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确定了“多媒体运作、多渠道传播、多元化发展”的思路,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姿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顺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推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构建起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多数媒体已经走过的发展历程看,二者的关系从排斥、互动到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今天面对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已刻不容缓,必须加速度推进。
由于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直接推动传媒业的生产力发展,推动新闻产品的生产方式变革,从而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如何适应这种调整和变化?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但最根本的一条定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传统媒体在观念转变上,在人才、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调配上,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以保障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现实需要。
理念先行,实现“三个转变”
所谓“融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个体的关联部分融合成一体。犹如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边界”呈模糊性状态。但从业界的实际进展来看,多数媒体融合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有的甚至存在“融合壁垒”。特别是由传统媒体创办新兴媒体的,在媒体融合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或多或少存在着“不愿融、不敢融、不会融”的问题。
一是传统媒体是投资主体,掌握着各种生产要素,与新兴媒体有如“父与子”的关系,且新兴媒体还处在“未成年期”,对传统媒体业已形成的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尚处于依附和依赖阶段,因此传统媒体决定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规模,也决定着融合的节奏和速度。二是由于新兴媒体商业模式不明,盈利能力较弱,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的投资回报还不足以填补其广告下滑出现的短缺,因此对投资新兴媒体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处于“前无明路,后有追兵”的混沌和焦虑状态。三是由于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素养不足,在观念和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传统媒体印记。尤其是传统媒体居于既定的主流地位,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新兴媒体当做“非主流”来看待,这种观念会影响融合的平等视角。因此,对传统媒体人而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任务更为紧迫。
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被动接纳到主动融合的转变
面对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像过去办报一样办好网站”的理念,确定了“多媒体运作、多渠道传播、多元化发展”的发展思路,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姿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与全国报业的媒体生态一样,闽南日报社旗下新旧媒体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自2007年5月以来,报社承办了漳州新闻网,创办了闽南日报手机报、闽南日报ipod版,微博、微信和视频直播室等新兴传播媒介。2008年,漳州新闻网升格为中共漳州市委主办,2010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13年,网站晋升国家一类网站。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动发展。报社旗下各类媒体共享新闻资源、互通传播渠道、共同举办活动,提升整体品牌形象,报网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三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打造“闽南日报社融媒体系统工程”这一媒体融合发展新平台,促进旗下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微博、微信、APP等媒体融合发展。2017年1月,一期工程“闽南日报社多媒体新闻采编指挥中心”(中央厨房)正式启用,标志着闽南日报社进入从媒体互动迈向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从传统思维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要不要融合”的问题,而是如何“加速度”推进,如何深度融合。几年来,我们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更加注重谋变创新,不断消弭新旧媒体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使媒体的交互融合具有了越来越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是强化“用户至上”的理念。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倒逼传统媒体在采编环节和产品开发上,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先导,变单向为互动,变读者为用户,变经验判断为让数据说话,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者”的转变。二是确立“平台战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不仅要坚守内容品质,同时要高度重视渠道拓展和平台建设,研究平台的组成要素、机制设计、盈利模式和成长规律,推动采编流程再造,探索新型媒体运营新模式。三是增强危机意识。“在颠覆者出现以前,你已经把颠覆者的一些优势吸引到你的系统中来,这是最好的逃生通道”。传统媒体要深刻认识新技术、新媒体带来颠覆性变化的种种可能,将媒体融合作为新一轮发展和创新的着力点,确实克服“老大”思想、经验主义、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不等不靠,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与此同时,新兴媒体要增强独立意识、主流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走向成熟,找到一条与传统媒体“合而不同、融合共赢”的发展道路。
在传播手段上,实现从“剧场意识”向“交互意识”的转变
新兴媒体的盛行,使传播方式具有了“去中心化”的特征。过去,单向的传播方式犹如一座剧场,把空间分成舞台和观众席,把人群分成传播者与受众;而新兴媒体具有草根性和交互性,其舆论场犹如一座广场,“人人都有麦克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信息虽海量但良莠不分。作为党报,我们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同时注重扬长避短,注重“剧场”与“广场”的交互结合,改进表达方式,善用新兴媒体,拓展传播渠道,使传统媒体的价值导向和新兴媒体的草根表达形成互补,“兼具经验、理性和人文,发出最具价值的声音”。二者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既使传统媒体的主流声音用平民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新兴媒体具有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资源整合,打造现代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深层次的新闻生产革命,必须顺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推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才能构建起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注入急需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支撑。在过去十年中,报社一方面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提升传统媒体,进一步提升了纸质媒体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投入1000多万元大力发展新兴媒体,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基础条件。“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再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闽南日报社融媒体系统工程”,旨在以技术为引领,推动组织结构调整、采编流程再造和新闻产品创新。
激发增量信息资源。媒体融合的过程,既是一个盘活信息存量的过程,更是一个激发信息增量的过程。如何真正实现“1+1>2”的目标呢?近年来,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及其他新媒介互补优势、互为延伸。闽南日报每日无偿提供大量的新闻供网站刊发,并在网站开辟“闽南日报数字报”频道,做到新闻当日刊发、当日上网;网站重视提高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开辟《漳州网视》专栏,每周有一组采编人员作专题采访,除在新闻网首发外,也将部分自采的稿件提供给报纸,为报纸拓宽供稿渠道。该专栏被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和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评为“2013年度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2008年开始,闽南日报每周开辟一个“网事”专版,由新闻网采编人员自采自编;2013年,闽南日报在全省地市党报中较早推出“二维码”功能,把报纸新闻报道的权威与网站信息的海量、互动等特点相结合,深化了新闻延伸阅读,使报纸容量扩展、编读互动增强。
调动多元介质资源。报社着力搭建多媒体平台,一个新闻源经由报纸媒体、网站媒体、微博媒体、微信媒体、客户端媒体等编辑人员对素材进行编排和加工,制作成适于推送到不同渠道的新闻产品,实现了“一个主题、多样呈现”的传播模式,形成立体传播新格局。2016年漳州市党代会期间,我们在福建省地市党报中率先启用VR拍摄技术,运用网站、微博、微信、APP、今日头条号等对党代会进行立体化报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仅“闽南日报电子号外版”一条资讯在新媒体就获得了20多万的阅读量,有效地传播了党代会的声音。在2017漳州市两会宣传中,开展“两会有你、读报有礼”微信有奖问答活动,线上线下互动,纸媒新媒协力,吸引了2万多名读者,网民踊跃读报用报。
我们还注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效果。2016年8月,闽南日报社成为新华社全媒体平台首批合作单位。2016年11月,闽南日报社联合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举办“海峡两岸·百家媒体聚焦花样漳州”全国新闻摄影采风活动,组织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辑、摄影部主任,在漳州开展为期一周的摄影采风活动。联合全国13家报社率先发起建立众筹协作机制,在280多个纸媒、网媒和移动新媒体上发布宣传漳州的稿件2000多条,仅报纸文字专版就上百个,一时间让“花样漳州”刷爆朋友圈。2017年2月24日,闽南日报社作为全国首批、福建省首家新闻机构,正式入驻新华社“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通过“现场云”系统,只需采用移动端(一部手机)就可实现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发,从而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实时性和即时性,打破了传统直播流程。同时,报社的报道资源可直接进入国家通讯社的传播平台。
盘活优质人力资源。我们更加注重“人”的融合。在报社内部,鼓励报纸采编部门创办新媒体,一方面发挥记者编辑在各自采编领域的业务优势,使报纸的权威信息延伸到新媒体;另一方面从漳州新闻网抽调部分新媒体人员,补充报纸采编部门新媒体工作力量。在队伍建设中,我们提出了争当“全媒体工作者”的要求,倡导年轻记者、编辑要主动适应全媒体报道的需要,努力做到能采编、会策划,懂得文字、摄影、摄像等各种业务技能,精通网站、报纸、视频、微博、微信、APP等传播媒介的采编工作,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提升多媒体新闻产品采集能力。“全媒体工作者”的功能在多次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新闻采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制度保证,加速推进媒体融合
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协调联动制度,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创新报网用人机制。十年前,我们就对报纸记者与网站记者实行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领证,同时从报纸采编部门中抽调业务骨干进入网站工作,也定期地把一些网站采编人员调入报纸采编部室进行轮岗。用人制度的创新,既从根本上解决了新闻网站从业人员无法领取记者证而“无证作业”的问题,也从制度上有力地推进“全媒体人才”的培养。这种做法,在福建省新闻网站中是首创。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在建网初期,网站经营收入有限。为了调动网站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在分配制度上,我们按照报纸采编人员月绩工资平均值,确定漳州新闻网人员的月绩工资总额进行总量包干,再由漳州新闻网管理层根据网站记者编辑的工作考核指标进行二次分配,既保障网站工作人员收入总体水平不低于报纸采编人员,又在网站内部管理上体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
完善新闻供稿制度。2012年,我们在修改完善县(市、区)报道组评优评先制度中,新增了媒体一体化的有关内容,要求基层报道组、通讯员在向报纸供稿的同时必须向网站供稿,对报道组和通讯员个人提出了量化指标。同时,我们探索建立报网记者双向供稿的稿酬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报纸记者和通讯员向网站供稿的积极性,拓宽报网新闻来源,提高新闻覆盖率。
(作者系闽南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祝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