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生态整合,对传统媒体形成合围之势,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强大冲击;地市媒体还面临来自省级报纸的竞争,发行市场空间压缩,广告严重下滑。是束手就擒、还是主动出击,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继续保持地市报纸的活力?柳州日报社的做法是:致力于发展新媒体平台,特别是通过管理体制创新,促进报网融合,成为广西首家新媒体和报纸融合管理的报社,并通过布局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视频、视听等新媒体平台,初步形成报社的全媒体矩阵,逐渐探索适合地方党报的生存发展之路,努力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生力军。
创新管理体制,报与网融合运营
早在2014年4月,柳州日报社就通过布局调整,打破报是报、网是网的传统模式,将旗下的柳州晚报与柳州新闻网合并管理,形成晚报编辑部、记者部、新闻网三大模块的构架,成为全广西首家新媒体和报纸融合管理的报社。一方面选派得力的报纸采编人员、中层干部到新闻网任职和管理,另一方面在采编流程、运营方式、技术开发上进行重组和优化,三大部门协调管理。合并管理后的新媒体平台以柳州新闻网为基本阵地,依托晚报传统的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柳州晚报微信订阅号、柳州1号手机客户端、微视听订阅号等基于手机客户端进行推送的微传播和微营销平台;晚报则及时对新媒体的网络访谈、网民声音在版面上做落地处理,努力做到线上线下互动、网络版面互补、读者网民互通,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整合优势资源,构造有效机制
新闻资源上优化配置,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问题,可以不断地解放新闻生产力。
我们的做法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前方记者在现场传回信息,客户端和新闻网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发布,改变了以往日报晚报发稿后,新闻网才上稿的做法,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得到体现。比如,柳州晚报的《柳城冬瓜滞销》报道,通过新闻网、微信订阅号的不断推送和互动,获得了强大的影响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亲自做出批示,这在晚报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在舆情动态上,如果不是报网融合,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再比如,2015年8月19日的柳州全城暴雨,晚报微信订阅号通过与前方记者及时互动,在线图文直播暴雨进程,24小时内点击量达到12万多次,当天订阅用户增长了一千多。
通过快捷多元的传播渠道,柳州日报社的新闻产品覆盖面和影响力迅速延伸到年轻人群,扭转了报纸阅读人群不断老化的不利局面。
拓展线上线下,活动形成影响力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通过整合资源、策划活动提升影响力。报社以柳州新闻网为阵地,邀请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在线访谈,与网民互动议政,目前已经形成了品牌栏目。柳州新闻网还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大型活动,例如全市校花校草评选、新浪微博大V看柳州、烘培夏令营、厨艺大讲堂、挑战冰桶等。特别是校花校草评选海选投票阶段,柳州新闻网24小时内最高访问量达到20万次。而与新浪网合作,邀请一批知名博主“做一天柳州人”的活动,则成为全广西城市形象推广的典范,一行人受到市领导的接见,促进了柳州市与各新媒体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创新媒体形态,布局全媒体矩阵
目前,柳州日报社已经形成以经营部门为核心创建的“柳报传媒?微报”等微营销平台,订阅用户超10万;以柳州1号APP、柳州发布、柳州晚报微信和柳州新闻网为另一模块的全媒体融合平台,APP下载量为11万,柳州发布微信号订阅用户12万,柳州晚报微信号订阅用户12万,柳州新闻网的Alexa排名在3万至5万位,日均访问量10万次。
特别是2015年,报社投入资金和技术,自主开发了柳州1号APP项目,形成了具有资讯、服务、消费等集成功能的手机客户端平台,并于当年8月正式上线。根据手机客户端特点以及受众需求,在系统下,编辑可一分钟搭建起直播互动平台,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整合,使官方媒体、专家、目击者、前方记者、社交媒体等多元化信息得以承载,并通过开放互动功能,在连续报道中与用户不间断沟通,形成突发事件报道重要UGC来源。例如,柳州市一废弃物资加工厂起火事件,从起火后的10点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编辑持续直播更新。为保持地方党报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进军新兴领域,向新型主流媒体发展
从2015年年中开始,柳州日报社就在不断夯实自身发展基础的同时,主动出击,寻求战略资源支撑。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大力支持下,报社同时获得了申报网络视听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以及自办节目许可证的机遇;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摄影、剪辑、3D建模团队,加强技术力量,迅速开发新产品。特别是视听节目的微信平台步入正轨,具备了音频视频内容原创的能力,柳州晚报微视听推广迅速。在2016年春节前夕,首次尝试了网络现场录播新闻网自己创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广大网民中获得了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布局,目前,柳州日报社已经形成了以柳州新闻网、柳州晚报微信、柳州1号APP、柳州发布为基础的全媒体矩阵构架。接下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把现有媒体资源整合形成新的全媒体运营中心,并作为今后报社的重点发展方向,力争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目标,真正将其发展成为地方区域性的新型主流媒体。
当然,我们在报网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资质问题的困扰。随着网站和其他新媒体平台传播渠道和业务的拓展,诸多产品的资质问题遭遇瓶颈。
二是网站的采编权问题。由于柳州新闻网目前还不是重点网站,也没有新闻采编权,虽然可以转载自有媒体平台的稿件,但很多稿件的转载、审核、发布尚无权限定论。
三是音频和视频内容的生产、转载。柳州新闻网和以新闻网为基本数据平台的微信订阅号以及柳州1号APP,都布局规划了视听内容的制作和发布功能。但必须获得国家规定的资质和许可,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申报办理。
四是人才短板。随着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既有传统媒体经验、又懂得新媒体特征的人员充实到这些工作岗位上来。但由于缺乏真正把握新媒体行业传播和营销规律的人才,网站诸多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流量提升等工作推进比较困难。特别是在技术方面遭遇瓶颈,APP的开发应用尚不能完全自主,需要借助其他IT公司的团队,这在源代码安全上留有隐患。
五是设备老化滞后。为加快发展新闻网,市委宣传部和报社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投入的部分设备已经到位。但今后运营升级所需的视频、服务器、摄影摄像、演播室等设备和场地尚滞后,对网站改版、日常采编、技术维护和网络直播等工作造成影响。
六是报网深度融合不够。在融合机制的创新上必须得到更多支持。目前,柳州新闻网以及诸多报社的新媒体平台,是重新组建的团队,和晚报统一管理,运营上相对独立,但尚未完全公司化。当前,对国资单位注册子公司的把关非常严格,这与新型主流媒体发展要求的创新管理和机制有些冲突,也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柳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