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守正创新,都市报也能唱好主旋律

● 张 茧 《 新闻战线 》(

    作为深耕湖南市场22年的三湘都市报,承担起职责使命,守正创新,在建党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精准扶贫等重要节点,集中优势,专题策划,推出了多个大型系列报道。做到了有高度、有温度、有品质,反响强烈,这也说明只要把重大政治主题报道做得可读、好看,就能受到读者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一年来,作为深耕湖南市场22年的三湘都市报,牢记总书记嘱托,承担起职责使命,守正创新,在建党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精准扶贫等重要节点,集中优势,专题策划,推出了多个大型系列报道。

    值得欣喜的是,由于找准了报纸和读者的定位,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从而使这一系列主旋律报道,做到了有高度、有温度、有品质,读者对此反响强烈。这也说明只要把重大政治主题报道做得可读、好看,读者同样欢迎这样的新闻。

    讲政治:都市报也要有责任担当

    长期以来,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由于担心读者不买账,对重大政治主题主动关注不够,往往是在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有“规定动作”时,才应对一下。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发表后,报社开展了学习讨论,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强化了报社的责任意识,明确了根据都市报定位特点,主动策划、创新表达、唱好主旋律的努力方向。

    一年来,报社编委会围绕精准扶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踩准节点,充分准备,精心策划,先后推出了“精准扶贫进行时——春天的交响”“精准扶贫进行时——秋天的收获”“90后党员新风采”“长征赞歌”“‘湘军’不怕远征难”“湖南金融新观察”等大型系列报道。

    其中,春、秋两季呼应推出的“春天的交响”“秋天的收获”两组大型系列报道,聚焦湖南如何落实中央精准扶贫重大决策,起点高、落地实,记者带着感情,翻山越岭走进全省60多个扶贫村,共计刊发58个整版,总结了多种精准扶贫的经验,全景展示了精准扶贫的“湖南样本”, 为湖南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浓厚氛围,是都市报服务大局的充分体现。目前正在结集出版成书,将成为精准扶贫最鲜活的宣传读本。

    “七一”前后,报社一改过去目光对准老典型老模范的做法,把报道对象锁定为90后的党员新生力量,推出《90后党员新风采》专栏,视角独特,文字轻松、故事新鲜、可信可学,生动展现了新时期党员的风采,让人深感党的伟业后继有人,力量源泉永不枯竭。

    9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编委会又策划推出了“‘湘军’不怕远征难——看湖南企业如何走出去”大型系列报道。该组报道抓住“不畏艰辛、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的实质,独辟蹊径,选择一批走向海外的湖南特色企业,记录他们在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重要历史当口,如何弘扬“新长征精神”,以每期一个整版的篇幅,反映了他们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从而赋予了报道以思想的高度和时代的内核。这是当地媒体首次全方位、深层次报道全省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成果、经验和发展进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这些报道,捕捉到了策划和组织实施的最佳时机,既有效服务了中心工作,又很好地提升了报纸的引导力、影响力,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

    有黏性:重大性与贴近性结合

    都市报面向市场的定位,决定了其重大政治主题报道不能生硬照搬固定模式。

    我们的做法是,在主题策划、内容选择、文本表达上强调“黏性”,也就是阅读吸引力,要求有人物、有故事、有政策,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生动而朴实地传播给普通市民,从而使都市报的主旋律报道既具有思想性、权威性,又有可读性、贴近性。

    先来看看“精准扶贫进行时”两组系列报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并给湖南出题,“积极探索可复制的经验”。两年来,湖南的精准扶贫是不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创造了哪些可圈可点的 “湖南经验”?编委会确定这一重大题材后,明确要求不能复制党报工作成效式的报道思路,而是按照都市报的读者定位来细化执行方案:

    首先是要大题材,小切口,拒绝大而全的宏观叙事;二是故事化文本,体验式报道,见人、见事、见感情,让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和扶贫受益百姓成为主角;三是在报道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问题。在具体操作上,要求一村发掘一特色,提炼扶贫关键词。版面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每篇分为“扶贫村概貌”“精准识贫”“扶贫故事”“扶贫队员谈扶贫”“记者手记”等板块。在传播方式上,则强化互动,除了在报纸上刊发外,还在本报官网、E报、官微、官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全媒体多形态传播,形成声势,同时还在官微开设《我在扶贫现场》专栏,及时发布记者在扶贫点现场采访的见闻、感受。

    为防止走形,编委会对记者作出硬性规定,要像学生“填空”一样,将上述分解要素“填”入每篇原稿中,成稿后认真检查对照。按照这种报道路径,我们推出的“春天的交响”“秋天的收获”两季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58个整版美轮美奂,一个个来自山村一线的扶贫故事清新动人,真正做到了时政报道民生化,硬邦邦的新闻一下子软乎温暖起来。

    同样,我们推出的“‘湘军’不怕远征难——看湖南企业如何走出去”大型系列报道,每篇报道都捕捉到了大量精彩的“点”,都有鲜为人知,甚至是惊心动魄的故事,真实再现了湖南企业是如何敢冒风险、攻坚克难,打开海外市场的,使湘企的经济活动与国家使命紧扣在一起,读者看后大呼过瘾。

    由于做到了重大题材的贴近性表达,这几组主旋律报道都展现得多彩多姿,读者喜闻乐见。

    真鲜活:“走转改”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咐新闻工作者,要把群众当做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报社不失时机,将贯穿大半年的“精准扶贫进行时”报道,当做采编人员“走转改”的一次生动实践。要求编委会成员带头,分头与数十名记者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跋山涉水深入扶贫点进行体验式采访。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县大多地处偏远,重点扶助的贫困村更是偏僻,大家走田间、上地头,访农户、宿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心声,了解扶贫村发展现状。

    真正同农民蹲在同一条田埂上,就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就能听到群众的心里话,捧回的必然是带着露珠和笑声的活生生的作品,不信请看——

    “这季节楠竹一天能长7节,你看,这棵昨天才冒出土,今天已跟我差不多高了。10寸以上的竹子至少卖十四五元一棵,对楠竹地进行低改后,一亩地能长45棵左右。”(《“互联网+”为山村打开致富路》)

    “一分钱不出,稳赚不亏,这个事搞得。”村民刘朝龙最近有点忙,他要在本月底规划好自家的院子,以腾出更多的空地置放光伏太阳能板。按照计划,他家的光伏电站5月将并网发电,每月将为他家带来300元左右的收入。(《光伏发电点亮大山深处》)

    四月天,雨绵绵。走进朱溪,才发现它的清幽之美,一条清澈江水浅浅从村中心穿过,两岸青山陡起,云烟环绕,村居错落其间,如在画里。(《朱溪:打造户外运动示范村》)

    ……

    这些作品,用最真实、最鲜活、最动人的文字,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让人怦然心动,读者反映比以前的报道更好看、更真实、更可信。

    最可喜的是,我们在深入扶贫一线采访中锻炼了队伍。很多记者平时基本在城市里跑新闻,难得有机会走进大山深处了解贫困乡村真实的一面,这次采访的所见所闻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让记者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提升了境界、锤炼了作风。

    一名年轻女记者就说,她通过采访懂得了一名记者能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不是取决于记者的“妙笔生花” ,而是必须接“地气”,才能冒“热气”,报道才会有灵气、有生气。另一名记者也说,心有多诚,新闻就有多真,要让自己所采写的报道有温度,脚上必须沾有泥土。只有把身段放低一点,与普通百姓的心再贴近一点,采写的新闻才最质朴。

    更生动:从图文表达到视听传播

    移动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传播的影响力已经大打折扣。如何让都市报的主旋律报道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们按照总书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进行了积极创新实践。

    三湘都市报早在2009年就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实践,目前除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外,还开发出E报、H5、动新闻、无人机拍摄、短视频制作等新媒体技术产品,2016年我们又与腾讯、新浪两大互联网平台联手推出原创视频直播,从传统的图文时代迈入视听传播时代,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新闻服务和鲜活体验。

    在策划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报道时,我们在E报上连续推出了10多个版面的“长征赞歌”系列报道。每期选取一首反映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歌曲,通过专家讲解歌曲创作的背景,深度呈现背后的生动故事和历史传奇,引发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组报道最特别的创新是:每一期报道后面都有一个二维码,读者扫描二维码,便可在手机上听到这首歌曲,改变了过去报纸以单一表达形式板着面孔做宣传的模式,既了解了长征故事,又欣赏了歌曲,让人读来十分新鲜生动,在读者中反映十分强烈。

    而在精准扶贫这一重大主题上,三湘都市报除了推出“春天的交响”“秋天的收获”两组大型系列报道,还特别策划了“全国媒体精准扶贫(湖南)崀山行”大型采访活动,邀请全国百余家媒体参加。参与活动的全国各类媒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主题,采用文字、图片、H5等体裁,在报纸、E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文传播,6天发稿近千篇(件、幅),将“崀山美,惹人醉,不思归”的壮丽美景和深厚文化底蕴,绘声绘色地传递给全国读者和网友。而在活动期间,我们进行的两场现场网络视频直播,成为最大亮点,得到了全国媒体同行和广大网友认可,充分展现了纸媒在融合转型过程中的积极作为,其良好传播效果远超预期。

    (作者系三湘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3000万+点击的启示
融媒体时代怎样“走基层”
行业报要坚定融合发展的道路自信
守正创新,都市报也能唱好主旋律
全媒体传播,提升“三农”新闻价值
挖掘历史遗存 打造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