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企业通讯员如何挖掘、提升新闻价值

● 王秉良 《 新闻战线 》(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通讯员采写新闻常见的弊病和不足,探索了挖掘、提升企业新闻价值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企业通讯员要提升作品的新闻价值,主要应从把握时代脉搏、发展大势的宏观眼界,把握社会心理期待、回应社会关注,用轻灵笔法从小的切口“下刀”从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新闻素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企业新闻     通讯员     新闻价值

    企业作为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是媒体重点关注的新闻富矿,党中央对新闻战线“三贴近”和 “走转改”的要求离不开来自企业的广阔舞台,媒体要反映真实的社会面貌、发展主流,聚焦热点,吸引受众,就必须关注企业新闻,企业也需要借助媒体放大宣传功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这决定了企业新闻宣传和媒体新闻传播存在广阔的互动空间。所以,企业通讯员就成为支持媒体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是大量企业通讯员的存在,才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但是,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通讯员提供的新闻素材,往往芜杂、琐屑、缺乏新闻价值,是含金量不高的矿石,需要花费大量淘洗、拣选、提炼的精力,才能转换为金石珠玉。笔者试结合实践,来探讨如何使通讯员少走弯路,抛弃沙砾,拣选珠玑,挖掘到更富价值的企业新闻。

    通讯员采写新闻常见的问题

    企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重要事件”,如开竣工、工程节点,领导视察、会议报道,春节、元旦、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动态活动等。二是“常态工作”,即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反映。如改革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经营承揽、施工管理、队伍建设、安全质量、成本效益、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经验性报道。这些新闻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总体而言质量是差强人意的。常见的弊病是:就事论事、自说自话、空话套话、总结材料式的稿件多,事实充分和真实鲜活的稿件少;文体格式不规范的稿件多,精雕细琢的稿子少;缺乏基本的新闻素养,采访不细,素材掌握不充分,事实不充分,语言不生动、不形象,背景资料缺乏,人文地理不熟悉,反应在新闻稿上就是空洞无物,单调乏味。写开工消息往往无视项目大小,有没有值得刊发的“身价”,而且一般都是介绍活动议程、活动气氛、参会领导和嘉宾等现场情况,其背景、意义则往往缺失;写会议不管会议是否重要,罗列会议议程、领导讲话、参会人员;写领导视察则全程记录,从握手问候、走马观花写到挥手告别结束;写人物则带病坚持工作,长期坚守岗位一再推迟婚期……却鲜有人去挖掘解决工作难题时一波三折的故事,司空见惯的日常管理中有哪些真正对工作产生了催化作用,工人们工作生活中有怎样酸甜苦辣的感受……所以,提升企业新闻的“含金量”,寻找和媒体新闻的契合点及最大公约数,提高稿件见报率是企业通讯员的当务之急。

    媒体是用受众的眼光为出发点来衡量新闻价值的,以受众为本,是党的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必然体现,也是新闻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企业通讯员也要把准受众的“脉”,适应需求,挖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质量,同时也要提高自己“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的能力水平。

    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宏观眼界中提升新闻价值

    艾丰曾说:“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也有人说,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走在施工现场找答案。”都是强调新闻从业人员要视野宽阔,胸怀全局。企业通讯员虽然身在基层,身份囿于“一厂一店”之中,但也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从宏观的视角观察事物,而不能把眼光局限到一时一地,把思维框死在局部小天地。

    所以,企业通讯员要具备政治责任感,要勤于学习,与时俱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事件和人物分析透彻。深入研究、提前做好了功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你就会发现,很多宏观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其实与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紧密联系,和企业发展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这时候,当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件时,你就能准确捕捉到它的新闻价值,衡量出它的现实意义。

    我们常见的通讯员作品,如开竣工、工程节点、领导视察、现场会议等,恰恰因为都是一时一地一个小范围的要事,放到大的背景之下后,就显得雍长而缺乏意义,不具备相应的新闻价值,所以很难刊发。

    当然,作为企业通讯员,具备宏观视野之后,就应该从普通职工视角、普通劳动者立场和角度去捕捉新闻,去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选题应当尽量选择职工关心的事件和问题,这样才是最符合自身“接地气”的先天优势的,也是最容易出彩的。

    在把握社会心理期待的层面上提升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构成公共关系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新闻需要的素质。厨师做出来的东西,不能只是自己爱吃,而要考虑的是食客的口味和需求。所以,企业通讯员要时刻用公众的眼光来考虑问题,思考自己写出的东西既要符合企业现实情况和“宣传”需要,又要能满足公共期待,是大众想要了解的,喜闻乐见的。

    所以,企业通讯员要注意摆脱企业新闻以生产为主、赞歌式的报道老路,将企业报道置于社会背景之下,更多注重新闻规律,挖掘新鲜事例,把基点落足于社会敏感点和社会价值之上。这就要求企业通讯员要提升社会责任感,带着使命意识去体察企业里发生的事情,哪些是和公众需求相契合的。这也是新闻从业者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一种表现,社会责任感越强,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也会越多。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报道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事件,如对行业范围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管理新举措、科技创新成果、环境保护成效、农民工权益维护、央企传播大爱等鲜活的故事。同时,作为企业发展进程的记录者和守望者,企业通讯员也要对企业怀揣深厚情感,随时关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才能敏锐地捕捉到企业新闻的“生长点”和“临产期”。

    用轻灵笔法从小的切口来提升新闻价值

    企业通讯员相比媒体专业记者而言,属于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轻骑兵、游击队。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不宜从宏大的视角来选题,而应尽量学会“四两拨千斤”的功夫,通过小故事揭示大主题,小事情阐明大道理,小现象引申大问题,即所谓的“一叶知秋”“滴水见太阳”。通过选取细小却又很典型的新闻事实来反映现实,新闻也会变得生动、深刻,有感染力。

    如某通讯员采写的《忙碌的小车队闲下来了》,开头写道:“一公司董事长许超英去太原、西安出差不用专车改乘火车、大巴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连锁反应,小车队长途用车次数较同期减少近一半”。然后延伸叙述道:“据小车队队长孙国奇介绍,6月份之前公司机关长途用车月均30次。自主管领导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后,长途用车人数、出车次数明显减少,6月用车14次,7月用车18次,8月用车12次,月均油耗较以往减少10万升,节约成本72万元。”这种笔法,不用作者阐述更多,就把降本增效、廉洁从业等主题很好地传递明白了。

    同样,新闻剪裁时,可以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典型的一个“点”,写深写透,概括面上的情况,然后扩展到全局,这样点面结合,文章就显得生动而深刻。如反映中央企业在汶川地震后担负援建重任的通讯《废墟上重建希望》,开篇即写道:“71岁的藏族老阿妈阿呔一边唱起高亢、婉转的赞歌,一边将孙子背着的20多条哈达一一献给中国铁建援建四川理县古尔沟小学过渡校舍的员工们,她的两个孙子可以按时入学了”。通过一个真实的小场景,再扩展到央企在各个灾区的一系列援建行动,让人觉得各种事件真实自然,触手可及。

    从提高综合能力和新闻素养来提升新闻价值

    企业通讯员与专业记者相比也有自己的优势。无论企业有什么新闻,都是发生在通讯员身边的事件,耳濡目染或者亲身参与,对一些新闻事实是有深刻体悟和全面了解的。为什么发现不了或者提炼不出来有价值的新闻呢?主要还是缺乏系统的新闻写作知识积累,缺乏把握新闻规律、判断新闻价值的经验。

    优秀的通讯员必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抄起相机能摄影,扛起摄像机能拍片,拿起笔杆子能写文章;优秀的企业通讯员要兼具新闻、文学、理论、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应该智商与情商兼备、智慧与智力兼优。打铁还需自身硬,厚积才能薄发,通讯员要想具备发现新闻的慧眼,写好新闻的慧心,就要从提高自身素养上下工夫。

    前文提到,许多企业通讯员的作品,都有简单表扬、经验介绍、内容琐碎、文字枯燥的弊病,这就反映出迫切需要强化新闻素养基础训练的问题。所以,首先还是要沉下心来,补上新闻知识的基础课。要关注文字细节,突破文体不规范和不会讲故事的难题。要提升文字功底,强化表达的技巧,写“有趣”的文字,扫掉读者“盲区”,增加可读性。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学习和积累,对所在单位的情况和各项工作了如指掌,哪项工作在实施中有什么改革举措,有什么创新成果,都要加以关注和分析,往往那些打破常规的做法,就是我们需要的新闻素材;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主动观察事物,善于收集信息,处处留心皆新闻。对任何事物都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它,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认识过程,也需要从多角度去审视;要学会沙里淘金,从常态的事件中去挖掘素材。有的新闻往往是通过一定时期的孕育和发展演变而成的,有时是通过一个时间节点,或是一个成果的取得,形成新闻点而产生的新闻。它就像深埋地里的矿产一样,需要勘测、钻探、取样、研判,确定有开采价值才能开采使用。这就需要通讯员平时去做大量深度的挖掘工作,才能全面收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企业是新闻从业者的广阔天地,基层通讯员大有可为,现实中也不乏取得丰硕成果的作者。企业通讯员只要勤于学习,强化实践,就一定能打开“慧心”,擦亮“慧眼”,写出有情感温度、思想深度和时代高度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先后获全国铁路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铁道建筑报十佳记者等荣誉)

    责任编辑:祝晓虎

品质领先
打造社区“沟通体”
多元互动:媒体融合的关键
温都《逗伴酱》从纸红到网红的转型之路
选好题材 讲好故事
企业通讯员如何挖掘、提升新闻价值
消息写作“四度”
新闻摄影的瞬间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