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时政报道:有效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杨 澜 《 新闻战线 》(

    十八大以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不仅对党报党刊要拿出重要版面推出专栏专题,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也对都市类、行业类媒体提出了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往往受到最广泛关注与热议的时政报道活动更是如此。本文重点探讨该类新闻报道如何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政报道介入价值观的必要性

    是党性原则的根本要求

    新闻媒体要不折不扣地坚持党性原则,不仅因为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还因为坚持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的重要讲话,同样明确指出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并进一步对各类新闻媒体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国新闻媒体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能,这种教育职能不仅在于通过媒体传播信息、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最主要的是传递思想、观念和主流价值,促进达成社会共识,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时政报道作为新闻媒体对外宣传报道的一种类型,必须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按照党性原则履行好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和教育的职能。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时事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最有效和最好的途径之一。

    时政报道是与时俱进的活教材。社会中每天都会大量涌现的各类的时事新闻报道,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掺杂着人们的各种理解和解读,相比于贯穿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时政报道更是一本本鲜活且无形的思想政治教材,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和优越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补充。

    提高政治觉悟和爱国情操。时政报道中如果介入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人们便可以通过对事件的特别关注来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通过对各类时事新闻报道的实时关注还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抽象,与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距离,与时政报道结合,有助于引导人们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们进行价值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

    能提高时政报道的价值

    在时政报道中有效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提高新闻的价值。首先,时政报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报道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社会主流思想、观念和价值,则不再是就事论事,单纯地将发生的事件通过书面文字或者口头文字机械地转告给新闻受众的微观层面的事实报道,而是带有一定解读的,具有思想价值的事实报道,提高了时事新闻的高度与深度。

    其次,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某篇时事新闻报道的事实也许会淡忘,但对于其中传递的价值观和精神思想却不会遗忘。例如,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许记不清“非典”疫情发生时被感染的病患数量,记不清“非典”疫情发生的原因甚至是发生的时间等客观事实,但人们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那年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精神,以及医疗工作者在面临突发疫情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奥运精神”、“载入航天精神”的传播与传承也是如此。所以在事实报道中有效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一定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能够提升时事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使其传播得更为久远。

    时政报道有效介入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如何在时政报道中有效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总体而言,既要把握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也要兼顾感染教育法的方法论。

    及时有效,呼应热点舆论

    及时有效的时事新闻报道才更具影响力,传播速度会更快,覆盖人群也更广,这便为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埋头学习与工作,没有过多时间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所以需要通过比较热门的话题来吸引其注意力,使得报道中介入的教育内容向其渗透成为可能。

    2015年11月4日,中国能源报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了一条题为“【现场】不建火电,日子能过得更好?周大地预测今年能源消费增速或出现负增长”的时事新闻报道。当日,正值雾霾笼罩中国北方大部分城市,该报道瞬间便成功吸引了6000余人的阅读。纵观整个报道,讲的其实是在11月3日上午,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的“优化新能源布局 促进新能源健康发展”主题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对“十三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增长进行的预测和分析。如此具有专业性的时事新闻报道,如果不是其标题与当日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吻合,恐怕难以达到这样高的有效阅读人数。该报道通篇除了描述客观事实以外,还处处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及对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解读,将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新闻受众进行了一次及时有效地传播。

    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CNN知名节目主持人拉里?金曾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己的牙痛要比某个国家发生饥荒死亡上百万人更为要紧,自己脖子上的一颗疖子要远比发生在非洲的40次地震更为关键。”这句话揭示出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地理、心理、情感和利益上越接近,新闻的家中越大。母亲们通常对拐卖儿童的事件更加深恶痛绝,饲养小动物的家庭对虐狗的新闻会表达出更多的义愤,时事新闻报道越是有针对性地贴近受众生活,越容易受到更多瞩目,越易于被人们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其中的渗透效果越好。所以,新闻宣传工作者在考虑报道话题时,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受众人群,思考该则报道的受众是哪些人,该类人群有哪些特点,在创作中要贴近受众的生活,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角度和方式进行,这样才有助于有效渗透与传播。

    寓情于理,引发共鸣

    要通过感染教育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形象感染,用艺术感染,用情绪感染,力求博得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进行事实报道时,要善于融情于理,将抽象的新闻事实和价值观念形象化,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2015年4月27日,华西都市报对尼泊尔地震中国撤侨这件时事的报道便很好地实现了寓情于理,有效地对国人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朋友圈瞬间被该报道以及相似主题的报道刷屏。

    该报道以“8个航班从加德满都接回659人 游客高喊‘祖国万岁!’”为题,从介绍客观时事入手,穿插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微观个体进行描述,不仅文中描绘了来自北京的“阿姨团”平安送抵成都机场后“便挥舞着双手,激动地欢呼起祖国万岁!祖国万岁!”的情景,揭示了“因为只有踏上祖国的土地,才能让她们感受到踏实和安心”的道理。还在文末的个体采访中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情感共鸣,引发国人的情感共振,文中提到“这种感觉和汶川大地震时是一样的,当时,我是去关心汶川灾区,现在,我成为了被关心者。”由此可见,时政报道完全可以很好地做到寓情于理,寓理于事,引发读者共鸣,从而实现很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项目批准号:13KDC05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杨芳秀

    参考文献:

    ①拉里·金、比尔·吉尔伯特著,方海萍、魏青江译,《拉里?金:沟通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主流媒体如何实现“内容为王”
准确地把真实情况告诉公众
践行群众路线的党报实践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报业转型路径探索
分众传播时代的党报影响力提升
媒体政治责任与商业利益追求的博弈
时政报道:有效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