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

——第26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审有感

● 蔡尚伟 隋文馨 《 新闻战线 》(

    参评的广播节目时效性强、主题鲜明、贴近性强、选材典型,从不同角度报道、分析了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和社会现象。题材选取多元化,体现了年度重大宣传主题;用多种声音符号叙事评论,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

    2016年8月,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在北京评选。笔者作为学界代表,担任广播消息、评论和专题组(以下简称第三组)的评委,历经紧张激烈的作品定评过程,对今年中国新闻奖尤其是广播类的评奖工作有些体会,结合多次参与中国新闻奖定评工作的感受,本人对今后的广播创优、参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新闻奖广播节目的评选有所助益。

    本届新闻奖第三组参评作品的总体情况

    本届中国新闻奖第三组主要有广播消息、广播评论和广播新闻专题三大项目,共有66件定评作品,参评的广播作品较好地坚持了舆论导向与新闻规律的有机统一,发挥了广播本身的特色和优势。

    1.评奖情况:竞争较为激烈,优秀作品不够突出

    本届中国新闻奖第三组66件广播作品中广播消息36件(其中审核撤销1件),广播评论8件(其中审核撤销1件),广播专题22件(其中审核撤销4件)。第三组的获奖情况分别是:广播消息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件,三等奖2件,获奖率11.1%;广播评论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件,三等奖2件,获奖率50%;广播专题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获奖率22.7%。广播消息、评论和专题三大项目一等奖全部空缺,反映出本年度广播消息、评论和专题的优秀作品不够突出。广播消息和广播专题节目的定评作品数量多,获奖率偏低,竞争较为激烈。广播评论定评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获奖率偏高,8件作品4件获奖。

    2.总体水平:基本代表了全国广播类消息、评论和新闻专题的较高水平

    参评的广播消息类节目新闻价值突出、时效性较强,表述简明,逻辑清楚,声音清晰。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消息《山东平邑“12?25”石膏矿垮塌事故第六天发现8名被困矿工 救援加速推进》现场音响真实、鲜活,富有冲击力,令人身临其境。记者播报自然、流畅,清晰严谨地串联各段音响,为听众传达了准确丰富的救援信息,温暖感人。     

    参评的广播评论类节目立意正确,观点鲜明,采访细致全面,实况音响丰富。例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评论《丰年更忧粮安》紧扣新闻热点,深入基层一线,积累大量采访素材,巧用相关数字,观点有新意、前瞻性强。

    参评的广播专题类节目主题鲜明、贴近性强、选材典型,从不同角度报道、分析了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和社会现象。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专题《石鼓 广州——千里共家园》立意高远、选题具有较大现实意义,作品构思巧妙、内容深刻、不落俗套。录音制作精良,播出的社会效果良好。 

    3.题材选取:体现年度重大宣传主题,题材选取多元化

    2015年度重大宣传主题主要有全面深化改革、环境保护、一带一路、抗战纪念、民生问题等。纵观今年第三组的参评作品,基本体现了2015年度重大宣传主题,以广播消息获奖作品为例,《山东平邑“12·25”石膏矿垮塌事故第六天发现8名被困矿工 救援加速推进》和《兄弟,我们一起上去》关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简政放权下级部门如何接得住》关注全面深化改革;《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今天开工 两岸共饮一江水指日可待》关注两岸关系。

    此外,今年第三组的参评作品在题材选取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都有主题报道。例如广播评论类获奖作品主要焦聚民生、医改、粮食安全、中国制造、农业经济、双创等主题;广播专题类获奖作品主要焦聚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土地改革、养老和就业、抗战、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等主题。

    4.表达形式:用多种声音符号叙事评论,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

    广播是通过声音进行叙事和评论的,本届参选的多数广播作品通过“音响+解说” 的模式,灵活运用实况音响,巧用新闻采访素材,充分发挥同期声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广播的声音传播优势,可以说做到了“用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例如广播消息二等奖作品《简政放权下级部门如何接得住》对一系列问题多方采集声音和观点,突出了广播的声音特色。广播消息二等奖作品《山东平邑“12?25”石膏矿垮塌事故第六天发现8名被困矿工 救援加速推进》充分发挥了广播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声音的优势,通过五位村民的同期声采访,第一时间传播了全面、真实的信息,现场感强,感染力强。广播评论二等奖作品《丰年更忧粮安》深入基层一线获得大量的采访素材,以“采访素材+评论”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了评论效果。

    本届新闻奖广播参评作品的部分问题

    本届新闻奖第三组参评的广播作品代表了广播业界的较高水平,但在评选过程中仍发现有些参评作品在创新意识、语言表达、声音处理、标题运用和节目构思等方面存在问题。 

    节目形态创新乏力,新闻语言运用老套。本次新闻奖评选,广播作品的节目形态较前几年没有太大变化,体现出业界创新意识不足。新闻语言和表达方式较为老套,缺乏明显的创新。新媒体时代主流广播节目受到了新型广播的强烈冲击,亟须创新节目形式,活用新闻语言,感知受众收听习惯的变化,与时俱进推动广播的创新发展。

    地方新闻局限于本地视角,缺乏国家视野。本次参评的个别地方新闻作品关注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忽略了当地事件全国价值的彰显。不论是中央新闻还是地方新闻,广播节目的主题都应该具有强烈的国家意义。地方新闻更应该注重以小见大,升华主题,将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报道上升到国家视野的高度。

    宣传意图过于明显,报道存有广告嫌疑。广告味是新闻奖评选的禁忌,本次评选中个别作品对相关企业和机构的策划和报道有广告宣传的嫌疑,直接影响了评选结果。新闻节目要严格杜绝广告成分,哪怕广告运用得十分巧妙。例如宁波北仑广播电视中心的广播消息《回应总理之问 格力贝发相约造“中国好笔”》存有软广告的嫌疑。

    逻辑语法有误,意思表述不清。个别节目存在主被动语态混淆、表述错误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评审结果。例如广播消息《芦溪县以“账”交“账”,汇成百姓满意账》中“针对机关干部”的表述以偏概全;广播专题《广西:耕地流转后“非粮化”现象普遍 粮食需求外地供给》中“广西已经是从产粮大省,变成了粮食需要外地供给的销售区”表述错误,存在明显语病,“外地供给”与“销售区”相互矛盾。根据《评选办法》,存在意思表达不清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一、二等奖。基本的语言文字规范存在问题的新闻作品,显然无法代表中国新闻行业的最高水准。

    标题不太重视,分寸拿捏不当。标题应该言之有度,价值凸显,吸引注意力。个别作品存在标题用之过猛现象,例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广播专题节目《龙江土地确权引领中国“新土地革命”》标题中的“新土地革命”用之过猛,容易引发歧义。宁夏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节目《外来的回族“大拿”拿掉了汉族村的穷帽子》的标题在政治上处理不当。

    主持人存在口误,音频质量有问题。个别广播作品播音员存在口误,影响了节目的评定。例如广播专题《村支书的一天》中佣金(yòng jīn)错误读成佣金(yōng jīn)。根据《评选办法》,存在主持人、记者表述有误的音视频不得获一等奖。个别广播作品音频质量存在问题,声音是广播的重要属性,声音的清晰流畅是广播作品的基本要求。例如广播消息《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中存在电话连线不清楚、声音模糊的现象。根据《评选办法》,除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外,广播作品现场音响存在明显缺陷,不得获一等奖。

    不符合评审要求,节目类型错位。个别广播作品存在“走错门”现象,报送节目的体例不符合这类作品的基本要求,即节目类型错位。例如个别送评的节目是一般的社会教育节目或者服务类节目,不属于新闻评奖范围,不符合评审要求。

    对送评中国新闻奖广播组作品的几点建议

    广播节目送评中国新闻奖,在制作节目时应增强创优意识,提高节目质量,重视参评程序和评奖标准,使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体现出国家水准,尤其需要注意:

    题材选择上,聚焦重大宣传主题,彰显新闻价值。广播节目的宣传主题应把时代主题与年度主题相结合,既要掌握年度主题的基本诉求,又要与时代的发展脉络相契合。既要报道当下转型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又要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未来的改革与创新。例如脱贫攻坚、一带一路、美丽中国、环境保护、全面深化改革、双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等主题视角大、立意高。此外,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性事件、标志性事件的直播,传播力大,新闻价值高,符合评审要求。

    内容处理上,注重深度的开掘,细节的运用。单纯的叙述性新闻节目在评奖方面优势较弱,广播节目应具有问题意识,注重深度的开掘。通过运用广播新闻的叙事技巧,大量搜集新闻背景和情节报道,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挖掘新闻深度。在细节运用方面,广播节目在立意、选题、标题、内容、观点和判断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身,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以讲故事的方式剖析生动案例,通过小的事件反映大的时代主题。

    表达方式上,声音表现和主持人表达高度规范,创新节目形态和新闻语言。广播评奖在表达方式上重点考察声音的运用和主持人的表达,细节决定成败,音质和表达直接影响到参评节目的名次。未来新闻奖广播作品的评选将延续对声音和表达的高要求,广播作品在声音和表达方面必须高度规范。创新是广播发展的原动力,在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推动下,广播节目形态要求集更强的互动性、更灵活的选择性、更舒适的伴随性和更深的融合性于一身;新闻语言符合“短实快”特点,要求更口语化的表达、更故事化的讲述、更情感化的表述。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研究·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培育项目“新闻经典研究”(项目编号: SKJ201004)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蔡尚伟系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隋文馨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杨芳秀

讲好中国故事:透视第26届中国新闻奖
以问题为导向高扬新闻价值
用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
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构建
小视频中的大形象
中国新闻奖电视类作品评审体会
坚守责任,迎“风”而上
体悟优良家风 评述家训接续传承
做一名善讲好故事的记者
一种精神的跨时代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