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省级主流媒体对传播内容和对象要有自己的定位。浙报集团找准与海外民心相通的契合点,凸显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真实记录、真情流露、巧选角度,及时回答海外关注,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小中见大,用故事回应外界质疑,形成对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同。经过3年多的实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也为对外传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让世界全方位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成为破解对中国偏见的重要平台。
着力构建省级党报“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体系
省级党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必须找准自身的结合点,建立传播平台,实现有效传播。
以“浙江元素”为基石,创新对外传播机制
站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在对外传播上,省级主流媒体与中央媒体有很大不同。在紧扣“共商、共建、共享”主题的同时,对传播内容和对象要有自己的定位,讲的必须是浙江故事,必须与浙江高度契合,把握“说什么,怎么说”主线,精准定位传播受众,精心策划传播内容,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
“一带一路”中,无论地域优势还是经贸人文交流,“浙江元素”都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做好对外传播、讲好浙江故事的新闻富矿。浙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载着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区、舟山自贸区、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18个“一带一路”境外商品专业市场等全球共建共商项目;还有横跨欧亚大陆的通向中亚五国和欧洲多国的“义新欧”货运列车;温州借助侨团优势大力推进实施面向“一带一路”的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义乌国际商贸城设立的非洲产品展销中心、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中东欧产品展销中心等。
浙江是全国著名侨乡,有海外华人华侨200多万人、较大影响力的浙籍侨团500多个,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浙籍侨商拥有资产超过7000亿美元,占全球华侨华人总资产20%左右;在浙侨资企业有2万余家,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美元,占浙江省三资企业的70%左右。近年来,海外侨商纷纷响应“浙商回归”号召,回归项目已达6204个。侨商向家乡捐赠公益事业总额折合人民币达150多亿元,约占全国捐资总额的1/6。
传播模式、手段上,我们将重点定位在建立与海外媒体的全媒体融合交流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实行新闻交流合作,互换稿件,互设专栏,围绕华人华侨诠释浙江故事。形式上主要以“借船出海”方式,与沿线媒体合作出版《今日浙江》专版和新媒体专题专栏,同时还开设了英、日外文版和新媒体专题。专版分别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澳大利亚《华厦传媒》、美国《世界日报》、南非《非洲时报》、日本《静冈新闻》等近10家媒体上刊出,同时,在合作媒体的PC端和移动端刊发。版面从原来每月3个扩大到如今的每月近20个版,年刊发版面200个以上,新媒体专题专栏200多个,年总发稿量在万篇以上。海外版新闻作品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成为全国省级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佼佼者。
主动设置新闻议题,凸显浙江文化魅力
传播好地方文化是对外传播的永恒主题。几年来,浙报集团找准与海外民心相通的契合点,主动设置议题,凸显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在海外版上常年开设《记住乡愁》专栏,刊发浙江籍华人华侨的文章,将一盘菜、一杯茶、一碗酒甚至一朵云、一条路、一座山、一个湖的记忆表述出来,引发海外游子对家乡的牵挂。
在主题报道策划上,我们将浙江文化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从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到青田石雕艺术;从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到浙江的传统戏曲;从民间菜系的制作,到浙江的茶文化;从舟山海洋文化,到温州瓯江文化等等。从2014年开始,海外版还不定期出版文化特刊,以人文浙江、山水浙江、创新浙江、创业浙江、美丽乡村等为主题开设专版,既传播浙江传统文化,又诠释浙江精神,既讲浙江文化故事,又凸现浙江文化精髓。尤其是杭州G20峰会期间,海外版连续出版近20个地方文化特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推出寻找“浙江文化遗产宝藏”等系列报道,让海外华人华侨感受浙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2015年6月起,浙报集团联合省政府新闻办、省外侨办、省教育厅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了“美丽浙江—记住乡愁”大型海外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半,收到来自2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征文,我们从中选出55篇优秀征文刊发在合作媒体上,在海外产生广泛的影响。目前,征文作品集《最忆是浙江》已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强化新闻的故事性,折射大背景大道理
讲好“一带一路”浙江故事,要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源基层、接地气,又必须折射出大背景、大道理,让人有所思、有所想、为我所用。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温岭民主恳谈会,吸引欧洲外交官》。记者抓住欧洲外交官走进温岭村级民主恳谈会现场的机会,以比利时外交官的一句话:这恳谈会与我们欧洲的议会制度一模一样,将温岭村会堂、欧洲外交官、村道路建设、农民与基层官员争论等要素串联起来,生动地讲述中国式基层民主,让海外读者更多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及特色所在。
怎样讲好故事?这是对外传播的关键点,更是对外传播成败的决定因素。另一篇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义乌社区有了洋委员》,记者经过一年多追踪采访,把中国首位外籍社区调解员、在义乌的伊朗商人哈米,如何化解多个不同人群纠纷的故事串联起来,将中国基层社区的外国人与当地人,外国人与外国人,外国人与外地人等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显现出来,彰显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和谐包容,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基层融入世界的进程。
讲好新闻背后故事,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
来浙江的外国人和浙江籍海外侨胞,都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实践者。讲故事关键是讲好新闻背后的故事,说故事中的矛盾。比如,侨乡青田百余名华侨当村官的故事,通过以民促政、多方联动,筑牢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再比如《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丝路梦”》的故事,讲述了义乌世界商人之家丝路文化俱乐部CEO、也门商人阿马尔和 “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的100多名俱乐部成员在义乌创新创业的故事,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宗旨,说明他们既是“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交融共享的传播者。
高质量的对外传播,是民心沟通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而答疑解惑,正是媒体搭建沟通桥梁的职责所在。比如2014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推出“三改一拆” “五水共治”“消灭劣V类水”“最多跑一次”等举措。然而,这些符合省情、深得民心的改革,却让一些海外势力不惜动用舆论进行断章取义的报道。对此,海外版以连续16期整版,在6个国家和地区发表来自浙江各地一线的报道,让普通百姓畅谈这些举措带来的变化。至今,这些专栏一直占据海外版的重要版面。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实践的四点启示
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浙江故事,我们还在探索中。3年来的实践,提供了四点启示。
精准定位,精准传播
如何分析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找准突破口,是我们必须思考一个现实问题。
从传播理念分析,主要是避免对外传播上的“自闭症”。海外华人华侨是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处现实的生态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差异,都影响着他们对新闻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他们既了解国情,又不完全懂得国情;既熟悉国内的文化,又与国内文化有陌生感。对于国内媒体传播的内容,一些人会产生一种既相信又怀疑、既愿意接受又抗拒的心态。所以,必须传播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故事,以爱国为基本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海外现实。将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引起华侨华人阅读兴趣。总之,工夫要下在力求“想看、爱看、喜看、耐看” 等“四个看”上,有所作为。
通过实践,我们意识到,对华侨华人说新闻,必须遵循“说‘你’爱听的,说‘我’想说的”,争取主动权,紧扣海外读者的关注点和兴奋点,通过话题设置抢占新闻的第一落脚点或者说第一解释权,从而从被动转为主动。
紧扣主线,把握“根”基
从传播效果来分析,对外传播一方面声势浩大,另一方面却传播效果不佳,原因是没有找到受众的“根”。
“根”在哪里?就“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而言,我们以为维系海外游子最为关切的“根”是一种魂牵梦萦的乡愁,这是永远的文化相通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更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换句话说,只有文化认同,对外传播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浙江籍海外华侨华人,根在浙江。无论出去多久,无论出生在哪里,只要他还流着中国血,对中国文化就有需求。在多次的海外版读者座谈会上,华人华侨比较关注的都是浙江地方特色的文化新闻。因此,我们将故事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生动活泼,见人见事,娓娓道来,唤起海外读者对魂牵梦萦故乡的怀恋。在已经出版的2000多期海外版上,文化新闻类稿件占了40%以上。
以小见大,注重技巧
许多“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案例值得思考。为什么媒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事与愿违,甚至背道而行?原因很简单,我们不会讲故事,讲不好故事,讲述的方法或者说技巧上有问题。要么是空话、套话,要么是高大上,只接天线,不接地气。这样的所谓故事,国内读者都不感兴趣,更何况对国内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的海外人士。要对海外读者讲好浙江故事,需要真实记录、真情流露、巧选角度,同时,还要人物典型性强,故事生动曲折,表现手法新颖,情节叙述细腻。
海外版有意识地去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浙江匹配的经典故事,一个是外国人在浙江和浙江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业创新故事;另一个是浙江人在国内“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故事。议题设置重点落在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海外“经贸之路”上,如海外版《“一带一路”看浙江》专栏,3年多来一直没有间断过,至今已发稿件200多篇。
直面现实,释疑解惑
对外传播从来不会顺风顺水,一路平坦。尤其是“一带一路”多样性、差异化十分明显。对外传播中,释疑解惑、凝聚人心、集聚合力,对“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尤为重要。一些对外传播被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敢直面问题,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出现问题往往遮着盖着,生怕别人知道。其实,你越是掩耳盗铃,越是会以讹传讹,越是要出问题,甚至难以收场。
因此,对外传播必须及时回答海外关注,要把事情讲明白、讲清楚,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以小见大,用故事回应外界质疑,形成对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舆论氛围,以互通、互联共享发展。
“酒好也怕巷子深”。我们时常讨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当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无疑是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重中之重。消除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误读、误解、误判,对外传播大有作为。
【作者鲍洪俊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章建民(执笔)系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