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政治家办报”与“新闻职业”三题

● 陶 敏 尹 远 《 新闻战线 》(

    “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提出的著名观点,影响深远,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方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闻事业出现了繁荣景象。但媒体增多,新闻从业队伍扩大,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新闻行业的一些不良倾向还没有根绝;媒体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解决这些问题,须多管齐下,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加深对“政治家办报”方针的认识,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坚持“政治家办报”,把握职业方向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正确方向。

    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各自为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思想。毛泽东同志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就说:“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武器和舆论工具。毫无疑问,党必然要求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要由具备政治家素质、有政治家头脑的人来领导和从事新闻工作,为党的事业“鼓与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政治家办报”,是对新闻事业阶级性的深刻把握,是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具体要求,为新闻工作者给出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实际工作中,一些新闻工作者对“政治家办报”方针有所淡化、忽略,甚至不以为然、加以否认。有的认为,“政治家办报”,只针对党报,与其他媒体无关。还有的认为,新闻只讲事实,又不是搞政治,何须要“政治家办报”。因而,一些新闻工作者对政治不感兴趣,既不学习政治,更不研究政治。面对复杂事物、热点问题、敏感事件、突发事件,往往只看现象,抓不住本质,找不准方向,报道片面,似是而非,甚至出现导向错误,严重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比如,有的报道借民间学者的谈话,鼓吹西方制度;有的报道把一些偶发事件,归结为基本体制问题;有的媒体在中央一些方针政策出台后,说三道四;有的媒体一味渲染事件的负面影响,让人感觉社会没有希望。一些新闻工作者平时不关心时事,视政治如同儿戏,工作极不认真负责,随意性强,造成严重政治错误,影响恶劣。1993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我国一家有较大影响的报纸,居然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开玩笑”,刊登“重奖知识分子新政策出台,博士可生第二胎”这样的文章。2005年6月18日,一家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某市女公安局长因贪污受贿被判刑的消息,这条消息配发的图片竟然是优秀共产党员、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全国公安系统英模任长霞,引发群众强烈愤慨!

    坚持“政治家办报”,涉及方方面面的要求,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讲党性、讲政治,不容半点含糊。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非党报党刊,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无条件接受党的领导,严格把好政治关,通过有效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根本原则,是大方向,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改变。

    当然,“政治家办报”, 并非把新闻事业与政治画等号,以政治取代新闻。新闻事业除了阶级性,即个性,还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也就是为整个社会提供服务,满足公众多方面的需求,如天气、交通、知识、娱乐,等等。这是它的共性。

    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新闻事业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在1942年9月为《解放日报》拟订的征稿办法中,详细列出了征稿对象、征稿内容、字数要求,里面就涉及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教育、体育等多方面的内容。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他说:“你们的报纸搞得活泼,登些琴棋书画之类,我也爱看。”

    “政治家办报”,是在明确新闻事业社会性(共性)的同时,对其阶级性(个性)所作的强调和突出。当然,“政治家办报”并不排斥媒体充分发挥它的多种功能,报道新闻、反映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发布广告,等等,这些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具体体现。

    坚持“政治家办报”,提升职业境界

    新闻工作者要“出色”,需要多方面的修养、知识和技能,但首要的是政治上出色,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和理论修养水平,有政治责任感,自觉肩负政治使命,甘当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力争成为“政治家”型的新闻工作者。

    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搞新闻工作,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克服片面性”,学会分析比较,独立思考,“看问题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不要人家讲什么,就宣传什么”,“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他对新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错误提出过批评:“这些同志,把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经常拿在手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却经常丢在脑后。”这些观点对新闻工作者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些新闻工作者虽然文化知识多,写作能力强,工作也努力,由于缺乏政治修养和理论修养,没有全局观念,缺乏大局意识,不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不善于把握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无论采访还是写作,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要点、重点,写不出新意,报道千篇一律。终其一生,成了一个“写稿匠”、一部“码字机器”。

    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政治、理论修养,也难以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等而下之者,追名逐利,或者追求“轰动效应”,有的成了“包打听”,专门寻找、传播小道消息。还有的猎奇追“星”、吹捧名人,或追“腥”逐臭、热衷于传播绯闻,沦为“狗仔队”。有的媒体娱乐化倾向严重,出现了三俗:媚俗、庸俗、低俗。更有甚者,还有极个别的媒体及从业人员,制造假新闻,搞有偿新闻,实施新闻敲诈,专门揭人隐私,等等。这些行为,完全与“政治家办报”的要求背道而驰。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编辑未经核实,将网络上误传的“金庸去世”的微博信息以《中国新闻周刊》微博账号发出,对知名人士金庸造成严重伤害,引发读者尖锐批评。又如,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沈颢领导下的21世纪报系,利用负面报道和“有偿不闻”,大搞新闻敲诈,大肆敛财。2014年中宣部等9部门开展了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至2015年9月底,已经7次公开通报违法违纪的查处情况。新闻工作者要“出色”,提升职业境界,成为“政治家”型的新闻工作者,还要在专业方面下工夫,尤其是要强化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十分显著的职业特征,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很难成为称职的新闻记者、编辑。 

    新闻敏感综合体现新闻工作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新闻敏感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媒体面对纷纭的事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不是有闻必录、“照单全收”、一一“转手”。媒体选择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传播多少,怎么传播,都与政治息息相关。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播放的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就是从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长消息中抽出来单发的一条短消息,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政治敏感的体现,新闻敏感的典范。

    “政治家办报”,贯穿于毛泽东同志新闻工作基本思想之中,对于新闻工作者培养和强化新闻敏感有重要启发意义。他在1948年4月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就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搞新闻宣传的同志要多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1942年3月为《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1958年1月的一次谈话中说:“报社的人应该经常到下边去,呼吸新鲜空气。”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从党的政策,从实际工作,从群众生活中来,从深入调查研究中来。新闻工作者有突出的新闻敏感方向,高度关注党的各项事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极其重视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生活,从中去发现“点子”、捕捉新闻。上,“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目标、任务和方法;下,“吃透”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情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吃透上下两头”,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或“出海作业”,或“田间劳作”,既捕捉鲜活的“大鱼”,也收获各类“小菜”。这样才能优质高产,在新闻职业生涯中达到较高的境界。

    坚持“政治家办报”,扩大职业影响

    媒体的影响面广,作用大,美国的水门事件,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与新闻媒体都有着直接的或重大的关联。由此可见新闻工作的职业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扩大职业影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毛泽东同志1958年1月写给地方领导的一封信中说:“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我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不少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名篇杰作。如,《中国的西北角》,几个月内连出七版;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坚持“政治家办报”,并非只唱“赞歌”,不要监督;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开展有效的舆论监督,促进党和政府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这是新闻工作者发挥媒体功能,扩大积极影响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经过新华社记者长达9年的追踪采访、深入调查和详实报道,最终得以重审,使18年的沉冤得以昭雪。这是新闻工作者开展舆论监督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如,2015年11月荣获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专题《食品工厂的“黑洞”》,揭露了上海福喜公司长期使用过期原料制作食品。节目播出后,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彻查有关问题食品的流向。上海市委领导批示,这样的舆论监督是正能量。节目还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CNN、BBC、NHK等国际知名媒体都对“福喜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全国人大法工委表示,“福喜事件”对《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很有启发。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拿起批评的武器,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1954年4月一次谈话中,就报纸开展批评的问题说道:“就是要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他同时还说:“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这对我们今天开展好舆论监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坚持“政治家办报”,扩大新闻工作的职业影响,有效发挥它的职能作用,还需要我们改进宣传报道,提高宣传报道艺术水平,增强宣传报道的社会效果。

    毛泽东同志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说:“文章的好坏,要看效果,自古以来都是看效果作结论的。”

    新闻用事实说话。“说话”讲究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实际效果的好坏、作用的大小。在新闻工作中,如果空喊政治口号、随意乱贴政治标签、对政治进行幼稚的图解,那就是庸俗的政治,人民群众不喜欢甚至反感。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内容空洞乏味,结果只能是:报纸读者少,广播没人听,电视不愿看,网站无人去,只好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如果专业技能差,评论文章生硬,“板起面孔”说教,不会受人欢迎;消息通讯逻辑不明,晦涩难懂,或者长篇累牍,一定遭人拒绝。像这样,谈何影响。

    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

    坚持“政治家办报”,无论办报、办台、办网站,都需要改进宣传报道,该生动活泼时生动活泼,该严肃尖锐时严肃尖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政策、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增强宣传报道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近年来,全国新闻战线提倡的“三贴近”原则,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就是贯彻“政治家办报”方针的具体、生动的实践,具有远见卓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责任编辑:冷  梅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②《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客观记录 理性分析 正面引导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
媒体发展新格局下都市报的责任
“政治家办报”与“新闻职业”三题
融媒体状态下党报记者的素质要求
选树平民典型 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