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农民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五百字左右的短评论栏目《三农微评》,对事关三农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评论剖析,运行两年多,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6月,又在四版推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文章,该系列包括走进农村最美家庭、大善乡村(故事篇)、大善乡村(历史篇),与以往系列报道明显不同的是,这组报道采用一篇通讯配一篇短评的形式,短评字数也在四五百字左右,文章讲故事,评论点主题,起到了深化阅读、引发共鸣的作用,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小评论的“三贴近”:贴近农业产业、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
《三农微评》栏目用小评论的形式,对国家关于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各地三农工作的创新经验、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评论,表明报纸观点。简单一点说,就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当然,这个“事”并不是泛泛的所有的“事”,而是事关三农领域的“大事”。
2013年1月16日一版,第一篇《三农微评》稿件见报,评论的题目是《站票不应该收坐票的钱》,关注的是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
《“人努力”才是根本》是发表在2014年夏收期间的一篇微评,当时有声音认为夏粮丰收主要原因是风调雨顺,作者认为:
“‘天帮忙’固然重要,‘政策好、人努力’才是根本。从河南、安徽等六个夏粮主产省传来的消息看,科技的贡献还是起了决定性作用。
小麦生长周期长,要穿越秋冬春夏四个季节,田间管理任务繁杂,没有基层干部和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没有农民兄弟的精耕细作,要想获得大面积稳产增产,是不可想象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讲出了这么一个道理,点出了夏粮连续丰收的“题”:“农业生产有大年小年之分,如何才能让大年更大,小年不小,关键还是靠科技,还是靠投入。”
《三农微评》始终遵循“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几百篇稿件,所评论的事情包括粮食生产、农民工欠薪、干部作风改变、村官反腐、高考制度改革、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关爱留守儿童、善待耕地、法治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
两年多时间,《三农微评》打过三次集中的大战役:2013年、2014年两会期间,每天见报一篇;2014年三夏特别是夏收大忙季节,每天刊登一篇关于夏收的稿件,期间共刊登11篇。
从2014年6月开始,农民日报在《社会民生》版(四版)推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文章,每篇文章配一篇短评。截止到10月底,该系列登载了“走进农村最美家庭”系列文章20篇,“大善乡村(故事篇)”20篇,“大善乡村(历史篇)”5篇,配发短评45篇。这是农民日报短评一稿一议的首次尝试,当然,这个一稿一议并不是所有的稿件都要配短评,而是指重要的、成系列的文章。
小评论的“三个讲”:讲故事、 讲感情、讲道理
这“三个讲”是对农民日报小评论写作实践的总结。正是因为保证了这“三个讲”,才使得小评论点出大主题有了可能。
讲故事。评论文章也是需要讲故事的,因为这是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基本需要。当然,这个讲故事又不能等同于通讯作品,要在对新闻故事进行高度凝练之后,再以尽可能少而精的文字展示出来。
《愿农民工过年的顺风车一路顺风》一文是这样讲故事的:“日前,安徽人刘杰免费开车载工友回老家过年,遭稽查人员拦查,称他此行是公司包车,涉嫌非法营运,要罚款5000元。”
“‘走,骑车下村去!’在浙江省衢州市大洲镇的乡间小路上,乡镇干部骑车下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只要不是赶时间的着急事,干部们都会骑上‘新型公务车’下村去。”这是《没了“官架子” 掏了“心窝子”》的开头一段,字数虽然很少,但故事性却很强。
短评论讲故事,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再描述,而这种再描述又为此后的讲感情和讲道理打下一个良好的事实基础。
讲感情。评论文章是要讲感情的,为什么要讲感情?因为感情与民生、百姓、发展、大局等息息相关,一篇评论正确观点的形成,与作者的感情色彩有没有、浓不浓、对不对有着密切关联。
“村民李秀霞3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高位截瘫的小姑子,让一个曾被医生宣布活不过5年的病人,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阳光快乐,生命的长度和质量都得到了延续。这份深情、这份韧性,令人动容。”这是短评《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为《32年照顾重瘫小姑子》一文而配)里的一段文字。短评《每个献血者都是英雄》为《我不认识你,但你在我的生命里》而配发,文中这样写道:“他们默默奉献的不光是血液,他们捧着的分明是一颗颗炙热的爱心。可以说,每个献血者都是英雄。”一种感激、赞叹的情愫油然而生!
正是因为讲了感情,才有了人情味,才能娓娓道来,润物无声。
讲道理。讲道理其实就是讲观点。只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居高临下说教的方式早已经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根有据、层层剖析的说理方式。
《高考加分“瘦身”有利城乡教育公平》 写于2014年7月。当时一些地方爆出了部分区域内高考加分生大面积出现的消息,社会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但批评的声音都集中在加分不透明和涉嫌违规加分上,作者站在大三农的角度,认为应逐步减少加分项目和降低加分分值,以利城乡教育公平。作者议论到: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城乡教育之间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许多高考加分项目与农村学生是无缘的,比如奥赛科技类、体育特长类项目。同时,加分项目过多,也容易滋生违规加分行为,产生加分政策执行被异化以及加分资格造假等问题,更进一步加剧城乡不公。”
依照社会实践和评论写作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逐步减少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对维护城乡教育公平,实现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同一平台竞争,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应的观点很快就得到了印证: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招制度改革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上重点大学的精神,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减少高考加分项目的实施细则。
小评论的表达方式:由小及大、由大及小、由里及表、由表及里
这是农民日报小评论点出大主题的四种表达方式。
由小及大,即由一件小事引发出一个大道理,所谓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小改观 大改变》刊发于2014年两会期间,作者从两会上不摆放花草绿植、不铺设迎宾地毯、减少一次性用品等细节,看出了两会俭朴的风气,认为这种风气可以让代表委员更加集中精力参政议政进而推进两会的高质高效。俭朴细节为“小”,但反映出的“大”是会风务实的转变以及两会追求高质高效的决心。
见人之未见,思考人之未思考,在细节中寻找新的角度,寻找大主题,这正是由小及大的精彩之处。
由大及小,是把一个大道理落实在一个或几个小细节或做法之中,以细化、分解综合性、宏观性的大道理。短评《以爱行孝 滋养心田》是为《13岁小姑娘的孝心》一文而配。文章是讲孝心的,但在经过作者分析以后,发现小女孩的孝心发自内心和自觉自愿,于是在“孝”这个大题目下,选择了“以爱行孝”这个小切口。文中写道:
“孝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但应该孝顺和愿意孝顺却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感受,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已经流淌了五千多年,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所有的向善都是以爱为前提的。小高畅的爱在滋养着母亲、父亲和自己心田的时候,也在滋养着众生心田。”
小角度切入,让大问题有贴近性。因为小角度的切入,可以让宏大主题的文章与读者熟悉的心路历程联系起来,从而有了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力量。
由里及表,“里”是指一种精神、一项政策或者是一部法律,但如何把这些“里”落实,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形、不同的群体找到落实点,或是突破口,这个“点”或“口”就是“表”。2014年5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要求深入进行节俭节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节俭节约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
《物力维艰 俭以养德》根据这个“里”论述,节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而“表”则落实在了每个人的“一碗一筷”上:“目前,夏收临近。期间,会有无数人不舍昼夜地辛勤劳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夏收,去争取多打粮食,但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一碗一筷’做起,践行节俭节约意识。”
由表及里,也可以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使一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得到升华。
短评《聆听天籁之音》为《安金磊: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土地》一文而配,通讯讲的是一个现代农夫自然农耕的故事,这是“表”,但其“里”实际上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就像文中所写:
“安金磊,在自家的40亩土地上耕种了15年,不但产出了无污染的农产品,还找到了一种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方式,更得到了一种取之有度、持久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这种启示发源于远古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充实新鲜的思想和行为于现代文明社会。这种启示会引领世人,逐步走向一种自然、和谐、有度、有序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而引领世人前行的‘导航系统’,正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评论是一种公共话语,由表及里实际上也是让评论增加更多附加值的一种写作手段。
自开办以来,《三农微评》的社会反响非常好,读者充分肯定并投稿踊跃。在所刊发稿件中,读者来稿占20%以上,已成为编者、记者、读者共建的一个优秀栏目,成为农民日报编辑部了解和反映农村基层真实、细致、准确声音和情况的一个窗口。
受此激励和影响,农民日报的评论写作呈现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的态势,仅2014年8月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刊发大小评论60余篇,创下评论月发数量的最高纪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农村最美家庭》的20篇系列报道和短评发表后,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关于“走进农村最美家庭”系列报道和评论,这对于进一步宣传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农民日报社新闻采访中心)
责任编辑:冷 梅