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防御“莫兰蒂”的舆论引领力

——厦门日报用融媒体做好抗台风报道

● 廖慧娟 《 新闻战线 》(

    在9月防御超强台风“莫兰蒂”的战役中,有一股力量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力。作为主流媒体的厦门日报在此役中快速反应、主动作为,充分运用好融媒体,展开全方位、多角度、全程式的滚动报道,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媒体融合实力。

    2016年的中秋节,对于身处厦门的人而言,绝不寻常,对于厦门的媒体而言,更是值得永远铭记。

    9月15日凌晨,第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在翔安登陆,正面袭击厦门。这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强台风,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闽南地区的最大台风,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创纪录的17级以上。

    一时间,狂风骤雨肆意狂虐,给这座海滨花园城市带来毁灭性的重创。全市一度大面积停电、停水、通讯中断、交通瘫痪,树木倒伏,房屋倒塌……据事后统计,台风给厦门带来的损失达102亿元。

    最强的台风遭遇了厦门最强有力的抗击。面对灾情,全市党政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壮歌。

    在这场防御“莫兰蒂”的战役中,厦门创造了防抗台风史上的“奇迹”:遭遇如此强大的台风,厦门却基本避免了人员伤亡。整场战役中,实际因灾死亡1人,重伤2人。书写了令人惊叹的灾后恢复重建的“厦门速度”,台风后的短短几天时间,厦门从满目疮痍到快速自愈,其速度广受赞誉。

    在防御“莫兰蒂”的战役中,有一股力量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力。整场战役的报道,全市上下内外同频共振,两个舆论场同向发力,使广大干群的家国情怀、家园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这在抗击天灾的宣传报道战役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作为主流媒体的厦门日报在此役中快速反应、主动作为,充分运用好融媒体,展开全方位、多角度、全程式的滚动报道,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媒体融合实力,展现了党报记者的专业精神、务实作风、专注态度。

    一时间,全城百姓密切关注厦门日报微信、微博、 APP及报纸的报道,并以之作为防御台风的行动指南。党报主流媒体主阵地的传播力、影响力在此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厦门市委书记、时任市长裴金佳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厦门日报为防御和抗击“莫兰蒂”台风,做了大量有效的报道,为抗灾救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迅速准确传达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时刻起到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莫兰蒂”已经走远,但它带给的诸多启示仍在发酵。我们无法阻止天灾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它们的态度,提升应对它们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作为参战的媒体回顾、总结这一役的意义所在。

    一、提前筹划部署,及时提供权威信息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整场防御“莫兰蒂”的战役,相关的信息传递铺天盖地。厦门日报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占据舆论的主阵地,与提前筹划、周密部署,关键时刻及时提供权威信息不无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9月13日,当人们还在诧异于“莫兰蒂”来临前的风平浪静时,市委市政府通过科学研判,果断将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到二级。厦门日报也随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进入迎战状态。报社社长、总编亲自坐镇指挥,各分管领导各负其责,采访、编辑、新媒体等部门主任带头值班。全社紧急动员,要求全员投入、全力以赴、有效组织、批次推进,联合调度、共享资源。

    采访中心立即分解部署一线采访任务:一路记者进驻市防汛指挥部,严密盯防风情雨径及时传达指挥部的指令;一路记者紧跟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时准确报道市里的决策部署;一路记者布点在台风前重点防范的避风屋、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片区以及台风可能登陆点区域;一路记者重点盯110、120、消防部门,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到突发事件;交通、建设、电力、水务、民政、园林、旅游、教育、港口、码头等部门的跑口记者各自把好关口,及时提供服务提醒及各部门的防御情况;六区驻站记者各就各位,随时播报各区防抗“莫兰蒂”情况;还有一路机动记者,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奔赴最需要的地方……可以说,台风来临前,一张严密的报道网已悄然织就。报社的融媒体指挥平台成为总指挥平台,记者采写的各种信息源源不断汇向这里,然后分流,有序流向微博、微信、APP、网站、报纸等各端口,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出去。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对权威信息的需求,绝不亚于水和电。“莫兰蒂”战役中,厦门日报融媒体对权威信息播报的迅捷,赢得了全市上下的一致好评。台风来临前夕,日报融媒体就推出了防抗“莫兰蒂”直播,汇聚各方记者的现场播报,滚动播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各种消息——台风到哪儿了,大桥要不要封闭、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否,台风来后灾情有多严重,市领导在忙什么,各部门在干什么……只要点开日报的直播页面,对于全市的防抗情况就能了然于心。“莫兰蒂”9月15日凌晨3:05分登陆翔安,厦门日报微信半小时后就推出专报。台风过后,市政府召开了三次新闻发布会: 9月15日台风过境当天,如实通报灾情;9月16日,聚焦供电供水供油恢复的最新进展;9月19日,公布灾后重建的一揽子帮扶政策。厦门日报都采用直播方式,让读者最快速直观地了解发布内容。

    关键时刻发声,有效回应舆论关切,疏导社会心理,厦门日报融媒体报道被市民誉为困难时期的“风向标”。

    二、有效组织推进,精准把握节奏重点

    遭遇超强台风后,虽然整个城市曾大面积停水停电,交通被阻断,但厦门人却显得“平和、不慌乱”,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灾后的恢复重建快速有序,厦门从满目疮痍中迅速崛起……

    厦门人的“平和、不慌乱”来源于他们看到了整场防御“莫兰蒂”战役的有条不紊。通过厦门日报融媒体报道,他们跟准了抗灾的节奏,最终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厦门速度”。

    整场防御“莫兰蒂”报道战役,厦门日报做到了有效组织推进,精准把握节奏重点。

    如果以9月13日厦门启动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为起点,到9月24日市委常委会提出要认真扫尾、确保夺取抗御台风工作的全面胜利,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抗御台风“莫兰蒂”的12天时间,划分为“防”“抗”“救”“复”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日报融媒体报道都踩准了节奏,突出了重点。

    “防”时,反复提醒,拉密防范网;“抗”时让人们了解台风带来的破坏以及各部门的行动;“救”时让人们看到了抢险救灾者的矫健身影,同时客观解读抢修水、电的难度,增进人们的理解。“复”阶段,日报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首先向全市人民发出了自救互助的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清理路障、洁净家园行动;紧接着,与市园林局一同推出树木救护指南,呼吁全市动手,在抢救的黄金期间扶正倒伏的树木,救活这些身边的小伙伴;市政府出台的一揽子扶助政策后,又迅速将关注点投向政策的落实……

    厦门日报的主动作为、有效组织,搭架起了政府与百姓沟通桥梁,使得整场防御台风得到了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凝聚起全市人民抗击台风、重建家园的共同意志和强大决心,助推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三、快速击破谣言,澄清是非稳定民心

    澄清事实真相,成为谣言的粉碎机,是防御“莫兰蒂”战役中厦门日报融媒体发挥的另一项重要功能。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心理担忧,感情脆弱,是人正常的反应。这时,也易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谣言,就是其中之一。从“莫兰蒂”来临前一直到灾后,都有一些谣言在网上传播。有的是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有的是移花就木,胡乱嫁接的;有的则是闲杂生事,故弄玄虚的……

    比如,在“莫兰蒂”造成重创后,有人在朋友圈传“集美区某27层高楼有人被风吹走”,一时人心惶惶。本报驻集美区记者马上多方走访查证,最终证明这是谣言,并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做了辟谣。又比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努力恢复供水供电时,有人网传厦门将“降压供水96小时”,还煞有介事地列出停水停电区域的名单。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向市市政园林局和水务集团求证,发现这是2009年的一则旧闻又被拿出来翻炒,随后,本报微博、微信及时发布了辟谣消息,消除了不良影响。

    在这场战役中,凡出现的谣言,均在短时间内被厦门日报破除,有效地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以至于凡有新的、不确定的信息,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上厦门日报新媒体矩阵查验一番。“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逐渐成为大多数网民的自觉行为,带动了整个社会崇真向善风尚的形成。

    党报媒体经历了台风的考验,公信力也进一步彰显。

    四、主动创新报道,充分发挥融媒优势

    防御“莫兰蒂”宣传报道战役,对厦门日报而言也是一场融媒体的战役,是厦门日报从2014年正式走上媒体融合之路后经历的最严峻的考验。此役中,统一指挥平台的整体调度,融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使信息做到了迅捷、准确、全覆盖。而一些创新性的报道,更让融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大大增强。

    此役中,除了两微一端(微信、微博、APP)、厦门网,本报还运用“百家村之声”微电台、微视频进行记者连线,让记者听众通过音视频,感受最前沿的情况。台风前推出的视频《台风前的厦门》点击率达80万。防抗“莫兰蒂”的专题滚动直播100多个小时,累计点击量达2000万+。9月18日-24日,刺猬公社对全国主要综合性日报公号进行排名,厦门日报微信号一举跃居位居全国第七,福建省首位。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报纸都努力创新报道形式,让好故事、好声音、正能量始终主导舆论阵地。日报记者把镜头和笔尖对准支援地方救灾的部队官兵,对准与时间赛跑的电力、水务、市政等抢险抢修人员,对准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对准积极参与自救、恢复家园的普通市民,挖掘出了大量感人的人和事。“一个福袋,两颗鸡蛋,看哭百万人”便是其中的一例——担负道路清障任务的武警官兵,把挎包整齐地放在路边,转身去干活,直到下午任务结束归队才发现,每名官兵的挎包上都放着一个红色的福袋,每个袋子里装着2颗熟鸡蛋——这个关于军民鱼水情的暖心故事,经厦门日报微博抢先发出后,阅读量达到了600多万。

    恢复重建后,厦门日报敏锐捕捉灾后变化,推出的微信头条《这就是厦门速度!》被人民日报微信头条转载,在全国广泛传播;还有一批源于现实,图文并茂的微信文章《厦门人,今天的头条属于你们!》《再见,最可爱的人!感谢,道不尽的恩情!》,为大家加油鼓劲的H5《厦门!厦门!众志成城,重建家园!》、《风雨点过后见彩虹,厦门你的温馨,我深深感受》等,都被网友踊跃转发,形成一股股暖流,提振了人心。

    报纸上的报道,既延续了跟新媒体的互动,让看报纸的读者了解到我们的新媒体矩阵发挥的作用。同时,早早启动寻找抗台救灾中最美的人物、镜头,推出了“出镜人物”“暖心镜头”以及传递灾后人们见闻感受,互助互励的“微信微语”。一大批抗台救灾的草根英雄见诸报端,光着身子泡在水中抢修的“泡水哥”、不顾危险悬挂在空中的“修电哥”、争分夺秒清理路障、扶起树木的“阿兵哥”……他们成了这个城市最可爱的人,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偶像。一个个温暖人心的镜头真实呈现了厦门这座全国文明城市,面对灾难呈现出的文明底色——不顾车上的污泥点点,加入推车的行列里的女市民;被称为“年岁最长、气质最美的志愿者” 的88岁陈老阿嬷,挥起扫把,加入清洁家园行列;被称为最美“凤凰花”画面背后,是对一群市民志愿者和部队战士协力抬起一棵被“莫兰蒂”粗暴拔起的大树的真实记录……还有一则则有温度的微言微语,记录着灾后每天的变化,传递着人们对这个城市的热爱以及人与人彼此的温暖。好多人边看边加入留言行列,表示“暖哭了”。

    抗灾期间,厦门日报的日均出报版面都在24版以上,最多有一天达到了44个版。整体版面梳理有序、图文并茂,踩准防御台风的节奏,及时准确传达省市决策层的决策部署,并把大量的版面用在聚焦一线抗台救灾的基层、人物,展现全市上下在大灾面前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精神风貌,为抗台抢险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作者系厦门日报采访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打造盛京汇高端新型智库 沈阳日报向智库型媒体转型
防御“莫兰蒂”的舆论引领力
新媒体环境下内参报道的思考
传统媒体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质疑,减少报纸差错的重要方法
强化用户意识 构建全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