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创YI”弥合舆论场“温度差”

● 周丽峰 《 新闻战线 》(

    摘要:提高舆论引导力,压缩两大舆论场间的落差,增加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关键,需要“创”字当头,求新求变;需要巧设议题,精准对位;需要专业专注、持久匠心;需要做出有品质、有口碑的新闻。我们始终相信:即使在受到巨大挑战的新媒体时代,有区别度的新闻,有“美学体验”的新闻,有温度有情感的新闻始终不可替代。

    关键词:创益     创异     创艺     创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的心理和习惯,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面对越来越多的受众需求,越来越强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多元的思想观念,我们该如何适应传播生态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一方面是新闻信息的海量生产,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不感冒和熟视无睹,如何弥合两大舆论场之间的“温度差”?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第一要务,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方法手段是根本。只有摒弃空洞说教和大水漫灌式的“独乐乐”做法,用创意引领创新,以“创益”为出发点,“创异”为路径,“创艺”形态,用“情感”作黏合,为受众创造“美好的信息体验记忆”,方能实现两大舆论场的同频共振。

    创益:创新立意,避免舆论引导“独乐乐”

    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影响人,引导人的特殊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说到底是为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2016年两会温州市提出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市品质”的工作中心,以此为主题的新闻策划也由此拉开。得益于人大代表参加两会审议的身份便利,笔者先期刊发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缺那么一点点》的两会日记,“一座城市是否有品质,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宽阔的马路,而是注脚在细节上的表现力上。生活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正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生活品质和这座城市品质的皈依”,提出“如果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能以‘匠心’为信仰,让百姓真正拥有‘获得感’的同时,用工匠精神雕琢各项工作,努力追求完美和极致,那么‘温暖之州’就一定会成为‘品质之城’”。

    作为媒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评论一经刊发,快速发酵很快就收到了市民的正面反馈,感同身受的网民还自发将该评论内容转至相关微信群和朋友圈,通过人人传播,新闻信息阅读率实现几何级增长。随后,温州晚报又与市决询委、市委政研室联合策划推出了“问计于民”系列报道,就“道路短板”“农贸市场”“学校车站医院周边环境”等问题征集民意,集中民智。短短月余就收到了十余万人次的读者互动参与,有的还写来了长达数千字的建议。“问计于民”初战告捷,紧接着温州晚报又与市考绩办(市委市府督查室)联合推出了舆论督考平台——“督考进行时”。聚焦“政府关心,群众关注”,揭露工作短板,助推温州发展,以舆论力量强化督考,用新闻视角聚焦“不作为,不担当,不落实”,将党委政府的行政效力、舆论力量和民间智力嫁接融合,舆论发动、舆论引导的逻辑链条也得以成功构建,社会效益最大化得以实现。

    没有社会效益的新闻舆论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自娱自乐,只有“众乐乐”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影响和改造人的思维和价值判断,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可见,能否创造效益是舆论工作的立意所在,要把“版面效益亩产”作为评估舆论引导价值的重要指标。

    创异:创新路径,求新求变求“化学反应”

    异,就是差异,就是与众不同。报纸是一种靠内容比见识的特殊产品,与众不同是新闻的内核,是受众的心理期待,也是舆论引导的精巧抓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以“绝对不同的内容促成差异化”的概率已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竞争体现在了同源新闻的差异化表达上。

    一堆垃圾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几无新闻价值,可处理路径的不同,就能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在温州市区东郊的工业区内有一所花园式高中,可校外就是垃圾临时堆场。由于常年在此倾倒、焚烧垃圾,师生们深受其扰,学生们在校园里也得捂鼻,见到老师也不敢张嘴打招呼…… 经过采访打磨,最终以《全校师生两千人 为何盼着下雨天》为题见诸报端。“盼着下雨天”为师生期待无烟尘的校园环境提供极好的“第二落点”,轻巧、生动又充满悬念的报道迅速引起关注,市长随即作出批示,环保、城管执法、教育等八大部门负责人紧急会商对策,“垃圾封校”得到圆满解决。同样也是一对垃圾,2016年3月21日温州市区一垃圾转运站门前马路上突然出现8吨垃圾,始作俑者是清扫人员。经过朋友圈转发及媒体的报道,一时间清扫工被拉上舆论审判席。随地倾倒垃圾固然该受到舆论的谴责与处罚,可垃圾为什么会倾倒在离垃圾转运站不过几米的地方?垃圾转运站怎么啦?垃圾消纳处置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却无人提及。后续调查发现,事发原因是垃圾转运站转运无门,根子是垃圾消纳能力不足,又恰逢垃圾焚烧发电厂生产线检修。“垃圾处理掉链子的板子到底该打在谁身上?”媒体舆论力量的介入,将垃圾问题引向了“城市管理”的大主题,相关部门也召开紧急协调会,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临时启用新填埋场,提速垃圾处理扩建项目,“垃圾围城”现象走上了长效管理的轨道。

    差异化的传播,不是追求新闻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变“物理捆绑”为“化学反应”——两堆垃圾做出了两组与众不同的报道,表面上看是找到新的新闻切口,其实质是采编人员对新闻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取向,把“垃圾新闻”放置在了时局的层面来考量,延展了新闻的宽度与高度,新旧路径的不同,体现出来的正是不同的舆论引导力。

    创艺:创新形态,为受众提供美学体验

    “创艺”本是设计用语,指的是将基本图形通过创意组合创造出更富艺术感的新图案的过程,它提供给受众的是一种美学体验。新闻作品作为一种创意产品,同样需要美学追求,用细节创新报道内容,用精致锻造呈现形态。

    不少人有一种思维误区,认为展现细节会让内容趋向琐碎。殊不知,细节不是碎片,细节其实是新闻的血和肉。“海外兵团”现象至今仍困扰着中国体育界,部分国民也曾一度对“那些代表其他国家比赛的原中国教练和队员反过来打国内选手”一事耿耿于怀,有的甚至痛心疾首称他们为“体育汉奸”。面对引导国民情绪的大主题,细节展现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用。记得有一年中国乒乓球队征战世乒赛,尽管也受到“海外兵团”的狙击,最终仍包揽了世乒赛的七个冠军。但最有价值的细节不是夺冠一刻的仰天长啸,而是出现在领奖台上中国队员与亚军比利时队同框入画的瞬间,出现在比利时队教练王大勇的身上。在升国旗奏国歌时,身为“海外兵团”的他同样心潮澎湃,同样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后期的新闻采访中,“海外兵团”道出了“中国永远是我第一故乡”的心声。其实只有对手强大了,比赛才会更精彩,中国队也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拥有宽阔的心胸,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的主题油然而出,那些狭隘的所谓民族情绪瞬间被击溃于无形。

    一个细节优化了一个新闻作品的形态,给我们展现了细节所拥有的巨大能量,新闻的表现力、生动性和感染力得到充分展现。这样的细节,不仅让受众得到美学体验,而且还能走入人的内心世界。新闻舆论工作的美学体验,就浓缩在对细节的精致追求上。细节赢得了眼球,赚取了注意力,新闻信息的传递因此得到裂变,在人人传播和多向传播中,提高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做好人心”这篇大文章上。

    创忆:创新纽带,赋予新闻以情感力量

    信息传播分秒必争,但情感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新闻形式求新求变,但笔下带情的要求永不过时。

    新闻信息通常有两个层面:一是事实层面;二是情感层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作品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人在新闻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恰恰是传播方与信息接收者间最好的“润滑剂”。只见事实不见人,“无情”的新闻就不可能是有温度的新闻。

    要写出有情感的新闻作品,不仅要花费脚力、眼力、体力,“身入”更要“心入”,而报纸美编设计同样也要以情感为注脚。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15日,温州晚报推出了“烽火回望”主题报道。版面设计呈现立足本土,注重彰显情感元素。版面以一张泛黄的牛皮纸残片为主体,营造题材历史感、沧桑感,配以当年温籍著名版画家野夫创作的《拿起我们的武器》抗日版画,黑白线条的强烈对比、略显扭曲的人物表情,充分渲染了抗战的悲壮,第一时间就把读者带回到了史诗般的烽火岁月。取材于毛泽东字体的“烽火”二字,用红色处理,凸显了抗战的伟大,同时也让厚重的版面语言增添积极昂扬的意味。通过版面元素的精致配合,充分运用色彩等版面语言调动读者情绪,刊发后在读者中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版面也被美编网等国内新闻专业平台评选为全国报纸最佳版面,入选Chinanews最佳排行。随后,又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征集志愿者,策划推出了“慈善大宴·英雄宴”活动,邀请仅存的36位抗战老兵共同赴宴,请市领导为其颁发荣誉勋章。老兵再聚首豪情如昨,壮志依旧,场面十分动人。以情感为主色调的这组策划,成功搭建起了社会人士、志愿者、官员和受众间情绪交互的桥梁,实现了各方的情感共振,取得很好的舆论效果。

    提高舆论引导力,压缩两大舆论场间的落差,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关键,需要“创”字当头,求新求变;需要巧设议题,精准对位;需要专业专注、持久匠心;需要做出有品质、有口碑的新闻。我们始终相信:即使在受到巨大挑战的新媒体时代,有区别度的新闻,有“美学体验”的新闻,有温度有情感的新闻始终不可替代。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

    责任编辑:祝晓虎

把脉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做好理论专刊编辑之我见
挖掘“有温度”的新闻,传递“有表情”的声音
用凡人善举烛照人性光芒
用“创YI”弥合舆论场“温度差”
报纸版面视觉设计呈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