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挖掘“有温度”的新闻,传递“有表情”的声音

——新闻直播节目《我爱早高峰》的实践与思考

● 杨大勇 《 新闻战线 》(

    摘要:以服务民生为导向、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为引领是广播早新闻节目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爱早高峰》在风格定位、新闻时效、媒介融合、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新闻直播节目     民生服务     移动收听

    早晨是广播开机率最高、收听新闻人群最多的时段,这个时段被称为“黄金早高峰”。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新闻“快”的优势日渐式微,同时,传统早新闻填鸭式的灌输以及严肃呆板的风格也和当下年轻受众的收听习惯格格不入。

    从2015年开始,大连新闻广播对早间7:00~9:00直播的大型新闻节目《我爱早高峰》进行了大胆改革,以“求变”“求快”“求新”为突破点,努力挖掘“有温度”的新闻,传递“有表情”的声音,使广播早新闻真正鲜活起来。运行两年多,《我爱早高峰》收听率在大连地区始终排名前三甲,广告吸纳量位居各节目之首,关注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变”字当头,从以宣教为主向民生服务转变, 精心挑选有“温度”的新闻

    定位变。传统早新闻以播报为主,内容侧重于时政宣传,官话套话多,缺乏亲和力,让听众产生距离感。新版的《我爱早高峰》更强调贴近性、服务性。首先,节目的重心由原来的以宣教为主向服务民生转变,要求新闻有温度,能感知百姓冷暖。譬如,有的会议新闻,稿件长,套话多,言之无物,为听众所诟病。《我爱早高峰》认真落实中央改文风会风的要求,一方面压缩会议新闻时长,另一方面,着重从会议新闻中挖掘民生资讯,鼓励围绕这些民生线索做更多文章,新闻的可听性大大增强。其次,对《我爱早高峰》的目标听众做了调整。以往的早新闻以中老年人居家收听为主,新版节目在兼顾这部分群体的同时,把目标听众向青年群体特别是开车一族和移动收听人群拓展,通过开放办节目,积极开发移动收听平台等,提高听众的互动参与热情,使早新闻的“铁粉”队伍不断年轻化。

    内容变。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竭尽全力把听众需求端作为新闻生产的起点。转型升级后的《我爱早高峰》设有《资讯快搜索》《新闻脱口秀》《读报听城事》《网媒头条》《天天新气象》《路况早知道》等子栏目,以民生新闻和当前社会热点话题为主打内容,同时把天气、路况、突发事件连线等服务性资讯穿插其中,把冗长的本市时政新闻及国内国际新闻精编成简讯,以资讯扫描的形式呈现。增加实用资讯和新闻资讯的浏览频率,每半小时刷新天气和实时路况、扫描国内国际最新资讯,节目的主体则以热点话题、焦点新闻事件的评述为支撑。这些带着露珠的新鲜资讯和热得发烫的话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粉丝参与节目的热情迅速被点燃,官方微信的关注数量从刚开始的几千人很快增加到五六万人。

    风格变。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去呈现,为了更好地体现贴近性和伴随性,《我爱早高峰》一改过去居高临下、冷冰冰的灌输风格,向轻松、幽默又不乏辛辣的个性化主持风格转变,努力传递“有表情”的声音。为此,《我爱早高峰》节目引进了大连广播界颇有人气的新闻脱口秀主持人金龙、于雷,即听众耳熟能详的“金鱼”组合,以说新闻代替传统的播报。两人在节目中充分发挥自身多才多艺的特点,在演绎新闻事件时说学逗唱惟妙惟肖,谈热点话题针砭时弊,评论一针见血,接地气聚人气。这种“不走寻常路”的主持风格好似一股清风拂过,让人耳目一新, 节目一推出即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狠抓一个“快”字,借助“两微一端”,打造与城市生活节奏相适应的“快广播”

    “快”曾经是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足的杀手锏,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优势正逐渐丧失。如何让渐趋落后的广播新闻换挡提速?《我爱早高峰》节目抓住两个关键。

    让记者动起来。以往记者总是坐在家里等行业部门通知,然后做采访,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让广播新闻失速严重。《我爱早高峰》强化“同步城市”概念,着力挖掘“正在发生的新闻”,在全市各区部署快速反应记者,这些记者早新闻时段全部上岗,游走在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大街小巷,一旦发现突发事件或接到热线线索,立即投入采访,第一时间发回报道。譬如,2015年1月7日发生的大连香炉礁旧货市场大火,就是《我爱早高峰》记者第一时间发现并报道的,大火发生时恰逢交通早高峰,记者第一时间连线报道火灾情况,还把周边道路封闭的消息迅速传递给上班路上的听众,为现场交通疏导、抢险救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第一条报道发出后十多分钟,其他媒体记者才陆续到达现场。

    利用新媒体技术。微博、微信、APP客户端为新闻提速插上了翅膀,《我爱早高峰》节目巧用“两微一端”。如在微信公众号里,每天都开展有奖征集最新路况信息、突发事件线索等,现在,每天接到的热线线索有2/3来自微博微信。同时,把微信打造成和广播同样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要求抢时效,快发稿。在微信平台上,记者采写的突发新闻第一时间上传发布,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并及时跟踪报道事件进展。为了鼓励原创作品,把新媒体发稿纳入考核,那些关注度高、转发量高的微博微信稿件会受到额外奖励。随着“两微一端”的积极应用,《我爱早高峰》节目的首发新闻越来越多,许多首发稿件或线索被同城媒体采用,在听众中树立了良好口碑。

    强调一个“新”字,以“创新”引领节目转型升级

    俗话说,不破不立,节目的转型升级,需要创新思维。《我爱早高峰》节目从一开始就主动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努力用新机制,新思维去运行节目。

    创新运行机制。改版后的《我爱早高峰》节目时长两个小时,板块多,同步生产的新闻多,幕后保障环节多。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按照采、编、播的分工各行其是,显然无法高效运转。为此,成立了运行统筹中心,节目统筹作为直播节目的总导演,全程担负指挥协调调度功能。所有参与节目的人员既有各自分工,又互相协作配合。以节目统筹为例,播出前一天,统筹要带领主持人等提前策划选题,确定与听众互动的话题,编写选题稿件、评论等。节目进行中,统筹要对突发事件线索进行筛选,给记者分配任务。同时,还负责刷新各档最新资讯。当记者连线时,他又要承担导播任务。又如资讯播报员,除了每逢半点五分钟播报外,还要时刻监视微信平台互动情况,筛选好的评论,过滤不当言论,回复网友提问,接听热线电话等。总之,各工种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调度下,协作配合完成各项任务。目前,这种“一岗多责,多岗协同”的创新工作方法已在多个节目中使用。

    跟踪新技术新样态。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永远在路上,《我爱早高峰》节目努力尝试嫁接新的技术和形态去扰动听众的兴奋点,提升节目品质,增强听众黏性。特别是在视觉声音元素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各种“直播秀”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是一件新鲜事,“吸睛”效应明显。一直以声音与听众“见面”的主持人为何不借助网络直播平台来个网上约会呢?2016年以来,利用映客直播等网络平台,《我爱早高峰》节目不定期地举行了多场直播活动。一直以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主持人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吸引了大批粉丝围观,节目的收听率和听众关注度空前提高。

    广播的魅力在于声音,《我爱早高峰》节目巧妙集合个性化的声音元素,向听众传递 “个性化”“有表情”的声音。如在节目中插入听众的微信语音,生动活泼又为听众喜闻乐见。当重大新闻发生时,不失时机地插入电视声音元素,如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等,节目进行过程中都适时插入了发射倒计时或夺金时刻等关键节点的电视信号,刺激听众的听觉神经,提高关注度,为节目增色不少。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冷  梅

把脉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做好理论专刊编辑之我见
挖掘“有温度”的新闻,传递“有表情”的声音
用凡人善举烛照人性光芒
用“创YI”弥合舆论场“温度差”
报纸版面视觉设计呈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