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做大副刊,报纸转型求变的有益探索

——以扬子晚报《诗风》周刊为例

● 龚学明 《 新闻战线 》(

    著名老报人赵超构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这里面有几层意思,第一,两者缺一不可,只有灵魂和面孔共存,才能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主体;第二,新闻比副刊重要,因为灵魂比面孔更为关键。长期以来,报纸力抓新闻,副刊总是配角。但随着新闻传播渠道多样化,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三大传播载体一统传播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渠道以更快捷的手段抢得传播先机,报纸如何承载和传播新闻正成为一个艰巨的课题,而报纸“一体两翼”中的副刊(含专刊)却在事实中证明,其对读者的吸引力不仅稳定,还呈上升趋势。

    多家晚报都市报纷纷腾出版面做大副刊

    从全国范围看,一些晚报都市报,在为求生存而缩版的背景下,大胆增加副刊版面。扬子晚报在继续办好《繁星》副刊和其他专刊的前提下,去年着力推出诗歌副刊《诗风》,在报界引起较大反响。“在传媒生态巨变的当下,传统纸媒、尤其是晚报都市报大幅减版成为新常态。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过去作为‘配菜’可有有无的报纸副刊版面,却有增无减,大行其道。如四川华西都市报,从2017年开始,把以前在周六、周日出版的‘宽窄巷’‘当代书评’副刊,扩充为‘天天副刊’,每天四个整版规模(对开);河南大河报的‘河之洲’副刊,每周六出版,每期8个版(四开);山东齐鲁晚报周末的‘书坊’、‘世界’周刊,也是固定出版;河北燕赵都市报周六的‘悦读’周刊6个版、周日则整张都市报都做‘周末’副刊,16个版(四开)……” ①做大报纸副刊,成为报纸转型求变的一大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晚报、都市报副刊常态化的还有三个现象:一是版面保证,固定出版,没广告也会定期出版;二是一些纸媒甚至把副刊做到了非周末时间,如扬子晚报的《诗风》周刊刊于每周一;三是这一轮都市报副刊热潮,几乎都以文化副刊为主打,摒弃过去吃喝玩乐式的潮流副刊,甚至连诗歌、散文、非虚构、文艺评论等纯文学也有了阵地。

    有趣的是,在一些城市,不同报纸文学副刊间的竞争已经形成而且呈现激烈态势。以成都为例,上世纪50年代创刊的老牌诗刊《星星》等文学期刊,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后培养了良好的诗歌氛围和一大批诗人,报纸自然不会放弃如此优异的文化资源,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都不惜拿出版面办诗歌版。华西都市报在每期的《宽窄巷》重要版面的头条位置重点推介诗人和作品。而成都商报进行思路创新,新设诗歌公众号,并与纸质版面联动。该报的《诗歌集结号》创设2016年4月18日,成都商报从2016年4月开始坚持每周在周末副刊开辟诗歌专版,发表从《诗歌集结号》中产生的老中青诗人的最新优秀诗作,呈现全国诗歌创作生态。同在一个城市的成都晚报不甘寂寞,也在周末推出诗歌专版。

    做大副刊是全新阅读格局下的必然选择

    读者呈现分层化、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

    从单纯的纸质阅读,到电脑、手机等屏面阅读和纸质阅读并存,再到以屏面阅读为主,这种全新的阅读格局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不仅仅是阅读载体的变化,而且是阅读主体在阅读方式、阅读体验等多方面的变化。阅读者的主体意识增加,可以选择性阅读的机会加大,最终,全民共读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的现象,被读者选择性阅读、碎片化阅读、娱乐和社交内容的参与而分解。从读者角度来看,呈现出分层化、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依据兴趣而为。报纸副刊因其专业性特点,在这场“变革”中的“受伤”程度并不容易认定。从另一角度看,这种阅读者的分层化和个性化特点,契合了副刊本来就有的“基因”特征。报纸放大副刊,也即放大副刊的个性化,从而将更多对应的读者抓住。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少晚报都市报精心推出和设计副刊。“副刊的读者由泛化的大众调整为分众化传播趋势下的小众,而且是以相同的文化趣味为联结的小众……严肃报纸副刊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以高雅文化品味为取向,吸引着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各类大众化报纸副刊也在细分各种亚分化群体。”②据此看来,争做副刊,是有依据的。

    副刊内容的独有性是根本

    报纸“副刊既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种形态,又是报业中最具文学性和文化性的部分。副刊的独特性令其文体选择具有文艺性、边缘性和时代性三大特点。”③这是对副刊特性和地位的高度概括,呈现出独特性的特征。众所周知,虽然同为报纸的抓手,用于新闻版面的新闻作品和用于副刊版面的文学性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文学性的内容,则是创作的结果。这就决定了用于不同报纸的同一新闻事实,可以由不同的记者采访而本质一致,而副刊作品具有个性化的创作特点,必定是特有的,有着独有的写作方式和独特的审美方式。在传媒业激烈竞争的今天,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和自媒体的参与,报纸抓取独家新闻已难上加难,转而在副刊上推出独有的内容,以此区别于其他媒体,抓取读者的眼球,不失为一条走得通的路径。

    纯文学副刊阅读和发表的特有意义

    具体到纯文学副刊,我们认为其阅读者定位更为精准。从文学样式来看,相对短小的散文和诗歌最适合报纸副刊刊用,而从事这两种体裁创作的作者在各地何止成千上万。以江苏为例,从省市到县区,都成立了作家协会,会员众多。此外,还有群众性民间文学社团、诗社等,他(她)们成为报纸副刊阅读和创作的主要力量。“我国报业素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的说法,其实这一观点在今天并未过时,与互联网上大量提供给人们进行‘快餐阅读’的文章相比,报纸上的副刊文章更应讲究文采,清新隽永,适合公众慢阅读,能产生阅读的快感。”④传统的纸质阅读讲究凝神静气,人们会读后深思,在接受文字符号的同时展开想象,启迪自身的智慧,获得美的享受。纸质的神奇特性,让阅读者“欲罢不能”。“全媒体化之后的媒体要做两件事:在纸媒方面提供深度解析文章和精致阅读体验,在新媒体方面提供及时新闻。”⑤副刊内容恰恰能提供这种“精致阅读体验”。

    创作和发表是黏住这些专业读者的又一原因。纯文学副刊的出现和增加,无疑能改变创作数量与发表平台“僧多粥少”的格局。对作者来说,能在纸质载体上发表,仍然是他们的首选。由于纸质报刊的官方属性、行政级别属性以及发表的特有门槛,人们以在官方报刊发表作为创作水平认定的标准。此外,加入各级作协都有发表数量要求,有的地方为鼓励创作,对作者发表作品给予奖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报纸副刊的受欢迎程度,而报纸也正据此黏住作者和读者。

    扬子晚报《诗风》周刊探索效应分析

    用创新思维办诗歌专刊

    2016年5月10日,扬子晚报在全国版上推出了聚集诗歌、诗坛、诗人的《诗风》周刊,每周一个整版。这是基于微信等新传播途径出现、诗歌重新走热趋势下的举措,但在报纸纷纷缩版的情形下,以日发行量高达百万以上的珍贵版面刊登仍属小众化的诗歌,这在业界被视为逆势而动,在社会上则迅速形成热烈回应,来信评述此举者、积极投稿者众多。在版面内容设置上,《诗风》以3/5的版面刊登原创新诗,以2/5的版面推出话题,或发表评论,进行观点的碰撞和互动。一年内推出近50个整版,发表诗歌近500首,评论性文章上百篇,其中半数以上文章被转载。这样的版面内容设计,与过去的副刊单纯刊登静态作品,有着不同的思维。 

    定位准确,与新闻版面的读者定位相对接。长期以来,副刊在报纸上以雅文学形式出现,然而,不能忘记的是,报纸副刊毕竟不同于纯文学期刊,在文学期刊强调文学作品专业性、先锋性、探索性的时候,报纸副刊并不适合“亦步亦趋”。办版中,除了考虑专业兴趣相同的个性化人群外,还应该考虑让更多的普通读者阅读,这就要求报纸副刊要“雅中求俗”“雅俗并存”。诗歌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专业文学期刊探索性的诗歌常因“看不懂”被诟病,如何规避这一困惑,在报纸上办出被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都能接受并喜欢的诗歌版面,扬子晚报《诗风》周刊进行了积极探索。《诗风》周刊在发刊词中称,秉承扬子晚报面向大众的办报宗旨,《诗风》诗刊将走出诗人自娱自乐的圈子,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迎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发表来自生活接地气、有内涵、高品位、大众化的优秀诗歌作品,诗刊设置《访谈》《论坛》《解析》《轶事》《诗讯》等迎合大众阅读兴趣的众多栏目,将诗坛、诗人、诗事用富于文采的文字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对诗歌选题也注重时效性,如遇清明、中秋等节气或者冬天下大雪等特殊日子,则推出同题诗歌,公开向广大读者、诗作者进行同题征诗,这种颇接地气的创意性举措,备受读者和作者欢迎,来稿蜂拥,如2016年中秋以一个整版的内容刊登近20首同为抒写中秋的诗歌,写法各异,长短不一,各有侧重,成为当期报纸中的一个小小“亮点”。

    鼓励读者和作者的参与,改变单纯办版,静态办版,探索作为公共论坛的副刊。扬子晚报《诗风》周刊创办时即设置了用于读者发表意见、参与互动的栏目《话题》《论坛》,一年时间内先后推出了近十个话题,如“截句是诗吗”“《天上的白云真白啊》废话诗?”“诺奖对中国诗人写作有指导意义吗”“《故乡》真的是首好诗吗”“诗歌真的是小众化的吗”,等等。这些话题在征稿过程中引起强烈反响,作者纷纷来稿参与讨论。由于发挥了副刊的公共论坛作用,构建了有着相近文化背景者的文化认同,而作为报纸副刊,也有效地进行了文化批评,引导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办活了副刊版面。

    以诗为媒,层层推进,做大传播效应和社会效应

    《诗风》周刊并没有只停留在耕耘纸质版面这“一亩三分地”上,而是从读者和诗歌圈的需求出发,层层推进,加大了解和互动,推出适合其需求的服务和诗歌“产品”。一年内,在南京、苏州、无锡、镇江、盐城、连云港、泗阳、沭阳等10多个市县举办“诗歌沙龙”,几乎每月一期。内容包括对《诗风》办刊宗旨、用稿需求的介绍,对江苏诗歌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对诗人作品优劣的评析等,沙龙注意邀请不同地区的诗作者、读者跨地区交流,在现场还进行诗歌朗诵,气氛活跃。通过“走出去”,《诗风》周刊获得了第一手的诗人、诗歌信息,为进一步选好稿件、促进活动的举办打牢基础。从2016年10月起,《诗风》周刊用近半年时间,编撰并公开出版《2016江苏新诗年选》,收录了江苏390名诗人的作品,全书厚达420页。这本书填补了江苏诗歌多年没有年选的空白,有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鉴于此,江苏各地的诗人积极参与,纷纷竞争参选,进一步提升了周刊在诗人中的影响力和阅读黏合度。2017年3月,借助《2016江苏新诗年选》的出版,扬子晚报举办年选首发式,并以书为依托,举办“新诗百年·江苏新诗发展研讨会”,邀请江苏省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诗评家、诗人一起研讨诗歌,通过纸质版面和新媒体报道和传播,在社会上为新诗造声势,扩大影响。由上可见,《诗风》周刊作为文学副刊中细分出的诗歌类副刊,通过精心策划和运作,从作品刊登起步,再向纸外延伸,举办多种活动,举一反三,层层推进,有效扩大了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表面上不起眼的副刊,在报纸转型中,同样可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引发思考的探索。 

    (作者系扬子晚报文化新闻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郭潇颖

    注释:

    ①赵晓梦:《副刊能否撑起都市报转型“半边天”》,《新闻界》2016年第22期。

    ②③陈叙:《文化的风向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副刊变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第109页。

    ④刘海贵:《都市报全媒体转型研究:掣肘与进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8页。

    ⑤窦丰昌:《媒变——中国报纸全媒体新闻生产“零距离”观察》,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

在现场讲述外国人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媒体融合发展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被忽视和被损害的“未来”
联合、融合、整合,打造经营新格局
做大副刊,报纸转型求变的有益探索
地市报业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