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化回归依赖娱乐就糟了

● 胡野秋 《 新闻战线 》(

    近两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火爆,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从电视荧屏到网络视频,掀起了一阵观众追捧的热潮。

    网络上对这些节目的评论都很高,曰“《中国诗词大会》是通过展现诗词之美,唤醒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涵养当下生活”;《见字如面》是“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背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干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而《朗读者》则是“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据说,这些文化节目被网友誉为在“娱乐至死”的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诚然,在这个娱乐无底线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选秀、真人秀节目确实已让稍有头脑的观众们感到厌烦了,所以《中国诗词大会》等类似文化节目的出现,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回归,即使很有限。这一类文化节目的回归,在短期内形成了一种集体化的倾向,可以预测将来还会有更多此类节目加入,一方面它标志着娱乐时代正在走向末路,文化在适度地回归,这当然应该视为一个可喜的现象。

    但另一方面,我们切不能高兴得太早,看到这些零星节目就以为电视人好像突然开始文化起来了。其实,如果经过认真地思考,我们仍然不免感到忧虑。

    首先从电视台的角度来说,他们绝不会因为是文化自觉,或者在突然之间感到文化的尊贵才做了这些节目。归根结底,他们还是基于收视率的考虑,那些选秀、真人秀节目的收视率已经逐渐开始下降,受到观众的冷落,所以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做出的一种选择,毕竟审丑也会疲劳的。

    从目前最为火爆的几档节目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端倪:除了《中国诗词大会》是走的平民化的面向全民的路线,《见字如面》是从英国移植过来的舶来品,《朗读者》和它的模式一样,都是集结了许多自带光环和粉丝的明星上阵的节目,披着高大上的“文化”外衣,用的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明星效应。说到底,在明星、演员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恐怕是明星们,而不是文化本身。

    如此看来,文化的根本改观还在于文化自身的回归,而不是靠综艺的娱乐方式,更不能靠一时的明星效应。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在哪个时代,即便是在文化最黑暗的时候,也总有几个真正的读书人,可是这绝不意味着大部人都在读书,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绝大部分人被电脑、手机绑架的连阅读都变成了电子化、碎片化的时代。当我们的学校每天还在进行分数教育,还在对学生灌输各种各样的所谓实用的技能,远离我们的人文教育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知道,文化的回归是不能寄望于电视屏幕和网络视频的,如果依赖娱乐就糟了。

    要让文化真正地回归,我们只能依靠教育,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义务去做到这一点:让孩子从识字开始,就能够接触到中华最优美的文字,诗经、唐诗、宋词、三字经……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熟读我们祖先那些优美、睿智的文字,他们才能够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血脉里面和骨肉里面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表演式地、炫技式地让我们觉得突然之间好像长出了很多文化的种子。尤其是有些知道内情的人爆出内幕,有些孩子是靠电视台发给的节目台本临时抱佛脚的,所以掌声且慢。

    而且光靠电视上这几个文化种子是不够的,我们不能依赖电视节目,而应该依赖我们扎扎实实的教育。如果学校每天还在让孩子天天背英语单词而忽略经典诗文,这些明星也只剩下电视作秀了。反过来,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培养出一代中华文化的种子,那个时候这类文化节目倒反而不需要在电视上存在了,因为它已经深入心灵。

    (转自2017年4月13日深圳特区报) 

“8位落马官员”辣眼睛
报纸要有知识
文化回归依赖娱乐就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