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普通人物如何“借力”报道?

● 金小林 《 新闻战线 》(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党报如何把一个看似普通的人物,报道成为当地甚至全省、全国的正面典型?近年来,丽水日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们总结认为,成功的普通人物报道,必须善于从五个方面“借力”,即主题、网络、上级媒体、行政推力和后续策划。

    关键词:人物报道    “信义孤儿”    借力内容 

    人物作为新闻五要素之一,历来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对新闻同质化和新媒体冲击,一些传统纸媒开始在人物报道上下工夫,甚至单独成刊。当前,地方党报同样面临传统媒体的种种困境。因此,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党报也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人物报道。

    成功的人物报道,可让被报道对象成为当地甚至全省、全国的正面典型。然而,和典型人物宣传具有得天独厚的行政推力相比,地方党报自发开展的普通人物报道,要想拓展影响、成功报道,必须善于“借力”。

    丽水日报一直致力做好普通人物的报道,尤其自2010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成功报道普通人物成为重大典型的案例,如“第十一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左秀俊、“最美姑娘”叶霄雯、“最美养护工”周林松、“最美警察”叶林军、“最孝姐弟”张景芳和张裕康、“信义孤儿”叶石云等。

    本文以2015年底至2016年初,丽水日报对 “信义孤儿”叶石云的报道为例,试述普通人物如何“借力”报道。

    借力“主题”,报道见高度

    丽水日报每年都要刊发大量的人物报道。其中,有党委政府要求宣传的,如“五一”期间每年表彰的各级劳模;还有各版面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策划的系列人物,如经济类、文化类人物等;更多的是普通人物,他们或爱岗敬业、或敬老孝亲、或身残志坚、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

    这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普通人物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关键在于记者如何去挖掘隐藏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真善美。一个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事迹真实感人,身边群众认可度高,就值得我们去报道。

    当然,并不是每一篇人物报道推出后都能在社会上引起普遍的反响。大多数普通人物报道都是“一次性的新闻产品”,即一经刊发就结束了。实践证明,要想人物报道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借力“主题”,立意要有高度。这是普通人物成功报道的前提和基础。

    “信义孤儿”叶石云的报道,最初记者报题的角度是“一位孤儿成了学生会主席”。孤儿普遍性格孤僻,但云和这位孤儿居然通过竞选成为学生会主席,值得报道。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得到了更加完整的信息:

    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会主席、高二学生叶石云,6年前双亲在49天内先后因病去世,留下11岁的他和81岁的爷爷相依为命。母亲去世前已生病多年,父亲为此欠下了总计3万元的债务——这些债务没有一张借条,但叶石云决定替父还债。随后他挨家挨户主动上门“寻债”,边上学边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靠捡废品、做来料加工、打短工挣钱还债。6年时间,他终于还清了共计3万元的20多笔债务。

    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位孤儿除品学兼优这个“主题”外,完全可从“孝顺”“求助”“自强”和“诚信”这四个角度切入做文章。不同角度切入,报道的“主题”就完全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相差十万八千里。

    最终,我们选择从“诚信”角度切入,并提炼出“信义孤儿”这一主题。“诚信”既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毫无疑问,孤儿叶石云替父还债的行为,不仅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契合当前的主旋律,具有时代气息。这样的报道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更有高度。

    借力“网络”,报道见深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发行市场萎缩,影响力日渐式微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地方党报,订阅者正日渐收缩为党员干部以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团体用户,普通群众个人订阅已经很少。相反,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影响力正以无孔不入之势,不断深入普通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以丽水日报为例,报纸的发行量只有6万多份,而丽水日报社下属的“两微一端”——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指尖丽水”客户端的粉丝总量超过了60万,接近地区总人口数的1/4。

    因此,互联网时代地方党报的人物报道,要想其影响力走出“办公室”,深入普通大众,就必须借力互联网:一方面,网络让更多读者有机会阅读报道,使人物的事迹深入街头巷尾;另一方面,网络的互动特性,让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更加深刻。

    实践证明,普通人物的成功报道,离不开借力“网络”。丽水日报在“信义孤儿”叶石云的报道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做“互联网+”文章。

    2015年12月18日,丽水日报头版刊发了精心采写的消息稿件《云和“信义孤儿”六年替父还债三万元》,同时三版以整版的篇幅推出报告文学《孤儿与父债》(获2015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文章见报当天,我们没有坐等效果,而是立即借力“网络”,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媒体融合组合拳——“两微一端”同时推出“信义孤儿”叶石云的报道。

    与此同时,我们发动采编人员以及一批忠实的读者,在朋友圈里转发、在各种微信群和QQ群里推荐“信义孤儿”叶石云相关报道的链接,进一步扩大影响。

    当天,我们还一气呵成,撰写了1000多字的诗歌《加油,好孩子!》,并连夜配上大量感人的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同题H5刊发。在悲情的背景音乐——韩红歌曲《天亮了》的渲染下,短短一个小时内,H5的点击量超过了5万人次。

    而网络的互动特性,更拉近了读者和“信义孤儿”叶石云的距离,众多网民纷纷在网络上留下了大量诚挚的评论,有敬佩、有感动、有鼓励……对此,我们的采编人员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对网络评论进行正面回复和引导;另一组则摘编那些充满正能量的评论,在报纸上组版刊发,达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显而易见,借力互联网和新媒体,“信义孤儿”叶石云这一普通人物的报道,很快形成了第一波的影响力,提升了报道的深度,为这一人物最终的成功报道,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借力“上媒”,报道见广度

    借力“网络”的目的,是让人物报道“向下”深入普通读者,扩大区域内的影响力。而借力“上媒”,则是让报道“向上”延伸,扩大人物事迹影响力的区域。

    对于地方媒体来说,衡量人物报道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该人物有没有引起上级主流媒体尤其是中央级权威媒体的关注。网络时代,虽然地方党报理论上可以借助其新媒体和数字报,打破读者物理性的地域限制。但事实上,地方党报新媒体和数字报的报道,在其行政区域外的传播广度非常有限,效果微乎其微。

    因此,地方党报普通人物的成功报道,必须借力上级媒体,让人物事迹在更大的范围里广为传播。丽水日报在报道“信义孤儿”叶石云时,就非常重视借力“上媒”。这一点,可从省级媒体和中央级权威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得到佐证:

    2015年12月19日,丽水日报推出“信义孤儿”叶石云开篇报道的第二天,钱江晚报“浙江新闻·城事”版整版图文报道“信义孤儿”事迹。当晚7时21分,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以《“爸欠的钱我还!”》为题刊发博文;两个多小时后,央视新闻新浪和腾讯官方微博同时以《他们都是帮过爸妈的好人 欠的钱我一定还!》为题刊发博文。

    12月20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5”栏目,以《“信义孤儿”:17岁少年6年替父母还清欠债》为题,用通讯和图文互动两种形式刊发报道。12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7版头条刊发图文报道《17岁孤儿主动寻债主替父母还债》。

    今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整版刊发了笔者的特稿《一个少年扛起的重量》(由《孤儿与父债》一文扩写)。1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栏目“一周人物回顾”板块以《叶石云:寻债》为题,播出时长1分钟左右的报道。1月20日央视军事农业频道“聚焦三农”栏目播出《听三农人物讲中国故事——叶石云》……

    在上级媒体报道“信义孤儿”叶石云时,省媒钱江晚报和央媒新华社之所以能在第二天和第三天迅速跟进,是因为丽水日报早已谋划“借力”,事先主动联系两家媒体并积极提供相关素材。

    事实证明,我们借力“上媒”的策略是成功的。因为钱江晚报和新华社的介入报道,“信义孤儿”叶石云报道的“滚雪球效应”很快显现——短短几周内,全国数百家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争相转发相关报道,使得我们推出的叶石云这一人物,迅速成了全国正面典型。

    借力“行政”,报道见力度

    地方党报的人物报道,一旦成功借力“上媒”,其影响的广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党报的人物报道不能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我们推出的人物,获得上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仅仅是传播层面上的成功,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肯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与此同时,“自上而下”式典型人物报道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党委政府认可的人物,可以整合更多的行政和媒体资源,加强人物报道的力度,进一步推动人物的成功报道和形象的塑造。

    可以说,成功借力“行政”,可以让人物报道效果事半功倍。在“信义孤儿”叶石云的报道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获取各种行政推力。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让报道第一时间进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视野。在过去,主要通过打电话或邮寄报纸的方式,提醒报道对象所在县(市、区)的主要领导阅看相关报道。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各类微信群,就可轻易达到同样的目的。“信义孤儿”叶石云开篇文章刊发后两天内,云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以及县委书记等当地党政领导先后看望慰问叶石云。

    其次,努力引起宣传部门和文明办的关注。“信义孤儿”叶石云开篇文章推出后,我们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向丽水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相关领导做了汇报。当天,丽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立即指示云和县委宣传部和文明办尽快核实叶石云的事迹。随后,叶石云先后荣登2015年第四季度“丽水好人榜”、2016年1月“浙江好人榜”和2016年2月“中国好人榜”。

    再次,尝试获得地方党报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2015年12月18日,叶石云的开篇报道刊发后,我们迅速着手准备了专题材料,递交时任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12月21日星期一上班后,王永康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叶石云是我市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的事迹感人至深,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反映了我市文明城市创建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所取得的良好成效”。 

    市委书记批示肯定、市文明办力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看望慰问,这一切对“信义孤儿”叶石云这一普通人物的报道来说,无疑形成了强有力的行政推力,让我们的报道更加有力度——

    本地的电视、广播媒体因市委书记的批示开始介入报道;云和县教育局下发文件,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叶石云学习的活动;云和县委宣传投资拍摄叶石云事迹的微电影;丽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聘请叶石云为“最美丽水好人先进事迹宣讲员”……

    借力“策划”,报道见厚度

    事实上,借力网络、上级媒体和行政推力,都是人物报道的“报外功夫”。人物的选题立意和后续策划,才是地方党报在普通人物报道过程中的“真功夫”。如果说选题立意是普通人物成功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续策划则是人物报道能否完美收官的关键。

    人物报道的开篇文章是重头戏,但成功的人物报道绝不是靠一篇文章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连续策划和报道的过程。一次成功的人物报道,同时也是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

    借力“策划”,可以增加人物报道的厚度,延长人物报道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此,在普通人物报道的后续策划方面,丽水日报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就“信义孤儿”叶石云的报道,我们采取了“双线并进”的模式——

    一是主动采编各种文章,让人物报道的后续高潮迭起。2015年12月18日,“信义孤儿”叶石云报道的开篇文章推出后,我们立即围绕“信义”这一品质,做深做透文章。

    12月20日,丽水日报头版重要位置推出了《叶石云:谢谢您,请停止为我捐款!》一文,报道了叶石云面对读者纷至沓来的捐款,没有“坦然接受”,而是呼吁停止一切捐款,让好心人把爱心款捐给社会上更需要的人。这样的品质、这样的报道,无疑对“信义孤儿”叶石云这一人物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月29日,丽水日报第二版头条推出了两千多字的通讯《“信义孤儿”:在大爱中成长》,很好地解释了连遭双亲去世打击的叶石云,没有变成“问题少年”反而成长为一位美德少年的原因。这一后续报道,及时地回答了经历最初感动的读者冷静下来之后所产生的疑问。

    期间,为让“信义孤儿”叶石云这一人物报道更有厚度,我们组织了本报评论员文章《诚信是和谐社会基础》,还邀请丽水籍著名评论家徐迅雷撰写评论《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此外,我们还在丽水日报副刊版面,先后推出了诗歌专版和互动专版。

    二是积极跟踪各方反映,让读者了解人物报道的效果。人物报道的效果如何,这也是读者关心和希望了解的内容。为此,我们围绕“上级媒体的报道情况”“ 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慰问”“读者和网友的评价”三个方面,及时报道各方反映。

    期间,丽水日报先后刊发了《云和“信义孤儿”引起新华社关注》《王永康对云和“信义孤儿”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阿里公益万元奖励“信义孤儿”》《 云和“信义孤儿”事迹获网友点赞》《叶石云昨晚上央视“新闻周刊”》《叶石云荣膺“CCTV2015年度三农人物”》等文章。

    (作者系丽水日报社编委委员)

    责任编辑:祝晓虎

于平实之处下工夫
晚报都市报言论怎样“接地气”
回访总书记点赞的12位共产党员
普通人物如何“借力”报道?
增强企业报“走转改”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传统副刊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