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播音状态解析

● 苗丽君 《 新闻战线 》(

    摘要:播好一部作品涉及若干个创作步骤和状态,“心态、情态、语态”是播音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心态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情操、素养、学识、气质、经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所有内功和外功能否得到完美展现的关键因素;准确判断稿件中的情态,合理运用、把握情态的处理和分寸至关重要;语态包含语气、语势、语调、语感,播音节奏有序、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韵律美正是通过这些方面来体现的。

    关键词:播音状态     心态     情态     语态

    一篇稿子,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准备,心里已有了播音创作架构,到话筒前如能摒除杂念、精神集中、进入状态,播音自会成功。反之,话筒前紧张、杂念多,即使备稿充分,播音也会失败。由此可见, 播好一部作品涉及若干个创作步骤和状态。笔者认为,掌握好其中的“三态”是播好作品成败的关键,即:心态、情态、语态。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心态

    笔者认为,心态是广播节目播音员主持人能否自如驾驭节目,并使节目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节目进程中播音员主持人创作主体的情操、素养、学识、气质、经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所有内功和外功能否得到完美展现的关键因素。播音员在备稿时对节目的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及由此获得的对节目的理解和把握,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策划、筹备、采访、撰稿等一系列前期工作,都是在话筒前这最后一道流程中体现其价值的。

    人们常说,办成一件事情需要“心无杂念”,其实,播音也是同理。播音时的“杂念”指的是话筒前一切与节目内容无关的念头。“杂念”的出现不仅干扰播音员主持人的正常思路,还会破坏其良好的心态,造成在播音或主持中出现差错,影响节目的质量。各种各样的杂念牵制了播音员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破坏了节目进行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心态,使其较难进入自信、自如的状态,对节目质量和其自身的形象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笔者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应把握以下几点:

    准备充分,进入状态

    排除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播出前的准备。对播出的稿件要充分消化、理解、熟悉,思维、情绪、注意力要迅速进入到节目内容和作品营造的意境中去。播出前的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在脑海中迅速闪现重点话题的重点部分,找准感觉,把握语气节奏,调节声音气息,注意的焦点始终凝聚在节目的主题和表达的内容上,大脑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只有从情绪上、整体上把握节目的高度,才能从语言形式的细节中跳出来,不会被语流中个别差错所左右,以自若、自如、自信的心态让节目按既定的方向行进,做到“有稿主持锦上添花,无稿主持出口成章”,调整出话筒前的最佳心理状态。

    设想对象,积极交流

    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根据节目内容将收听对象设想得越具体、越真实,主持节目时语言表达就越自然流畅,语言的目的性、指向性就越强,语言和情感的变化处理就越有着落。不仅要设想具体听众的存在,还要在节目进程中设想听众在交流中的心态,哪些观点他会赞成,哪些提法他们会有不同意见,哪些词语他们可能需要具体分析,等等。在交流中积极设想听众的具体反应,会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始终注重语言的目的和语气的运用,保持兴奋的情绪和清晰机敏的思维,不断激发播音员主持人交谈的兴趣,找到“说”的感觉,使语言更通俗、生动、自然,更富于生活气息。

    加强训练,提升素质

    作为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会有较好的语言质量。语言表达中的缺点,如语音不规范、用声用气不科学等,要靠平时训练来克服。一旦进入直播状态,应该全力集中于节目之中,如果此时过分考虑改毛病,则又会成为“杂念”而影响播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是保证话筒前最佳状态的重要条件;而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紧张、加强自信的有效方法。

    情态

    准确判断稿件中的情态、合理运用、把握情态的处理和分寸至关重要。

    情态是指情感状态,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播音创作的动力源泉,它对播音的作用主要是三个方面:联系想象、调动情绪、感染受众。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它的变化是一种情绪表现,而对某种社会理想、人生价值、伦理道德的追求以及艺术体验等等通常我们用情感来表述。情感的变化会受到艺术创作中想象活动的直接影响。播音员主持人体验着稿件中的各种情感并使它们体现在艺术形象中,从而促使听众也产生感受。播音时的想象活动总是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把它叫做“情景再现”。播音中运用“情景再现”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思想感情进入运动状态,激发播讲的欲望,达到播讲的目的。不同的作品应灌注不同的情感,把握不同的情态处理。

    如:播“5?12”汶川大地震这样题材的作品,播者不能有高兴的情绪,虽然是悲痛的,还不能“太过”, 应该在悲痛中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力量,全国人民面对灾难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坚强意志,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艰苦卓绝的百万灾民紧急安置,再到举国参与灾后恢复重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实践,带给人们的收获和宝贵的启示。四川台的作品《我们经历的地震》就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视听震撼”和“我在现场”的特点。反之,类似“春节晚会、申奥成功”这样的稿件就要整体把握欢乐和兴奋的情态。

    又如:宁波台的作品《跨越蓝色的梦想—写在杭州湾大桥贯通合龙之际》,播音员在理性的播讲的同时又在情态把握上融入了自己对家乡、对人民、对事业浓浓的深情,准确的定位,让受众能在作品中感受到那种与时代、与人民血脉相连的律动,播音员也被专家评价为代表了“宁波声音”。试想,如果没有情态上的融入,这样的一篇稿件是不是只能让受众感觉到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新闻消息稿呢?

    语态

    很多播音员主持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新闻播音是最吃工夫,也是最难播好的。尤其是对没有画面的广播播音来说, 就更需要语言的功力了,对稿件理解处理的深入程度和所表现出来的语态直接影响着听众的“留”与“走”。语态包含着很多方面,如:语气、语势、语调、语感,播音的韵律美正是通过这些方面来体现的。节奏有序、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听众才能听之悦耳、有味儿。

    语气

    播音中的语气指的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透过变化多样的声音形式,即语势的变化才能让人感觉到,刻板、单调、以不变应万变的声音形式只会使本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褪色,甚至变味,所以说,语气是语句“神”与“形”的结合体。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所以其声音形式也一定是曲折起伏、不断变化的。

    新闻也是有情感的,只不过它不像播文学作品那样夸张,不是字字生情。如《909早新闻》中有一篇录音特写《温总理的信心》,其中 “今年以来,中国经历了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现在又面对着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减速的挑战。中国对此将如何应对?今后如何发展?这也是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代表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温家宝充满自信地表示……”,播到这几句,播音员如果是按完全客观的处理肯定给人冷冰冰、无动于衷的感觉,实际上面对着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我们肯定是有感触的,在整体的大基调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地加入情感,在新闻里体现的是一种力量。

    另外,不同的新闻类作品应灌注不同的情感,把握不同的语气处理。播“5?12”汶川大地震这类题材的通讯作品,情感的分寸把握极其重要。播者在创作中肯定不能有高兴地情绪,但虽然是悲痛的,又不能在播讲中“太过”,悲痛中应该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力量和希望,全国人民面对灾难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坚强意志,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艰苦卓绝的百万灾民紧急安置,再到举国参与灾后恢复重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实践,带给人们信心和力量。这其中,度的把握也很重要。

    语势

    语势是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具有很强的技巧性。气息、声音、口腔状态都会影响语势,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的,从而使语势呈现为立体的运动变化态势。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些人的语势单一,多呈“拱桥状”,即句头低起,句腰一拱,句尾落到最低点,且不管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语句间是何种逻辑关系,但凡有标点或需补充气息的地方语势全部下落,语流沉闷,令人昏昏欲睡,自己也越说越没情绪;有的播音员常年播新闻,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流水线上的熟练工,对语言表现出一种机械的反映,于是出现了种种为受众十分反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腔调”。新闻工作者是要有激情的,麻木不仁、冷漠懈怠或傲慢矫情的心理不会发出有情之声。我们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稿件内容,做到内心依据充实,语势辅以相应的变化,才能清晰地传递出具体、准确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语言也就能做到气韵贯通,于平实中见色彩。

    如播讲《建国60年大型纪实系列报道——粉碎“四人帮”的那一天》中的一个句子, “……‘文革’之后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通常,说到“百废待兴”这个句尾处肯定都作收的处理,下山调。在这里,满目疮痍和百废待兴是相同的句式但要有不同的处理。“满目疮痍”,根据词义的理解,运用情景再现,它应该是放慢速度处理,下山调,而“百废待兴”是表示有希望的,节奏可紧,向上,上山调。所以,在表达具体思想感情时,掌握语势的几种基本形态灵活运用非常重要,曲折多样的语势才能成为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载体。

    语调

    语调是语言表达中的第二大要素。它看起来很简单,就是说话的腔调,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但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每个句子都有语调,恰当地运用语调,能有效地润色语言,促进思想沟通,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明确,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形成语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如《909早新闻》中“昨天,天津滨海新区会展中心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全会厅里,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温家宝总理真挚坦诚的回答感染着在场所有来宾。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国际金融风暴,温总理呼吁全世界都要树立起信心,信心比黄金更贵重。”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之下,人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有一种基本状态,并不会出现大的起伏。这也就是说,语调的变化,是在一种基本语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语调是在中音区进行的。那些表现高昂、激越、紧张、热烈、愤怒、仇恨等情绪的语调在高音区进行;而那种表现低沉、悲哀、凄凉、沉痛等情绪,一般在较低音区进行。新闻中的这一段,从交代的场景中就能感受到热烈的气氛,肯定是比较激昂的,但由于它属于新闻处理,还是不能“太过”。又如:“总书记迈着稳健的步伐进入天津厅,会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般播者会强调“稳健”,在这里它不做强调,整个语调应该上行、连贯,体现的是动作。

    另外,适宜的语调还要加上恰当的重音、停连才可以表达多种多样的情感,给人以韵律美。

    语感

    语感是我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修养、伦理观念等陶染中形成的对语言内涵的感悟能力。常言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它提醒我们需要关注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由于语感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思维,所以这种直觉是不确定的,感悟的深浅也会因人而异。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在谈到《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骨灰撒放记》这篇通讯的播音体会时说:“‘1997年3月2日,银灰色的专机,离开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这里,主要从‘低低地、缓缓地’、‘银灰色’这些词语,体现出我们对小平同志的哀悼之情。在这种很浓重的悲痛氛围中,通过一个‘辽阔大海’,就把这种悲痛的心情扩展开来了——是用很宽阔的大海形象代表祖国和人民,迎接他,拥抱他。这样,这种悲痛的情感就有了一个升华。”从这个体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感对播音创作的影响。

    又如新闻中总会遇到灾难性的报道,像“死了多少工人”这样的消息,不能播的太轻,因为死去的是生命,需要用厚的、稍沉的声音,语感把握的分寸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心态、情态、语态”是播音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掌握好“三态”,并非易事,需要持久的实践、不断的揣摩和长时间的积累。正如播音风格的形成一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杨芳秀

阅读率拐点背后的纸媒担当
新闻学研究的外部学科引证分析与评价
媒介逻辑视角下的自媒体研究
播音状态解析
海外华文媒体与国内媒体 构建国家形象报道比较
近代报刊中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
新《广告法》对体育广告的影响
“价值无涉”话语反思及对新闻客观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