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报纸要有知识

● 陈尚忠 《 新闻战线 》(

    “报纸要有知识”,这是1962年毛泽东主席接见外宾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内涵很丰富,诸如新闻报道要有知识含量,报纸版面要适度增加介绍各种知识的文章,最好能做到知识散布在报纸版面的字里行间,就像空气弥漫在大自然中一样,这就为报纸发挥“耳目、喉舌”功能增强了生机和活力。“报纸要有知识”这一要求,为推动繁荣和发展新闻事业增添了强有力的后劲。

    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关注媒体传播知识的问题。1951年5月,他在接见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邓拓、安岗、陈克寒、吴冷西、梅益等人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对那些全国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像张申府、焦菊隐等人,要多向他们请教。”接着他又说了一大串著名知识分子的姓名,最后提到吕叔湘、朱德熙两位语言学家时强调:“要请他们多为报纸写点文章。”后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汇报了毛主席说的上述话。胡乔木很重视,委托安岗请各行各业的著名专家学者开了座谈会,传达了毛主席关于“报纸要有知识”的意见,请大家多为报纸撰稿。人民日报开了有关知识专栏,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撰写的汉语语法知识讲座讲稿。有一段时间,吕叔湘把阅读人民日报发现的问题,及时或按月写成短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或《新闻战线》杂志上。

    用“报纸要有知识”这把尺子来衡量近期报纸和相关媒体,可见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有人认为现今记者编辑学历高了,“报纸要有知识”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实际情况是,从新闻院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光有书本知识,缺乏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这样的采编人员传播的知识要做到完整,谈何容易?再则有些高学历的记者工作很勤奋,积极参加“走转改”,脚上“沾了不少泥”,写出的稿子质量却不高,原因是他们了解的只是“点”上的情况,由于在读书和思考上缺乏功力,对“面”上的情况不甚了然,无法做到胸中有大局,这样写出的稿子就如“盲人摸象”。

    二是宣传科学知识缺乏质疑和考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用几面镜子巧妙汇聚灯光帮助医生做手术的故事。但据医学文献记载,世界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爱迪生7岁是1854年,比文献记载的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时间早了32年,因此有人质疑这篇课文属杜撰。新近人教社宣布这篇课文不再选入教材。《爱迪生救妈妈》从外文翻译成中文,先是在一家报上刊出,尔后多家报刊转载,才被选入课本的,令人唏嘘。

    三是碎片化阅读与传播愈演愈烈。《法华经文句》解释知识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知识是让人看了对所述事物能够心知肚明的,而碎片化知识让人看到的是知识的一鳞半爪。有人用外文对知识的组词来解释知识的定义,比如英文的知识(knowledge),这个词可分为“know”和“ledge”两部分,前者的意思是“知道”,后者的意思是“矿脉、暗礁、壁架”,连贯起来的隐喻是“隐藏的、结构性的知识”。人只有掌握了结构性的知识,才能完整认识事物,并运用其来为生产、生活服务。媒体热衷于传播碎片化知识,不仅使受众对知识一知半解乃至多有误解,亦不利于发挥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8位落马官员”辣眼睛
报纸要有知识
文化回归依赖娱乐就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