掉个人的真实意见,具有真实性;二是可以留存备查,作为依据;三是避免一些面对面沟通时不方便表述的意见阐述。1992年9月,李素美、蔡世亮、姚永棣等到上海、杭州谈合作建设金温铁路事项时,南怀瑾就是通过录音向浙江方面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些细节材料的运用,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真实性,而且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

    从读者需求的视角出发,选好故事角度

    中华工商时报的读者主要是工商界及关心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重点是非公经济人士。因此,我在撰写的报道,更多是从非公经济人士的需求出发来选择视角和材料。

    斟酌再三,我决定从引导启迪民营企业家如何通过友好合作来发展事业,如何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赢得尊重,如何选人用人、灵活管理、做大做强企业以及如何筹措资金等当下民营企业运营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等方面来选择故事题材。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也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南怀瑾先生是一个很懂得合作精神和合作意义的智者。在倡导建设金温铁路的日子里,他要与浙江地方政府讲合作,要和外国银行财团谈合作,还要和工程指挥部和施工单位搞好合作,甚至内部团队成员,都是他的合作对象。正因为有着力量强大的“团队合力”以及那种弥漫于企业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使合作双方共克时限,共赢商机,提振信心,共同发展,完成了金温铁路建设大业。

    南怀瑾先生非常注重维护合作者的信心和威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对方排忧解难,处处为他人着想,却又不奢图任何赞扬与回报。为了事业成功,他不过年逾古稀的辈分和传统文人无所顾忌的秉性,学会妥协。面对各种矛盾和意见,南怀瑾说:“现在我们既为了一个目标,如何做好金温铁路,造福人类社会人群,要心心相印,忘小嫌而顾大局,团结力量,争取成功,便是第一要义。”

    筹措资金是企业运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年,金温铁路能否建成,钱也是关键。南怀瑾先生并不是大企业家,他答应投资建设金温铁路,可这钱从哪里来呢?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人的疑问。

    作为一个智者,南怀瑾先生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财富时代转变观念的重要性,他明白,在企业的现代化经营过程中,有时候观念创新比资金更重要。为了建设金温铁路,特别是筹措建设资金,他呕心沥血,设想过许多新的融资方案。

    1988年12月,金温铁路建设项目还在洽谈设想中,南怀瑾先生就提出成立铁路银行的构想,希望以信用社的形式成立铁路银行,加快资金周转,发行股票,存放款。1989年,在金温铁路准备开工建设时,提出鼓励铁路沿线的人们来购买股票,逐渐使这个铁路公司成为地方性的人民的公司。为了金温铁路股票上市,他特意托人请美国丹佛市和西雅图市两家投资公司的专业人员对金温铁路做了上市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在美国上市,并且预计能吸收大约7000万美元的资金。1991年,他又提出借鸡生蛋,通过做贸易来筹资。

    南怀瑾先生倡导建设金温铁路的另一个创新设想,就是通过海外融资,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向国外银行借贷来修建铁路。为此,南怀瑾先生组织成立贷款小组,并与国外银行进行联络谈判,于1992年6月取得美国摩根士丹利银行核准1.2亿美元贷款。

    此外,南怀瑾先生还有一个大胆的融资设想,就是通过开发金温铁路沿线土地,建设商场、办公大楼、海港、旅游等相关基础设施来创造效益,增加融资。为此,金温铁路公司同沿线的温州、丽水、金华三市签订征用了1500亩土地,这些土地在金温铁路建成时增值数十倍,因还路于民,最后都归还给国家。

    南怀瑾先生曾说:现实世界的事,都是要资源和人力结合才可成功。从中运用资源和人力的,便是用来沟通流动的货币——钱。有句古话说得好,“无钱休入众”,现在我们需要的更是钱。在建设金温铁路的过程中,南怀瑾先生根据当时的国情,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来改变固有的融资思维模式,以创新发展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并一步步把设想变成了现实,对金温铁路按期建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就需要记者能够真实、生动、鲜活地讲;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百姓的故事最生动;要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出新出彩,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地讲;能够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旗帜,能够深入群众,能够接地气,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南怀瑾的商业智慧》系列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契合这些因素,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作者系中华工商时报中国商会专刊主编)

    责任编辑:冷  梅

品质领先
打造社区“沟通体”
多元互动:媒体融合的关键
温都《逗伴酱》从纸红到网红的转型之路
选好题材 讲好故事
企业通讯员如何挖掘、提升新闻价值
消息写作“四度”
新闻摄影的瞬间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