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深”内容赢得“浅”悦读

——以处州晚报重大主题报道为例

● 邓其锋 《 新闻战线 》(

    摘要:地方都市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上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要想做好主题报道,必须在“落地”有声、“多彩”呈现、“精深”策划上下足功夫,用精当的选材、多样的形式、精妙的议题,把深厚的报道内容说得浅显易懂。

    关键词:重大主题     深厚内容     浅显易懂

    策划报道好重大主题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 但在移动互联的今天,内容引导、传播形态、阅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广大读者习惯于快速快捷阅读,渴望故事性强、服务性强、互动性强的主题报道。面对现实问题,地市级纸媒不能因循守旧,而应与时俱进,顺势创新,不断发出重大主题报道“最强音”。

    作为丽水的都市类纸媒,处州晚报一直致力于精选报道主题,改进报道形式,做强主题报道,特别是2012年以来每年都会推出精良的主题报道,比如“丽水历届全国党代表的故事”“丽水220万农民获益‘城式金融’”“丽水市‘十大抗战遗址’评选”“尤为如此的丽水‘两山’实践”等主题报道,都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省内同行的点赞。

    我们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核心所在,是把深度的内容说得浅显易懂,使之自然散发出“润物细无声”的沁人芳香。要想做出新颖、鲜活、有趣的主题报道,必须在“落地”有声、“多彩”呈现、“精深”策划上下足功夫,用精当的选材、多样的形式、精妙的议题设置,把重大主题说活说透。

    “落地”才有回响

    在当今网络海量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因其题材宏大、涉及面广、关注度高,显示出引领舆论的强大作用,也是传统媒体差异化竞争的有力手段。

    在传统媒体格局中,都市类纸媒往往被视作民生媒介,和重大主题有“天然距离”。恰恰相反,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主流舆论阵地,都市类纸媒长久形成的品牌和口碑,在报道重大主题时能够发挥出更强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像处州晚报这样的地市级都市报,也会经常遇到全国媒体共同关注的“宏观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常会碰到采访对象少、角度选择窄、理论支撑不够的问题。其实,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重大主题平稳“落地”,结合地方特有的资源优势,放大抢眼球的新闻内容,保持报道密度和故事温度,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声势、规模和高潮。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这样的“宏观题”。我们把这道“宏观题”落细落小,策划推出丽水市“十大抗战遗址”评选系列报道,就有了浓郁的地方特点。2015年年初,我们在策划这一重大主题报道时,分成丽水市“十大抗战遗址”评选报道、丽水抗战老兵的故事、“9·3”大阅兵丽水元素等专题,其中把评选报道作为“重头戏”。

    原因很简单,丽水是革命老区,抗战胜利的报道“落地”后,最应该书写的就是抗战遗址。7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两度侵犯丽水,烧杀掳掠,实施细菌战。丽水一度成为浙江抗战的大后方,在全省抗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年抗日战争的遗址遗存,理应被和平年代的丽水人铭记,成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基于此,我们于当年5月联合市档案馆开展丽水市“十大抗战遗址”评选。消息一经发布,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推荐,社会各界和有关专家共推荐出62处抗战候选遗址。再经过专家们反复推敲,最终确定30处候选遗址。

    贴近是地方性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重要策划标准。抗战遗址评选活动持续升温、受到追捧,每天都有读者专程赶到报社,讲述各自熟知的抗战故事,提供相关的史料和物证。还有不少读者来访、来电、来信、留言,对评选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随后,我们派出多路记者,收集史料、核实史实、寻访人物,冒着酷暑深入探访30处候选遗址现场,追忆发生在各个抗战遗址上的战斗故事,寻访亲历亲见亲闻老人,讲述当年抗战往事。报纸每天以两个版面的规模,刊登抗战遗址寻访报道。

    在评选环节,我们同步启动纸媒、网络投票。综合对30处丽水抗战候选遗址投票,由市委领导、丽水党史和地方志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定出“十大抗战遗址”以及“十大抗战提名遗址”。

    互动性点燃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仅在抗战遗址评选投票环节,就先后有2062名市民参与报纸投票,20396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参与投票。而当我们为十大抗战遗址竖起永久纪念碑后,数以万计的市民自发前往观瞻学习。

    总结丽水市“十大抗战遗址”评选报道时,我们看到这样三组数据:一是报道规模,共刊发报道150余篇,刊登版面70个,并同时在网络平台发布;二是有效阅读,抗战遗址评选的报道共有400多万人次的阅读痕迹;三是好评指数,包括市党政主要领导在内的读者共给予上千条好评。

    “多彩”才能出彩

    重大主题报道因其立意高、内容深、延展广,天生具有“阳春白雪”的特质。但报道的终极目的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影响千家万户。因此,新闻媒体在做主题报道时,不仅要把握好报道时机、节奏和内容选择等,还应该以“多彩”的呈现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口味”。

    如何把重大主题通过丰富的形式报道出来呢?在报道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一周年的“丽水实验”时,处州晚报超前策划,创新出奇,用多元视角解构大故事,灵活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体裁,融合使用“互联网+”进行多元传播,收到良好效果。

    山区丽水于2012年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区域。丽水在广袤的农村探索实施像城市一样的金融模式,激起农村资源、农民信用、便民服务、农业增效等各领域的“涟漪”,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发挥出积极作用。在“丽水农金改实验”实施一周年之际,包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浙江日报在内的中央、省级主流媒体,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进程。

    像这样受到各级主流媒体关注的“地方题”,当地媒体有着特有的报道优势。从丽水试点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起,处州晚报记者就给予高度关注,在不同场合采访过央行、浙江省领导以及市相关部门、广大农民等,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组织记者不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党中央的相关精神,借阅10余本关于农村金融与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书籍、资料,潜心阅读。

    有了扎实的案头准备,我们对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有了多元视角。2013年4月中旬,在丽水农金改实施一周年前夕,我们在策划时提出:报道方向是“提供样本”和“扩大服务性”,报道内容是农金改的成效、路径、经验和未来可能性,而报道形式则是多样化呈现。

    在随后的半个多月里,处州晚报三名记者连同记者站的驻站同志跑遍9个县(市、区)的偏远山村,行程两千多公里,采访村庄、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合作社等近百个,获取了大量带着泥土气息的素材和资料。

    经过认真整理和选择素材后,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审视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样本的意义,认真分析农金改对220多万丽水农民普惠作用,把鲜活故事融入宏大主题,以“农村的资源活了”“农户的信用‘贵’了”“便民的服务多了”“农民的腰包鼓了”“城市的生活近了”等为题,串起“丽水220万农民获益‘城式金融’”的报道主线。

    我们在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一周年的报道中,主要有四点形式创新。首先是体裁多样,消息、通讯、评论轮番上场,配发《“活”的不仅是资源》《“贵”的不仅是信用》《多的不仅是服务》《鼓的不仅是腰包》《近的不仅是生活》等系列评论,提升报道厚度;其次是结构出彩,主报道分别从各自的关键点入手,形成呼应和阶梯,每篇稿件又自成一体,且结构紧凑、逐步深入;再次是故事丰富,报道中大量使用“三农”鲜活故事,有力支撑农村金融改革主题;第四是语言多元,使用大量的农民语言、原话,使文章更耐读、更易懂。

    我们于2013年5月20日起在处州晚报连续刊发报道,在丽水网同步刊载,浙江在线、阿里巴巴等网站也予以全文转载。多点传播赢得了各界读者关注,浙江省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称 “报道高屋建瓴、全面准确、内容鲜活、生动形象”。很多市民读者称“看了报道,更清楚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是什么、做什么、将要实现什么。”

    “精深”才会持久

    对地方媒体来说,还有一种重大主题是独有的“特色题”。相对而言,地方媒体在此类主题报道上有较大的发挥空间。面对党和政府关注、普通读者关心的区域性“选题优势”,地方媒体必须在“精深报道”上做文章,超前精心策划,积极设置议题,通过有效有力的新闻报道,把地方“特色题”做精做强、做深做透。

    在议题设置中,新闻媒体首先应该找到兴趣点,报道各界普遍关心、引发悦读的事实;其次是应该找到覆盖广度,报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新闻故事;再次是应该找到影响源泉,通过报道对社会和公众产生持久影响力。

    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考察时,曾对广大干群提出殷切嘱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2016年7月29日,值此科学论断提出十周年之际,我们理所应当要在这一论断上做足做深报道。

    为了深入地报道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嘱托提出十周年,我们学习了习近平同志八次到丽水调研的重要讲话、《之江新语》、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等20余万字的资料,同时向市委政研室进行详细咨询,并接连召开五次报道小组碰头会,研讨理论和报道方向。

    为了找准阅读兴趣点,我们准备了两套报道方案,第一套以“横向解读”为蓝本,分成丽水历届党委和政府牢记嘱托的行动、丽水好空气、全城治水、长寿之乡、旅游开发等10个专题采写;另一套以“纵向分析”为主线,把“两山”放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中考量。结合题材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我们最终认为报道应反映“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践,敲定了纵向分析为主线的报道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融入到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何找到典型而鲜活的实例,同样是提升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我们一方面追踪回访10年间的典型事例,另一方面派出三路记者,采访丽水市领导、广大受益百姓等各类人群,到基层寻找最鲜活的新闻事实,网罗了大量的生动实践案例。

    为了提升悦读感,我们在写作前就要求在文风上突出创新,在有限的篇幅内写精写活,用诗意的语言,用打动人心的清新文风,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逐步展现主题,既要有“蜻蜓点水”式的举例,也有脚踏实地的深意。

    去年7月29日,丽水迎来首个“生态文明日”之时,我们以组合报道的形式,推出“尤为如此的丽水‘两山’实践”报道,从“实践、答卷、畅想”三个角度,全面详实地记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丽水实践、丽水元素、丽水印记,报道中大量应用新鲜的新闻事例,群众语言尤其丰富。

    同时为了扩大覆盖广度,我们在丽水网、“两微一端”等平台上也进行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尤为如此的丽水‘两山’实践”报道浏览量超过30万人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度成为丽水市民议论的热词,网络上点赞和留言不断。

    也正是因为精深的策划和采写,“尤为如此的丽水‘两山’实践”报道有了持久的阅读空间。组合报道刊发后,市委领导称赞“有纪念意义”;丽水市档案、党史及地方志等部门收藏了当天报纸;浙江在线等多个网站也进行了转载,向全省乃至全国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丽水经验。

    (作者系处州晚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靠创新赢得尊重
主题报道如何选定报道主题
做有思想的融媒体新闻
用“深”内容赢得“浅”悦读
报纸副刊贵在“慢”中有“味”
唱响好人之歌 传递向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