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解析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泛职业化现象

● 崔立伟 《 新闻战线 》(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打破了原先媒体机构和职业媒体人自成“王国”的格局,形成了泛职业化趋势。受众转变为大众媒体人,党政机关政务新媒体“兼任”信息传播者,使得记者编辑角色身份泛职业化;采编一体的“全能记者”,职业技能的泛职业化,新闻采集者向信息求证者转变,这就使得记者编辑功能泛职业化;专业媒体组织和其他传播组织的泛职业化,则形成了泛职业化的“媒体组织”。无论是媒体还是其他社会组织,均需正视媒体泛职业化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     记者角色     泛职业化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媒介融合和新媒体转型是不得不执行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商业资本的进入和开放性平台的扩大,使得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不再只受控于传统媒体。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最大特征是互动传播与自媒体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中传者到受者的直线传播模式,第一次把受众的位置摆在了传统媒体的正对面,受众不再只是“受者”,而传者也不再“无冕之王”。尤其是对媒体本身和职业“记者”这个媒体角色来说,打破了原先自成“王国”的形势,形成了泛职业化趋势。

    记者编辑角色身份的泛职业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的身份不再限制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传播者角色扩散到了未受过专业培训、不拥有职业技能、不受雇于传统媒体的人。新媒体把记者角色的限制打破,把新闻传播与扩散这一无比“神圣”的社会职能下放到了受众,致使人人都可能成为“无冕之王”。综合来看,记者编辑角色身份的泛职业化包含以下两点:第一是新闻信息的受众成为大众媒体人;第二是政务新媒体“兼任”信息传播者。

    (一)受众转变为大众媒体人

    在以往的传播模式理论中,无论是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还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都是把作为新闻接受者的大众放在受众的位置看待,受众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就是接受信息和自我阐释信息,其反馈信息的功能在传统媒体中被无限弱化。新媒体的最大特征是互动传播,使得以往的点对面传播真正地转变为点对点传播,这无疑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控制和职业限制,使大众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媒体等平台,从而掌握一定的社会话语权,让职业技能这种客观因素不再成为阻止大众成为媒体人的障碍。

    从技术发展层面上来看,我国受众第一次真正实现互动传播并拥有了自我传播意识是源于BBS的诞生。BBS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通过Internet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他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1998年,南京动力交通学校计算机系教师创办西祠胡同,标志着BBS正式创立。BBS呈现出最早的新媒体特征是信息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交互性强,这是之后所有新媒体和自媒体所共有的特征。之后出现的博客更可以说是将受众自我传播意识彻底引燃的新媒体平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后起之秀将大众的信息传播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大众在不违反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自由地编辑与发布信息,畅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向和兴趣爱好,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来影响周围的人。新媒体技术手段的简便性使人不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就能顺利上手使用,其发布信息的形式多样,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载体都可以融入其中,真正地实现了多媒体传播。用户通过与周围人交互来取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很多新闻内容可能在专业新闻机构未发布前,就已在微博、朋友圈传播开来。

    (二)政务新媒体“兼任”信息传播者

    一直以来,媒体,特别是那些中央级媒体和党报党刊,在很多情况下是从各级党政机关获取信息,再制作成新闻“产品”,通过专业传播渠道,将新闻发布出去。这些党政机关过去只是信息发布的角色,而不具有信息传播功能。

    而今,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也在利用各自的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量使用专业媒体的编辑手段,将过去只有专业媒体才能生产的“成型”信息传播出去。这些党政机关新媒体可能不如传统媒体专业,也可能没掌握采写编评译的专业新闻技能,但是他们的信息权威性和传播及时性,却在无时无刻的吸引着社会的关注。

    据国家网信办的统计,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微博累计发布内容超过30万条,累计覆盖超过2.3亿人次,微信累计推送内容超过1万次。其中,“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中国政府网”等公号在两大微博平台的覆盖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且排名前十的中国国家机关政务新媒体原创度均达到了90%以上。

    在国家机关政务新媒体中,最为活跃的是政法新媒体,其权威性和及时性有时会超越专业媒体。

    例如,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发生涉邪教组织成员故意杀人案,这起案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网络充斥着对作案人身份、作案原因的各种猜测,舆情持续发酵。

    针对这一情况,5月31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办公室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发布微博,公布了作案人系邪教组织成员的事实,被迅速转发扩散,有效澄清了不实传言。在很短时间内,该微博被转发62345次、评论1万余条、阅读7297.4万次。

    “7297.4万”这个数字说明,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不再只受控于传统媒体,政务新媒体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媒体泛职业化,为信息传播路径的改变、传统信息传播格局的被打破添了一把柴。

    记者编辑功能的泛职业化

    记者与编辑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职业角色,在新媒体环境中这两个角色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开放式的平台上,记者与编辑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报道新闻和编辑新闻,更多地转向了两者的综合职能以及新媒体端上特殊的职业功能要求。

    (一)采编一体的“全能记者”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技能一般就是采写编评译五项,工作中主要用到的是前三项居多,而在传统媒体中,记者与其他新闻从业者有着明确的分野,记者与编辑,记者与摄像,记者与编导,记者与主持,这些都是基于不同的角色定位。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发展与竞争愈发紧张和激烈,这也促使传统视野中的记者需要不断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和方法,紧张的工作节奏要求记者身兼数职,记者与其他各角色之间的分界线已逐渐消融。在传统媒体进入转型期后,采编一体化的“全能记者”概念一直在提倡,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得以完成。新媒体平台要求记者信息采集迅速及时,同时针对网络数字传播特征,在采集到新闻信息后必须快速传播,否则记者采集完再交给编辑、编导进行后期处理,新闻也就变成“旧闻”了。

    (二)职业技能的泛职业化

    职业技能确实在某些程度限定了新闻从业者的门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信息进入。从新媒体角度来看新环境对媒体人提出的从业要求,传统采编已完全不能满足大众喜好和市场需求。多媒体的信息发布形式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技能与知识储备提出了严峻挑战。纵观目前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其所发布的信息,文字形式从原来的内容叙述主体变成了画龙点睛的角色。在新媒体信息碎片化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影响下,用户对于深度解析的文字似乎不抱有那么多耐心,而图片、声音、视频则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如何配图,怎样剪辑视频,这些成了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记者这一职业不会被淘汰,但不掌握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photoshop等多媒体软件的从业人将会被淘汰。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这也超出了传统记者的职业技能范围,但从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发展前景来看,这也是新闻记者泛职业化的必然趋势。

    (三)新闻采集者向信息求证者转变

    网络数字技术形成信息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必不可少的带来一些问题:信息量大意味着无效和垃圾信息增多,信息交互速度快代表着有效信息被受众的接受程度降低。这些问题都给媒体与媒体人带了新的挑战与从业困难。新闻记者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由于各类非专业人士传播信息的加入,更要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甄别,从而向新闻事实求证者的角色进行转变。  所以,如何解决媒体从数据大爆炸的海量信息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的同时,又能让有效信息切实影响到用户,这就成为媒体人在泛职业化挑战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

    从记者的角色功能定位来看,记者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从新闻的采集者转变成信息的求证者。在媒体泛职业的大趋势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也都能够通过信息影响到他人,进而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传统媒体中,新闻信息的采集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新闻就没有传播。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交互量巨大,记者的普通新闻采集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信息需求,记者的新闻收集者身份正向信息的求证者转变,他需要从海量信息中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工,制作出有亮点的新闻。进行一次或者二次传播,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人的一项新的职业能力。

    泛职业化的媒体组织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到冲击与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传统媒体组织。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报纸消亡论就已甚嚣尘上,一些西方老牌报刊的倒闭也似乎佐证了这一理论。一些传统媒体也开始着手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试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通过渠道、平台的融合提高综合传播力。而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商业组织也发现了信息市场新需求,不断渗透到新闻行业中来。

    (一)专业媒体组织的泛职业化

    这里的泛职业化指的是专业媒体组织或者说是传统媒体组织,通过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手段以外进行的新闻信息传播。近些年来,不少传统媒体组织,放弃了对新媒体平台的抵制,利用微博、微信进行传播信息乃至品牌塑造,进而巩固社会影响力和受众群。

    国内不少传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组织通过入驻微博成为微博大V、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方式,以新闻推荐、自主阅读的新方式来聚拢受众。从2009年杭州日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等报纸首批入驻微博,到2012年7月人民日报进入微博平台,再到2013年1月,新浪微博平台内的报纸微博高达2700家,竟然发展如此之迅猛。传统媒体在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读者和受众,更将纸媒与新媒体内容融合,添加新形象新元素,在巩固了受众群的同时,更扩大了纸媒的社会话语权,部分还实现了额外盈利,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权威的优势,进一步主导了社会舆论,打造了自身的新形象和新品牌。

    (二)其他传播组织的泛职业化

    对于其他传播组织来讲,一种是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而打造社会形象或市场品牌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另一种是依靠新媒体渠道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获得商业利益的商业传播组织。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机构、社会组织除了依赖专业媒体人进行发声,另外就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话语或分散或集中,以低成本的方式传送到受众中去。这些机构和组织最大的需求就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掌握一定的社会话语权,树立权威形象。开放的媒介环境下,民众已不再是受信息传播者操控的被动听众,大众群体有选择听与不听、看与不看、信与不信的自由,而且通过各方信息的传播和验证,大众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在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受众更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这就对传播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成为诸多社会组织的首要选择。

    在媒体泛职业化的今天,依靠新闻信息进行盈利的商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目前我国主流的商业新闻组织有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等,多数是依托以PC端门户网站而成立专业新闻平台和网站。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几大门户网站向手机客户端发展,依托APP和云技术向用户提供收费或免费的新闻信息内容。此外还有类似海报网这样的成功案例,它开创了全新的中文类时尚互动媒体形式,通过打造微信公众号“海报网”,为热爱时尚的人推送时尚类新闻内容。其公众号内只推送内容,不强制用户购买任何东西,只为影响用户,打造自己的时尚定义,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泛职业化现象已经十分突出,几成发展定势,无论传统媒体与职业新闻人接受与否,都必须要做出一定的革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泛职业化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大众滥用信息传播的权利、商业组织过度的新闻炒作等现象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如何进行转型,如何遏制新闻权利滥用等现象的发生,这都成为当前难以避免的传播难题。问题的首要之处还在于,无论是媒体组织还是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要切实认识到媒体的泛职业化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必须在决策上大刀阔斧,在行动上谨而慎之。

    (作者系法制日报视点新闻部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情感 责任 担当
解析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泛职业化现象
讲好民生故事 重塑党报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报纸新闻评论的突破路径
“看脸”时代 ,让报纸头版“欣闻”起来
纸媒微信公众号如何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