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践行群众路线的党报实践

——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为研究样本

● 沈正赋 《 新闻战线 》(

    《读者来信》是人民日报创刊初期就设立的一个传统栏目,从1987年7月3日起由一个栏目扩展为一个专版,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它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功能依然保持,是党报坚持群众路线具体而又生动的实践。本文以2013~2014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尝试从议程设置、观点引导、舆论监督、群众办报、媒体融合等五个方面,探讨党报践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与新闻实践。

    设置议程:聚焦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

    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议程设置的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媒介必然是报道世界新闻的把关人;第二,在复杂的政治世界里,人们需要不断定向。当然,媒介在设置议程过程中不是凭空想象,不是想当然,不能不负责任,媒介所设置的议程必须来源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应当是人们普遍关心、关注和关切的社会问题。检验议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受众的反馈。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每一期的选题都切实遵循“议程设置”理论,既反映了一些实际问题,又促成了问题的有效解决。2013~2014年,《读者来信》版共编发了87期(第1637到1723期),设置了12个讨论话题。这些话题主要设置在《读者聚焦》栏目下,包括关注转会风、公款吃喝及浪费、身边的造假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不文明出游行为、城镇化中的不良倾向、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等,有的还在母话题下设置了子话题。这些话题的设置都是将该时期大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作为选题的根据。《读者来信》版一般都对下一期或近期关注的话题进行“预告”,提前发布“征集令”,欢迎读者将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写出来或拍出来晒一晒,也欢迎读者就如何有效遏制这种现象提出建议。同时欢迎提供舆论监督的个案线索。

    2012年底,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为端正党风政风率先垂范,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民众在听其言后也在观其行。2013年1月初,《读者来信》版就把焦点对准“转会风”,推出系列报道,在纸媒与新媒体上共同征集“公众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此举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的几天时间内,“人民日报征集公众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就成为各类媒体、不同人群热议的话题,公众热情应征,广泛参与。编辑在《编辑视线》栏目以《转会风从说实在话开始》为题道出了设置这一话题的初衷:“一是想更多了解民心民意,以民心作为改文风、会风、作风的标准;二是想探究为什么官话套话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久治不愈的顽症。”

    2013年5~8月,《读者来信》连续推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系列报道,前后持续三个半月,共推出15期,分别对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城乡垃圾、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集中地披露和探究,创下了该版系列报道的篇幅之最。此举的目的正如该系列报道开篇的“编者按”所说:“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直面‘不美丽’的现实并寻找对策。”

    观点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读者向党报反映的问题往往是具体的、感性的,党报既要站在党和政府的角度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又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合情、合理、合法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观点的表达上,既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又要考虑到舆论的正确引导,发挥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各级党报,既不能高高在上,无视基层群众正当的、合理的诉求,也不能迎合少数人的无理要求,从而冲撞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底线;既要尽职尽责地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乐于为群众鼓与呼,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又要稳妥地化解社会矛盾,及时地缓解和疏导群众的情绪,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传播机制和信息沟通的平台。总之,新闻媒体要善于做社会矛盾的解压阀、缓释器,而不做社会舆论的导火索、火药桶。

    《读者来信》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每一期的专题评论即《金台视线》(原名为《编辑视线》)上,所讨论的对象都是本期《读者来信》版设置的主打话题。

    第1640期刊发的评论《反浪费,从公款接待开刀》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也要把公款关进制度的保险箱里,让国家财产、国民资产真正用之于民,服务于民。要把公款关进制度的保险箱,不妨从公务接待制度开刀。”第1701期刊发的评论《建立诚信体系刻不容缓》称:“诚信,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规范,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然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就是各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只有两到三成的人信任陌生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则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则不打自垮。建立诚信体系,刻不容缓。”

    此外,《读者来信》版还针对某个议题开辟了《问诊专家》《专家访谈》《学者观点》等栏目。在这些栏目中,要么由网友提问或记者访谈,要么约请专家学者撰文,发表权威意见和看法,目的是佐证并强化报纸所设议题的观点。

    舆论监督:批评曝光只是手段

    报刊广泛而公开的工作特点赋予它一种社会监督的职能,报刊以特有的方式对社会的监督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报刊这种特有的方式归结为两种基本表现:“一是再现社会状况,尤其是令人不满意的部分,反映人民的呼声;二是评论(主要是批评和揭露)权力组织、社会活动家(主要是当权政治家)的言行。”舆论的形成依赖于民众声音广泛而公开的表达,舆论监督也正是通过舆论的广泛性、公开性而实现的。舆论监督只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不是有形的权力,仅仅是舆论带来的一种精神层面的道德压力。舆论监督对社会公众的价值指导作用将超出其对现实生活的批评作用。批评虽然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舆论监督绝不仅仅意味着批评,同时也包含着对事物的正确评价和建设性意见,批评只是一种手段,但绝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舆论监督工作的旨归。

    正如郑志文在《没有监督,就不会有和谐》的文章中所说:“舆论监督不是找麻烦的,是为了解决麻烦或促进麻烦的解决。舆论监督首先是一种公开,就是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置于阳光下,让众人来评判。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沟通,把各方诉求以及想法、说法、做法亮出来,说道说道,看看问题出在哪儿,怎么想办法解决。当然,对那些不良、不公、不义、不法的人或事来说,舆论监督也是一种压力或威慑力,促其改正或促使执法部门依法惩处。舆论监督是成本最小的监督机制、纠错机制,也是对公权力最有力的制约机制。”

    以揭露和批评为特征的舆论监督是《读者来信》版的主要职责。2013~2014年,《读者来信》版除了摘登普通读者的来信,还针对读者反映十分强烈的一些问题和事件进行个案深度调查分析,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同时,注重对舆论监督报道的反馈与追踪,努力使舆论监督做到“落地有声”,取得实效,真正让群众满意。

    2013年初,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岳坛村部分村民给人民日报来信,反映耕地被非法征占的事情。人民日报记者便赴运城市开展专题调查了解,并在1月8日的《读者来信》版以《这里的农田是如何被蚕食的——对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岳坛村土地被违规征占的调查》为题刊登出来,记者在“采访手记”中发出了“为什么没有国家批文,基本农田却能一次次被变通、被规划、被强占?”等8个一连串的疑问。报道发表后的当天晚上,相关部门就立即派调查组奔赴运城市展开调查,要求“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清楚,第一时间督促地方开展整改,第一时间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按照人民日报报道提供的线索,调查组快速核实了报道反映的情况,初步掌握了土地违法事实,并于1月10日向运城市政府提出5点整改要求。2月3日,运城市政府致函人民日报表示,对舆论监督高度重视,并按照国土督察部门的要求,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2月5日,《读者来信》版刊登“反馈”报道《国土督察部门督导运城整改》。2月19日,《读者来信》版又在“反馈”栏目刊登后续报道《运城市接受监督严肃整改》。至此,这组批评报道才告一段落。

    《读者来信》版的大多数批评报道在发表后均做到“落地有声”,有关部门都会进行及时的调查、整改和反馈,《读者来信》版也对此进行追踪报道,这些反应和改变正是舆论监督取得实效的一个个例证。

    群众办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实践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我党在领导新闻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工作方针和优良传统,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当代指导意义。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元素,重点需要明确和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带有根本性的办报方针,解决宗旨问题、方法问题和立场问题。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到一切工作的首位,才能真正办好报纸,办出让党、政府和人民放心、满意的报纸。

    《读者来信》版就是党报践行群众路线的一扇“窗口”,一本活的“教科书”。一般来说,支撑报纸版面的内容主要来自本报记者之手,而《读者来信》版的作者绝大多数却来自普通群众,群众在版面上唱起“主角”。因此它又称得上是党报最接地气的一个版面。这里仅以2013~2014年两年编发的87期《读者来信》版为例,来看看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2013~2014年《读者来信》版共发稿(含文字和图片)1016篇(幅),其中属于读者自由来稿892篇(幅),占比86.1%。如果去除未署实名的204条微博、微话题和大多为读者拍摄的143幅图片(图画),(因为读者来信版刊发的图片均是配文出现的,不单独使用),2013~2014年《读者来信》版共刊发群众自由来稿(文字稿)545篇。

    江苏靖江市生祠镇新丰村后陆家埭5队村民陆建龙给人民日报来信说:“说句心里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媒体人民日报,竟能关注到像我这样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普通农民,并指导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躲过了一场难以预料的灾难,这不能不让我今生难忘。(2013年)9月17日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在我们靖江尤其在政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那以后恶意强拆的嚣张气焰大为收敛,恶意强拆的传闻明显减少。”湖南长沙读者阿甘给读者来信版来信称:“感谢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不弃涓滴、询于刍荛,刊登我一个普通市民的来信,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并且带来很好的实际效果。”

    媒体融合:信息共享与舆论共振的新手段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2013年以来,人民日报社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步伐,报网互动成为人民日报实现信息共享与舆论共振的新常态新手段。在工作实践中,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构建媒体融合的新机制,让《读者来信》版真正做到“强起来”。 

    一是通过媒体融合扩大信息源。信息的来源与多少关系到媒体的内容生产,影响到媒介产品的质量及其传播效果。近几年来,《读者来信》版尝试媒体融合,扩大信息来源,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13年1月份起,该版相继开设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网友留言》《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留言》等专栏;2013年7月初,又与人民网互动,改设《人民微博?微话题》专栏,并提醒广大读者:“更多网友精彩留言内容,敬请登录人民网,参与人民微博?微话题互动讨论”;2014年8月26日增开了“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跟帖留言” ,让网友的言论直接呈现在人民日报的纸质版上,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2014年“向失信行为说不”系列报道,多篇主打报道线索均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问”板块和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其中,2014年8月5日刊登的《界首葡萄场:随意撕毁土地流转合同》,报道线索来自网友给安徽省委书记留言;8月12日刊登的记者调查《奎勒河镇政府:“饭费”还要欠多久?》,报道线索来自网友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留言;8月12日刊登的社会观察《中关村电子卖场:商家欺诈何时休》,报道线索来自网友给北京市委书记留言。

    二是通过媒体融合加大说服力。《读者来信》版担负着舆论监督的职责,特殊的工作任务要求记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媒体融合“大格局”,加大报网互动力度,探索报网“深度融合”。2013年7月,人民日报正式推出“二维码”,《读者来信》版使用二维码开展舆论监督个案调查“如虎添翼”,在调查采访时都尽可能拍摄视频资料,提交给人民网制作视频二维码链接,实现舆论监督不仅有文字报道,还有声音和图像,从而增强舆论监督的说服力。“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浏览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号(rmrbzhw)”等,都先后在《读者来信》版的显著位置刊登。从2013年7月23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系列调查《门前垃圾没人管,墙外垃圾堆成山,北京朝阳崔各庄乡黑桥村——垃圾包围“艺术工厂”》,到2014年4月29日见报的《借口安全取消渡船,不管群众是否方便,四川省合江县——禁渡停航是否“因噎废食”》,《读者来信》版产生重大影响的个案监督报道,大多都得益于二维码视频手段的有力配合。

    三是通过媒体融合放大影响力。媒体融合绝不是简单的“1+1”式的物理聚合,而是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产生“1+1>2”的化学效应,进而产生超媒体或媒体集群式的传播效果。2013年2月5日,《读者来信》版刊登人民网强国论坛8位网友分别向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提问的专访,初步尝试与人民网的互动。2014年3月份开始,《读者来信》版与人民网同步推出电视嘉宾访谈节目,视频节目在人民网播出,文字在读者来信版刊登,实现不同媒介、不同读者或用户在信息传播上的差异化和互补性。2014年3月18日,《读者来信》版刊登记者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的对话,文章的题目是《农村土地流转不能“跑偏了”》,人民网同步推出的视频节目的题目则是《专家“解码”农村土地流转》;2014年5月6日,《读者来信》版刊登记者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的专访《“看得见的手”如何更好作为》,人民网同步推出的视频节目的题目则是《专家解析政府“乱作为”》。2014年10月21日,《读者来信》版“身边事”栏目刊登山西长治读者闫树平的来信《何必为难离休干部》,讲述闫树平80多岁的老父亲和其他几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遭遇的体检难题。见报后,人民网、新浪、凤凰等新闻门户网站均在显著位置,配发当天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样予以转载,人民日报和凤凰新闻客户端作为舆论监督话题置顶推送,当天仅凤凰网和凤凰客户端读者点评参与量超过21万人次。强大的传播效应促使长治有关方面正视人民日报舆论监督,迅速解决这一问题。

    结  语

    作为人民日报“元老级”版面的《读者来信》,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历任编辑记者精心浇灌出来的一朵奇葩,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如今它已历经了1720多期,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可想而知。它长期以来高举舆论监督的旗帜,发挥“让人民监督政府”的职能,早已走进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其编辑思想早已植入亿万中国百姓的心田。它是党报长期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历史见证,是对党报优良办报传统的传承与革新。据史料记载,1991年11月25日,瑞典新闻代表团一行在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的陪同下到人民日报社参观。瑞典《快报》记者范登尔在参观人民日报群工部后说:“我们不少瑞典人对你们的这份报纸有误解,以为这只是一张宣传官方观点的报纸。现在我们了解到贵报在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方面也做了大量杰出的工作。”

    从议程设置、观点引导、舆论监督、群众办报到媒体融合,这五大作用应当成为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今后一如既往的办报铁律,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各级党报都要善于把这一与群众读者进行互动与反馈的宝贵经验和做法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新媒体时代报纸转型发展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作者沈正赋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武艳珍

主流媒体如何实现“内容为王”
准确地把真实情况告诉公众
践行群众路线的党报实践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报业转型路径探索
分众传播时代的党报影响力提升
媒体政治责任与商业利益追求的博弈
时政报道:有效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