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头条背后的故事”之六:

情感 责任 担当

● 刘 杰 《 新闻战线 》(

    摘要:党报记者要对党忠诚,对党负责,对党报声誉倍加珍惜,直白了说就是要用好正面报道本领,多发出正能量;同时要慎重用好批评监督武器,切不可因为不慎“走火”,给党报声誉带来不应有的损伤。

    关键词:党报记者     舆论监督     责任担当

    每每看到“铁肩担道义”这句联语,下面的一联不用看也知道,但往往就不怎么在意了,因为上面的这一联,已经让人顿感一震,好像就是针对记者来的,当记者就得有这么一股劲,这么一种精神,而下面的那一联“妙手著文章”,于记者而言,似不妥帖,如果要说妙手,那也要取决于新闻采访的深入挖掘,暂不赘述。

    也正是这么一句联语,引起了我对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4日头版头条《安徽 渔民上岸日子美》的深刻思考,觉得我们这篇头条推出之前的种种做法与上述名联之要义真的是不无关联呢。

    当记者首要一点就是要有正义感。对人民有情,对百姓有爱,对新闻工作执著,党报记者尤其需要做到这些;同时党报记者还有一层更重要,那就是对党忠诚,对党负责,对党报声誉倍加珍惜,直白了说就是要用好正面报道本领,多发出正能量,同时要慎重用好批评监督武器,切不可因为不慎“走火”,给党报声誉带来不应有的损伤。

    回想起来,针对安徽渔民上岸一事的报道,每一步都饱含着党报记者的情感、责任和担当。

    也就是在这个头版头条推出的一年前,安徽分社记者钱伟接到报社经济部转来的安徽阜南县渔民盼上岸的线索,从情况来源看,无疑是一问题反映,属监督性报道,要不要去采访报道,需要分社领导把握定夺。干新闻的大都明白,作为驻地记者与总社记者有所不同,一个“天高皇帝远”,打一枪走人,没什么精神压力;而一个扎根在地方,监督批评之后还要去打交道,那感觉总是有些不爽。

    但感觉并不能主宰感情,一种对群众血脉相连的情感,激起的是记者对正当诉求的基本判断,我明确支持记者去做调研,看事实情况做出报道。我一贯的想法是,记者不能做刺儿头,一味地去找茬,以批评监督为快事,当然也不能只说好话不批评,监督性的报道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准、做实、做出分量来,真正体现党报记者的责任心。

    事实是,情况进展比想象的要好得多。钱伟用现场感知的办法去做调研,抓到了真实素材,更找到了报道的底气所在。这位年轻记者,以扎实的作风直接沉到淮河第一线,又以真实的材料做了篇《300多漂泊渔民何时能上岸?》的观察性报道,编辑部深为稿件所打动,不光编发了大半个版的长篇通讯,还配发了言论《别忘了那些内河渔民》,而到了夜班编辑那里,又摘编了个消息放到了头版,一个事情用了三种报道方式,差不多算是集束式火力冲击,等于把批评监督报道叫得响而又响。

    事情往往就这么凑巧,这边在批评报道,那边却上了篇表扬的稿件,对于地方来说,应该是让人哭笑不得。怎么回事呢?原来渔民上岸监督报道见报的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安徽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的消息,而隔了一条重庆的消息,就是那篇监督性报道。钱伟最早看到了如此的尴尬,一上班就对我说,对不起,惹事了,看来不光要抵消正面报道的人情,恐怕还要受到省里的责怪。对分社社长来说,压力会扑面而来。

    对此我没有任何忐忑之意,我说别着急,让我看看报道再说。当时总社索稿太急,钱伟成稿后直接发了总社,后来看了他写的业务文章才知道,那天他采访了渔民生活的困窘之后,本来计划回到合肥再写稿,然而回到住处,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全是老人落寞的眼神和孩子懵懂的脸,于是爬起来敲稿子,当晚很快就写完了,正如他所说,一个真正打动记者内心的内容,总会有特别的力量。

    看了钱伟的见报稿件,我比他当时写稿的心情还激动,像那篇言论所说,几乎是含着眼泪读完的。你看,破旧的电视机,一天十来斤鱼的生活来源,孩子身上绑着的泡沫葫芦,还有哪怕掉到河里而把孩子拴在门上的图片……没地,没房,没学上,没保障,他们不愿再如此坚守祖辈们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默默的企望,企望着和岸上农村居民过上一样的安稳日子。

    不用说,这是一篇成功的监督报道。一切都用事实说话,一切都用现场见闻打动人,感染人。钱伟是位能写诗的记者,但通篇都是朴实无华的语言,被采访的渔民都处于十分艰辛的状况,但没有任何过激的言行,就是那篇言论也没有拿着大棒子唬人,而是在说情说理说故事,几种监督报道方式最终透露出的就是一句话,解决内河渔民的诉求已经迫在眉睫。难能可贵的是,报道不光说出了需要解决的现状,也说出了问题的难度,更说出了必须综合施治才能破解难题,明明白白地道出了,不能因为他们群体小,就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不能因为事难办,就不作为。

    我对钱伟说,不要有任何担忧,报道没有错,如果有什么责怪我来担着。结果同样出乎意料,省委领导不但没有什么怨怼,而且立马打出了系列组合拳,让报道成了开展工作的推进器。报道见报的那天是星期日,没想到一大早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就在报纸上作出批示:“请组织有关部门、地方对内河渔民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查清情况,研究对策,推动问题解决。”同样在当天,时任安徽省省长李斌也作出批示,要求省农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沿淮地区摸清情况,研究统筹解决的政策措施。他们没有对当天头版头条那篇正面报道安徽的报道给予点赞,而是关注监督报道,直面问题,不推诿,不开脱,大胆探索解决途径。要知道,渔民是流动性很强的群体,他们有的来自山东、河南等地,靠安徽一地解决确实困难;另外,土地政策也不好随意变动,渔民上岸面临着许多棘手的瓶颈。

    好在国家层面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农业部、住建部等五部委也正研究对渔民安居工程出台相关政策。安徽不等不靠,在监督报道打出后,加大力度,不光要让渔民上岸有房住,还要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一年后2万多户、7万多渔民终于圆了上岸梦,安徽所作出的努力给一个历史性难题画上了圆满句号,当省委领导对我说到此事时,那种由衷的赞赏语气中也流露出自豪和期许。

    记者在自得于报道功用之后,是不是还要有所作为呢?我的想法是,必须的。到了2014年末,我对钱伟说,咱们应该再做一篇有分量的报道,让正能量深入百姓心里。于是,我和钱伟一起,跑内湖,上渔船,看安居,见到更多笑脸,感受到更多欣喜。我们想做一篇人民日报“1+1”,我想到钱伟此前监督报道中那些感人的场景,动人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于是让钱伟用一家或几家渔民生活变化为线索,串起新的头条消息和重点通讯稿件,以更生动的细节体现新生活的魅力。

    于是,钱伟又去了以前他去过的淮河,去了那“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为淮河的安澜,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一次又一次行洪蓄洪,做出了太多的牺牲,而以王家坝渔民为代表的内陆渔民,却成了不应该被遗忘的弱势群体。他们希望记者将他们的声音传递出去,他们更期待着新生活的到来。如今这一切在一年中成了现实,梦想成真的渔民该会多么心满意足。

    第二次到淮河王家坝,记者有了亲戚串门的感觉。他和那几户上次报道过的渔民扯家常,叙旧话,谈天说地,特别是郭素珍老人家的变化让人感慨不已。他们一家岸上的房子已经开建,原来落不了户的孙子上了小学,打不到鱼的儿子也可以货款创业,曾经落寞的眼神里闪烁着藏不住的笑容。因为有梦想,给小孙子起了钱途的名字,而这名字上次采访时因为看不到前途,看起来让人心酸落泪,而这次真的看到了前途,小钱途的名字叫着才真的响亮起来。

    钱伟在写作中就以郭素珍老人一家的故事为主线,串起了整个通讯。先是居有其屋,郭素珍三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居住地,一辈子以船为家的她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而全省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半数以上渔民搬进新居;接着,郭素珍小儿子上岸后想做点小生意,镇上帮助协调了低息贷款,在上岸后谋生的问题上,安徽把渔民纳入就业帮扶范围,多渠道促进渔民增收;然后是保障全到位,同样是以小钱途入户口、上小学一件件实事说起,再写到全省出台十多个文件,一揽子解决渔民上岸后的户籍、子女上学、医保、低保、养老、生活困难救助等实际问题,而且要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有些渔民上岸生活不适应,少乐趣,与人有隔阂,有户渔民还说新房不错,床也是新的,就是睡不着,因为不漂了,不摇了,说罢乐呵呵直笑。就为这一点,有的地方专门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帮助渔民尽快融入新生活。

    稿件写好后,我和钱伟边读边改,一句句读,一字字改,读着感动,改着顺溜。从一家渔民巨变的完整故事,到几万渔民生活的巨变,随着故事的深入,强化了前呼后应的感性互动,接地气,原生态,口语化,把个“1+1”做得风生水起,完美地上演了情感、责任、担当的新闻活剧,什么时候说起来都觉得提劲、给力。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安徽分社)

    责任编辑:祝晓虎

情感 责任 担当
解析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泛职业化现象
讲好民生故事 重塑党报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报纸新闻评论的突破路径
“看脸”时代 ,让报纸头版“欣闻”起来
纸媒微信公众号如何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